●翻阅厚厚的中国历史,朱元璋总结出,王朝灭亡的诱因不外是两个:一个是帝王大权旁落,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另一个是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联手,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
因此,要保证江山世世代代在朱氏子孙手里,必须根绝这两种现象。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或许有的人天生优越,可是谁说朱元璋不曾为帝王!
●我本汉家郎,衣冠上国礼仪邦,
我本唐家将,罗马倒下中土强,
遥忆贞观复炎黄,不想黄巢以降却凄凉,
四等九级尽屈蒙蛮子,何日重回汉与唐?
民志不可灭,族魂不可竭,
五胡食人犹奋起,何惧豺狼显猖狂?
前有刘福通,后随陈友谅,
红巾鏖战元廷腐,皇觉寺外朱元璋,
把那群雄灭,旋师溯两江,
山河奄有尧封壤,日月重开禹舜光,
京观不复燕京筑,南洋碧波大明邦!
可憾太祖雄猜主,永乐功过参汉武,
罢相厂卫再八股,千载宫政两衡无,
蒙元余毒荡不尽,行省酷法后程朱,
流品党争胥吏手,流民四起始终荼,
北域土木于谦恨,东疆财赋耗倭奴,
哪知黄雀螳螂后,一纵建州已奔突?
白山黑水萨尔浒,亭林梨洲船山屋
●武帝的时代毕竟距离先秦不远,新做人家的汉帝国也血气方刚。诚如史家所言,那时的中国人比后世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质朴和更多的刚强。汉的气质,是雄大、闳放和深沉的。
气质变得柔美、空灵而内秀,要到中唐以后。儒学真正成为统治思想,也不早于宋元。至于百家罢尽,万马齐喑,则是朱元璋和乾隆递设文字狱之后的事情。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青峰山,历经传承,在其鼎盛时期,共有殿、亭、阁堂99间,僧尼200多人,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御笔亲赐"青峰古刹"庙名,后一度遭毁。1994年,贤哲先人与四处香客集资重建青峰寺,力求恢复古貌,重现干古灵秀的青峰公园,以青峰寺为主体,巧融童子拜佛、观音坐莲、螺丝吐眼、乌鸦扑泉、仙人下棋、双狮流诞、乌龟晒甲、青峰古泉、铜鼓山、木鱼垴等自然山石景观为一体而成为鄂州知名的休闲旅游胜地。现代知名诗人陈祥炎曾经在此游玩过,不禁被青峰山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一篇优美的诗,其诗句如下:题青峰山(其一)
青峰山上绿枝平,
遥遥相望美人盈。
贪求人间正春色,
岂敢博得一美名。
正是青峰山是如此秀丽优美,才使得每年不少游客来此休憩。 ----陈祥炎《青峰山风景区》
●历史的脚步不紧不慢,踏过战火纷纭的战国,穿越秦汉, 走过三国,在魏晋南北朝的蒙蒙烟雨中迤逦前行,从唐诗的 文采飞扬到宋词的豪放温婉,从蒙古人的铁蹄到朱元璋的铁 腕,八旗入关......多少兵荒马乱的岁月,多少文治武功的太平华年,芈月永远地沉睡在芷阳骊山,任凭时光飞逝,跨越 了两千多年的日落月升。 ----吴韵汐《芈月传》
●有人说:农人就该本本份份,种好庄稼,别折腾!
我说:错!自古本份的农人被饿死,折腾的农民成大事!
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多本份,结果爹妈兄嫂统统饿死,不甘寂寞的和尚朱重八当了皇上!
今天,本份的农人东西卖不掉,不折腾咋办?
路是人走岀来的,娃是折腾岀来的!再不折腾我们就老了! ----新张利《新浪微博》
●明神宗可真神啊,真的是神。他是就干一件事,数钱,整天盘炕上啪啪啪数钱。这就是朱元璋给他的子孙弄的这些遗传基因,都是土财主。 ----袁腾飞《袁腾飞经典语录》(人生哲理名言 www.wenzhangba.com)
●朱元璋一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三声唤日出扶桑,扫败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
●在盛唐之后,经历长达四百年的战乱,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
光荣属于徐达、常遇春,更属于朱元璋。
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何评价,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
朱元璋,历史将证明你的伟大。 ----《明朝那些事儿》
●可是历史规则这个对手与之前的对手都不相同,它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去招惹朱元璋这位猛人,却不断地缠扰着朱元璋的子孙,而朱元璋的体系也在时间的磨砺下变得千疮百孔,最终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地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走了下去。
事实证明,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失败了。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来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很简单:
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明朝那些事儿》
●明太祖朱元璋,皇权分配的恶果,让子孙不宁。 ----鸿眼《品句子》
●日中历史有一些时期很有巧合性,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并即位的洪武元年1368年,恰巧是足利义满成为室町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将军的那一年,而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的1912年,又恰巧是明治天皇去世的同年。因此,整个明清时代,和室町初期到明治末年,重叠为一个历史时期,而这个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日本被整编进入明朝的册封体制,以足利将军为“日本国王”,向明朝朝贡的时期;第二个是日本方面在宁波争朝贡先后,从而激怒明朝,命令停止朝贡并将日本置于册封体制外,中国与日本开始进行对等贸易的时期;第三个是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光在宽永年间颁布锁国令,限定中国商人与日本通航仅在长崎一地,两国关系从而进入以长崎通商为中心的时代。 ----葛兆光《且借纸遁》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们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地登基了。
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