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看到一个问题:
相反,这是我要逃离的。
直至现在,我已经三十岁了,仍然摆脱不了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很多恐婚的人对此感同身受,他们从小目睹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漠,在心灵身处留下阴影和伤疤,长大后担忧重蹈父母的婚姻。
爸爸、妈妈和孩子是情感的三角关系,父母相爱,家庭和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继承非常健康的爱的模式,等他长大后,就会将这个爱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中。
他们结婚好几年都没红过脸,有问题就摊开说,争执不下就各退一步,彼此很自觉地把家庭和感情摆在第一位,吵架输赢则是次要的。
我们啧啧赞叹他是一个好男人时,他却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学我老爸的。”
原来,在林溪父母观念里,谁照顾孩子,谁做家务,无论于妻子还是于丈夫,都是应有之意。平时生活中,分歧再严重,也不会上升到吵架互凶。
在婚后,林溪也无形中复制了父母的语言和行为,在他的理解中,感情婚姻就是这样子的。
父母之间尽是火药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么孩子在感情中遇到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也会用吵架的形式去解决。
反之,父母彼此相敬如宾,相扶相持,一个家庭其乐融融,孩子自然也会憧憬并经营好婚姻生活。
02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她说她当了几年的老师,一个家庭的模样,都能从孩子身上窥见一二。
其中一个小男生,班级打架之事十之八九与他有关。有时揪着女生的头发辱骂,言语之难听,很难想象是出自小学生之口。
后来有一次家访,到了他家后,才知道他父亲酗酒,回家后对妻子非打即骂,小男孩看在眼里,听在心里,就把爸爸对待妈妈的那一套照搬到女同学身上。
另外一个小男生却迥然不同。
这个小男生平时为人处事,落落大方,待人接物都显得礼貌至极,让人非常舒服。
就拿倒水这件小事而言,很多夫妻之间都是带着吆喝指使的口气在说话。
“干坐着干嘛,快点去给老师倒一杯水。”
但这位小男生的爸爸很温和地跟妻子说:“你先陪老师坐一会儿,我去倒一杯水给老师。”
生长在这样充满温暖的环境中,小男孩完全不知脏话为何物,一言一行自然彬彬有礼。
一个人,若是生活在充满暴力与冷战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之下,可能染上暴躁易怒的习性;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敏感脆弱、孤僻不安。
若是生活在家庭温馨融洽的环境下,孩子也会乐观开朗,心灵是阳光敞亮的。
03
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许多人都向堂哥堂嫂取育儿经:“你是怎么让孩子听话去看书学习,而不是玩手机、看电脑?”
他们坦然地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我们看书,他也就跟着看书。”
他们说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次堂哥气汹汹地撵着正在看动画片的侄子去看书,而自己夺过遥控器,翘着二郎腿,瘫在沙发上看电视。堂嫂在旁边也目不转睛地玩着手机。
侄子不乐意了,瘪着嘴说:“凭什么你们可以看电视、玩手机,我就不行。”
这一句话问得他们哑口无言。他们才醒悟过来,自己做不好,又怎么去苛求孩子了。
我不由得想起黄磊曾说:
前段时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以裸分730分创下了广西理科分最高分的历史记录。
让无数人惊叹之余,也不由得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可以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
一是,“你自己(父母)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丢个孩子在那里拿着手机就OK了。”
的确如此,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也会亦步亦趋地跟着变好;有和睦的家庭,孩子才能心无旁骛地埋头于学习当中。
一味苛求孩子,不如反求诸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夫妻有爱,营造良好氛围。
04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作使善也。”
父母要把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做好的示范,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好。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
父母的一言一行,彼此是否相爱,都持续地塑造着孩子的习惯,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只有父母相爱,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和生活的希望。
愿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充满温暖阳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