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数据暴露残酷真相:富二代都上了哈佛,穷二代还在迷糊
日期:2019-03-24 20:03:28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 阅读:

大数据暴露残酷真相:富二代都上了哈佛,穷二代还在迷糊

  在《了不起盖茨比》中,英年早逝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这样开头:

  我年纪尚轻、学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ldquo;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年轻时,读这句话,以为它在提醒我们:面对众生,要心怀慈悲

  年长后,再读这句话,发现它告诉我们:你的言行,暴露了你的阶层

  最近,哈佛大学公布了一组有关新生调查数据公开发布在哈佛校报上。

  数据显示:

  ●29.3%的新生,至少有一位亲戚父母曾是哈佛大学校友,堪称“书香门第”;

  ●这些学生中,46%来自富裕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堪称“富二代”;

  ●35.9%的新生很少用推特(类似于我们的微博),56.4%的新生干脆没有账号

  ●85.9%的新生将学术列为第一优先选项,83.9%的新生压力来自自我期望……

  尽管,对这组数据,也有人提出不同质疑,但它流露出来的气息,还是让人不由地想起2017年高考成绩放榜后,以690分荣登北京文科第一的熊轩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那番话:

  我衣食无忧,而且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

  从哈佛新生的大数据,到北京状元的真心话,都指向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不幸穷人,如果你恰巧是穷人家孩子,该拿什么拯救自己

  作为出身底层的孩子,我看到这样5个残酷真相——

  比仇视拼爹可怕的,是当爹的从来不拼

  不管是哈佛的富二代、书香子弟,还是像熊轩昂那样的中产之家状元之子,不管是出身农家的我,还是来自工人之家的你,都无法回避的真相是:

  父母的平台格局决定孩子成年后的起点和开局。

  当富二代都拼命考上了哈佛和北大,穷二代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天天迷迷糊糊葛优躺,抱怨世道不好指责命运不公谴责父母无能,唯独忘记自己脚踏实地努力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和父母,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和未来,给孩子一个出发的高点

  所以,与其抱怨这是个拼爹的时代,不如拼命成为令孩子骄傲的爹。

  比阶层固化可怕的,是思想一直僵化

  在《出路》这部纪录片里,中国导演郑琼持续数年,跟拍了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

  其中两个孩子,一个是来自甘肃大山的马百娟,家庭贫困母亲智障

  一个是来自湖北农村的袁佳,家庭贫寒,父亲早逝。

  马百娟的父亲以为,女孩子读书没用,早晚要嫁人。袁佳的父亲在患病去世前,交代妻子“爬也要供孩子上学。”

  后来,原本梦想“到北京上大学”马百娟,无力抵抗命运,早早辍学回家,16岁就嫁了人。

  而袁佳落榜复读后考上了大学,找到工作,咬牙拼搏,买车买房,站稳脚跟

  同样出身寒门,一个在底层轮回,一个到城市扎根。

  是遗传贫困还是超越阶层,有时不过是父母眼界决定的孩子世界。

  当你和孩子沉迷手机时,别人和孩子在创造世界

  底层出身的父母,生活艰辛,无力陪伴或极少陪伴孩子,不会教育或无法教育孩子。有限相处时间里,为了放松自我或满足孩子请求习惯让手机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导致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荒废学业

  也有不少年轻人,沉迷于微博热搜微信头条、抖音视频网络游戏,以为所见所闻就是世界和真相。

  不沉迷网络社交的哈佛新生,提醒我们:

  你的世界和真相,更多的体现在你在现实探索精进上。

  比嫌贫嫉富可怕的,是看不见奋斗意义

  央视纪录片《高考》,克制真实展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中国考生:毛坦厂贫困的复读生,上海的农民工子弟、走出大山的甘肃少年,出国留学的北京考生……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父母,但只要你想自己变得更好,都需要迎接一样的奋斗——

  穷人的孩子起点低,通过奋斗才能来到一个高于原生家庭的起点,跻身优秀行列富人家的孩子起点高,也需要通过奋斗抵达一个更好的平台,竞争更优秀的对手

  穷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想当然地以为,比自己富的那些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唾手可得,无需努力的,而自己的懒惰差劲都是时代和别人造就的。

  其实,竞争一直都在,就看在或低或高的平台。

  这世上压根儿就没有绝对公平,为什么越穷的人要越努力?

  一个出身底层迎战高考的姑娘这样回答

  放弃高考,会死得更惨。

  比贫穷人生更可怕的,是贫穷式思维

  从穷孩子成长董事长工程师腾有玺,曾写过一本书叫《穷人的出路——穷人写给穷人的启示录》。

  这本书中,点着油灯、吃着山芋穿着旧衣、师范毕业的腾有玺,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有着粗粝窘迫童年

  当跳出原有阶层、摆脱贫困生活,回望自己艰难蜕变的脱贫史,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贫困境遇下的思维和选择,决定了穷人之家到底是遗传贫穷,还是摆脱贫穷。

  什么是贫穷式思维?

  ldquo;为什么我这么穷?”“为什么我又失败了?”“你为什么不认可我?”“你还爱不爱我?”

  诸如此类,就是。

  乐观富有建设性思维应该是:

  ldquo;我怎么样才能富起来?”“我从这次教训中学到什么?”“我能给别人带来哪些益处?”“我要如何努力才能让家人幸福?”

  所以,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没有出路,而是贫穷的思维让我们迈不开脚步

  诚如古罗马政治家塞内加所言:

  我们所赞美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那些在贫穷前从不低头的人。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贫穷,而是明知道穷还总是找借口的自己。

  富二代都努力考上了哈佛,穷二代绝不能再犯迷糊!

  愿看到此文的你:

  如果出身寒门,如果正在苦读,如果身处困境,如果不甘贫穷,那就带上一分乐观的思维,怀揣两分远见认知,秉持三分尝试勇气锤炼四分坚持毅力,拿出五分踏实的奋斗,迎来六六大顺的富裕。

  加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数据暴露残酷真相:富二代都上了哈佛,穷二代还在迷糊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