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微信上的好友,渐渐地都不再跟她聊天了,有时候她主动去找她们,可没聊两句,对方就匆匆结束了对话。
她觉得很无力,不知道怎么办好。
我问她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她很惊讶:
“微信聊天也有不该说的话?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吗?”
看着她的留言,我好像明白了她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微信聊天,还真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位博主的视频,名字叫做:“有些人,是真不会聊天。”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哎呀,我在想要不要跟你说。”
“这话说了你可能不爱听。”
……
说来说去,其实都能变成一句话:“说句不该说的。”
明知道不该说却还是要提出来,明知道说了会让人不开心却还是要说,这是痛快了自己的嘴,却伤了别人的心。
我有个同学,朋友圈里就数他消息最灵通,什么样的消息都知道,说话又直又狠。
他大概也意识到自己说话不中听,所以每次在微信上找人聊天,总会给人先打个预防针,告诉对方他要开始说些不中听的话了。
不该说的,谁也不愿意听,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多了,总有人回怼过去,让他干脆不要说。
知道不该说,却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这不是心直口快,而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正如乔叟说:
懂得别人的难处,避免别人的难堪,知道及时闭嘴,才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贴心。
知道自己的话不该说,那就不要再说了;知道自己的话不得体,那就换句得体的话来说。
亦舒曾经说过: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其实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真正有涵养的人,都不会以炫耀自己打击别人,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一句“这你都不知道?”恰恰是最打击自信的反问。
去年单位里招来一位实习生,年纪轻轻,特别爱说话,自从她来了之后,单位的微信群里就开始活跃了起来。
她经常发一些自己新买的包包衣服什么的,拍得都很好看,群里爱美的女同事每每都会上来问东问西。
每问一句,实习生都会十分惊讶。
“这个牌子你都没听说过?”
“你们平常都不逛街吗?”
如此发了几次言之后,群里的人知道了她的性格,也就懒得再搭理了。
有的人一辈子住在小乡村,你跟他说纽约华盛顿,对他来说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有的人一辈子只看书看报,你跟他说电视剧电影,必定不能得到什么回应。
一个人在一个方面知道得多,必定会在另一个领域知道得少。能否了解一件事,并不是一个人能拿来炫耀的资本。
炫耀得多了,反而让人难以接受。
真正的情商,是不动声色地跟人解释,不带任何高高在上的得意,不带任何夸夸其谈的鄙夷。
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孩子在哭,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在哭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所以,当别人跟我们诉苦的时候,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会反问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此,我算是深有体会。
之前家里遇到一件大事,无法排解,就趁着下班时候找一个好友聊天。
噼里啪啦打了一堆字之后,对方沉默了一下,半天回了几句:
“这能算什么大事?”
“我跟你说啊……”
再往下,就变成了他在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倒霉经历,将我的遭遇完全抛到脑后。
每个人在意的地方都不一样,或许在一方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另一方看来却比天塌了还要令人难以承受。
要知道,你的一句轻视,很有可能让别人的痛苦加倍。
安慰别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你反驳别人的话,安静地倾听,比用一句话堵住别人的嘴,要来得有效得多。
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
有些话能敞开说,有些话只能私下说;
有些话应该说得直,有些话必须拐个弯儿;
两个人聊天,哪怕是隔着屏幕,也能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风度如何,教养如何。
不懂聊天的人,只能让聊天变成一种灾难;懂得聊天的人,才能将聊天变成一种享受。
懂得说话之道,才能说出自己的高层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会聊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