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再被文理分科画地为牢
日期:2020-07-13 15:36:01 作者:薛涌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阅读:

  

别再被文理分科画地为牢

  很多家长同学会问:究竟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文理科之分,是我们“60后”读高中计划经济教育的旧概念想不到经历了互联网革命我们的思考方式仿佛依然固化在那个时代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这种框架桎梏?比如,有些长和同学透露出这样的态: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觉得在这样的“硬核”事件面前,一些所谓文科背景的人写的文章无非都是个人感慨情绪发泄,像张文宏这样的理科生医生科学家,才是真正“有用”的人。

  你不能说这样的感想没有道理。但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问题。面对新冠病毒传播世界各国应对招数不同。有些科技非常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应对的结果并不理想。有些“硬核”技术并不强的国家,反而能取得相对的成功。为什么?因為对付新冠病毒,医学上没有针对性疗法,最终大家借助的,不是“硬核”的科技手段,而是“软核”的社会治理手段,即隔离、“封城”,包括戴口罩。后者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手段。

  以美国为例,在科技“硬核”方面也许几年内就会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比如某种“神药”,现在被炒得火热,大家对其寄予的期望非常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20年前,西方就已经有人在大谈什么人类将告别流行病了。但人类永远不知道未来的病毒是什么样,往往还要像现在这样,在“硬核”技术失效的情况下,借助14世纪黑死病流行发明的社会管理手段——隔离。所以,有关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这些热点不会随着疫情的过去而消失。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将会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

  所以,如何构想一个社会,依然非常关键。耶鲁大学研究流行病史的学者弗兰克·斯诺登最近指出,现代国家机器的构筑,西方主流学界往往将其归因于战争斯诺登进一步指出,传染病和战争非常类似,也刺激了国家结构成长,比如一系列公共卫生机构成立。这次疫病流行,是否会刺激一系列社会组织发展

  然,这一系列社会构想的背后,都必须有技术性落实手段。疫情加剧了这方面的紧迫性,加速了其转化过程。比如韩国等控制疫情比较成功的国家,通过个人手机上的App能随时掌握病毒携带者的移动方位,非常有效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护隐私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并获得压倒性公众支持。这方面的技术,当然会日新月异

  所以,很多学者指出,快递业、远程服务(包括教育)、自动化……这些都会随着疫病暴发而加速发展。

  这一系列变革,当然会给数据科学、编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提供大量的机会。近几年来,我反复劝学生学习编程、数据分析、统计、计算机等。但是,5年、10年后该怎么办?那时我们又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掌握技术手段(虽然这种手段5年左右必须更新),还要具备一种可以进行社会构想的能力。否则,你就是一个工具,人家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种高技术的工具性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非常容易被替代。你必须做到的不仅仅是听别人吩咐(虽然这在事业起步阶段也许不可避免),而且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即能够为人类设计某种方便生活的东西。那种传统的中国式“理工男”,未必能够引领时代潮流。

  这里,我还必须提醒一些以“文科生”自居的同学,他们同样会如以“理工生”自居的同学一样画地为牢。先不论经济学,一般的社会科学,很少有能离得开统计学等基本的“理科”工具的。比如这次疫情中关于是否“封城”、隔离的辩论,不管你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还是流行病学家,依靠的都是几个数学模型。如果完全不掌握这些工具,整天在那里多愁善感,确实会给人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21世纪知识更新的主流发生在互联网上,那里有各种“短平快”的证书课程,你每年都可以通过不停地学习更新技能。我就有过这样的朋友,从搞雕塑的艺术家变身为谷歌公司的工程师,读完雕塑专业的硕士后他再没有读过任何学位。这种“左道旁门”的生涯,日后恐怕将成为正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再被文理分科画地为牢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