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妈妈要出远门,留下他一个人不放心,就做了一只大饼给他。
结果妈妈回到家,发现小孩已经死了。原来他只吃了前面的饼,而懒得转动大饼,就这样活活饿死。
他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偶尔打打游戏,基本不出门。吃喝拉撒,全靠母亲操持。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的体重一路涨到600多斤,直到把家里的床都压垮了,不得不专门订制一张。
年复一年,母亲终于忍受不了,决定假装离家出走。希望儿子至少能从床上下来,去厨房给自己弄点吃的。
一个月后,母亲回家,却发现儿子早已饿死在床上。
母亲怎么也想不到:长期养尊处优的儿子,竟然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丢掉了。
神童魏永康,是当年湖南最小的本科生,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来魏永康的母亲儿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从小到大,一直承包所有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起居饮食。
甚至上了大学,母亲还跟在身边陪读。
到了中科院,离开了母亲,魏永康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他不会自己穿衣服,不敢和女同学说话,甚至在北京的冬天,穿着一件单衣就到天安门溜达,周围人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傻子。
有的人,一生都是婴儿。身体在长大,年龄在增长,心智却始终止步不前。
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独立能力,幼稚,偏执,自我,甚至野蛮。
这就是巨婴。
巨婴们,一生都在啃食父母。
在那里,一大群有工作能力,却依然寄生于父母的成年人盘踞于此。
他们蹲坐在家中,靠着父母的退休金过活,却不以为耻,反倒沾沾自喜。
他们啃老,啃得心安理得。
“啃老就是工作与不工作的区别罢了!工作就光荣了?不工作就可耻了?”
“父母的钱,还不是我的钱?”
他们也很擅长于盘算。
“我一个月才要1000块,怎么可能啃死父母。”
“一般来说,啃到父母死也是40岁以后了,还有25年才能领退休金,到时卖一套房继续啃。”
尽管每天吃家里喝家里的,但他们却相当仇视父母。
父母在他们眼中,更像一台取款机。他们无止尽地索取,却永远不懂感恩,甚至报以仇恨。
妥妥的白眼狼无疑了。
别以为这样的人只存在于网上。
天津有一户普通家庭,爸妈为80后儿子买婚房,耗尽积蓄还外借30万元。
妈妈心疼儿子, 又拿不出钱,哭着说:“儿啊,你这是逼妈妈去死啊。”
谁知儿子冷漠地说:“那你就去死吧!”
于是绝望的母亲,真的从从五楼纵身一跃,当场身亡……
含辛茹苦三十年,竟养出一头白眼狼。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认为,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这是一场漫长的反噬。
巨婴们离不开父母,却时时刻刻吞噬着父母,甚至仇恨父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悲剧发生。
手一伸,妈妈就帮他把衣服套上。
口一张,妈妈就把饭送到嘴边。
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巨婴喜出望外,赶紧拿去换钱。
等到钱用完了再去找妈妈,才发现妈妈早已咽气。
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根本活不下去。
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每个巨婴背后,都有个有求必应的父母。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又怕碰着,又怕摔着,包揽了所有家务,孩子想要的都一一满足。
长大后,帮填志愿、找工作、找房子,也是每一样,都希望帮孩子做好决定,铺平前方的路。
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更不懂感恩。
最终,害人又害己。
作家刘墉说:“孩子不懂得珍惜,因为他已变成笼子里的小鸟,天天等你喂。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在溺爱、宠爱、百依百顺中成长的孩子,习惯了养尊处优,也就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一旦父母停止了给予,他们就会大吵大闹,让父母一次又一次屈从。
如此不断循环。他们就像饥饿的吸血鬼,榨干了家庭,喂饱了自己。
唯有独立教育,能够预防巨婴病。
在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里,有一个情节。
汤婆婆的孩子是个巨大壮硕的“婴儿”,一直被养在华丽的房间里,过着应有尽有的生活。
汤婆婆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细菌,所以一定不能出去。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巨婴被千寻带了出去,他才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这就是独立教育的意义:
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想要更好的生活,他必须靠自己。
要怎么做?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成长是家长的事,更是孩子的事。
别等孩子长成了巨婴,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