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
你落难的时候,他说我们是兄弟,你富有时,他仍然说我们是兄弟。
这种不离不弃的人,才称为真正的朋友。
这种人不用多,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几个就好。
01
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
我认识一个人,热衷于社交,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朋友在一起,他的人生理念就是那句老话,“朋友多了,路好走。”
他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饭局酒局,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喝酒划拳不亦乐乎,吃喝完毕直奔KTV,灯红酒绿戏耍一番,必须玩到深夜,喝得醉醺醺,才东倒西歪地回家。
可后来,处得还可以的人渐渐离去,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好,除了没有时间外,恐怕就是觉得没那个必要了。
因为当他把时间花在混朋友关系上时,自身没有其它过硬的本事,也没能打好事业的根基。
天有不测风云,他身体出了状况,得了肝癌。医生说跟平时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喝酒过量,生活没有规律等。
令人难过的是,当朋友知道他得了癌症,就像瘟疫一样离他而去。最后,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家人。
仔细想一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全程笑脸相迎,满屋子客套话,互相絮絮叨叨,敬酒、留电话号码,但是第二天就记不清对方是谁……
你认识的人多,不等于人脉广。
人脉不是比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
一个人不可能有很多真正的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就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02
少巴结,多互助和提携。
如果你误把“人脉”当实力,张口闭口谈“我认识谁”,只会让人觉得你浮夸又虚荣。
不禁想起十年前,一位站长经常来找我泡茶。
每次动不动就聊他认识哪位大领导、大企业老板,甚至有时说到哪位大领导时,还掏出这位领导的名片给我看。
后来终于有个契机。
我单位有位社区经理,遭到某单位主任的故意刁难和敲诈,而这单位的大领导,正好是他曾聊过有交情的。
于是,我打电话让他帮忙协调,他满口答应说:“没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但一会儿灰溜溜回电说:搞不定。
几天后,他又来找我,问起上次的事。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拒绝,以为和对方留了电话,在一起喝过酒,彼此应该能帮忙。
因为你没有用,人家根本不在乎和你链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认识了大神,对自己没多大作用。
所以我们要少巴结,多互助和提携。
03
人脉,不在别人身上。
很多人常常把社交等同于“混圈子”,其实不然。
一旦你没有足够的实力,就算遇到很厉害的人,自己也是卑微的姿态。
有年轻人问:俞敏洪,怎样才能和你变成朋友?
俞敏洪就问那人: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
那人回答说,可以帮俞敏洪扫地拎包。
俞敏洪的答案是什么?
当然是一口回绝,像他这样的人,哪需要朋友来拎包和扫地?
有时候,常常看到很多人热衷于和各种大佬攀关系。
其实,你自己不牛逼,认识再多牛逼的人也没有用。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也就是说:你的可交换系数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换价值”,一切所谓社交,都是没有用的。
请记住,人脉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真相。
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
因此,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
因为他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你自己身上。
04
唯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人脉。
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社交圈的层次。
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个圈子。
在你还没有足够实力时,与其热衷于那些无用的社交,不如提升自己。
因为,你不行,你认识再牛的人,也还是不行。
你很行,你谁都不认识,依旧很牛!
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实现自己的社交价值。
这一点上,我最佩服陈道明。
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几十年,陈道明收获了无数赞誉,也赢得许多关注和追捧,前不久又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但他却不爱社交,不拍戏时,就在家待着,看看书、弹弹琴、做做手工,把时间留给自己和最亲近的人。
所以说,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时间去应酬,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
你应该多读书,多做事,在人际网络的价值坐标上,爬到更高的层次。
放弃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