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ldquo;为什么大部分网络作家挣不了钱,还那么多人去当网络作家?”
有一个回答深得我心:
ldquo;顶部人士的高收入带来的示范效应+准入门槛超级低。”
这么一想,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很多人似乎陷进了一个怪圈:
听说微商挣钱,于是天天发十几条朋友圈卖货,结果没几天就放弃了;
听说网文作家挣钱,于是天天码字更文到深夜,结果没多久就不写了;
听说房产中介挣钱,于是天天带着客户看房源,结果没俩月就辞职了。
原因无他,微商、网络作家、房产中介都是看上去门槛极低、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工作。
门槛低的工作,往往很难赚到钱。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寿险明星的海报,英姿飒爽,号称年入百万,但是有多少人还不都在贫困线上挣扎?
至于微商,就更不用说了,谁还没几个做微商的朋友,但成功者却是寥寥。
你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说不定只是少数人给你创造的假象,让你误以为只要自己尝试,就一定可以成功。
然而,多数人在低配的工作里,只能过着低配的生活。
门槛太低的工作
充斥着明星效应
所有低门槛行业都有个共同特点:一定有几个耀眼的明星,或者有一些传奇故事。
这些明星和故事,总让你忽略成功的概率。
就说近年来兴起的知识付费,代表人物有罗振宇、吴晓波、樊登......
让广大有为青年想要舍身一试,关键是,这行业门槛低啊,一张嘴、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几张PPT,成了,顿时可以向罗胖们挺进。
可真相是什么?
据我所知,除了头部大V , 多数知识付费从业者,吃了上顿没下顿。
我认识一位年轻朋友,之前在一家大公司过的还不错,看到知识付费这波洪流,也想大捞一笔。
于是也开始在网上教别人理财,折腾了快两年了,现在还在为每月4500元的房租发愁。
刚刚有了孩子更是火上浇油,为数不多的积蓄,在股市里也被无节制瘦身......
魔幻的是,他教别人理财,那是需要“人设”的,总不能承认自己是个穷鬼吧?
于是,他的朋友圈,充斥着各个高档场所的照片,还有各种收益明细的截图......
与真实生活的低配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
但是此时的他,俨然成了明星效应的一部分,让一些年轻人以他为榜样,准备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大赚一笔。
明星效应在低门槛行业如此显灵,而且具有传染性。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装扮成明星,通过各种方式粉饰朋友圈。
比如,三个月都没开单的业务员,却说:“这个月业绩要爆棚了,还有客户不停地约见”;
比如,半年都没开张的微商,却说:“自从做了微商,收入增加了好几倍”;
比如,恨不得将一块钱掰成两半的网络作家,却说:“唉,很多读者总忍不住打赏我,其实我写作并不是为了钱”。
大家都深谙众人喜欢依附强者的底层逻辑,因此也都沉迷于这种伟大的集体叙事当中,热闹非凡,让岸上的观众,也忍不住诱惑,一起跳下来狂欢。
可当你迈过这道低矮的门槛后,才会真正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
繁华似锦背面的低配与不堪,那打碎的牙,渗着血水,只能自己默默吞咽,不能让别人看到。
低门槛的竞争中
更需要运气
让我们回到知乎的那个问题:
ldquo;为什么大部分网络作家挣不到钱,还有那么多人去当网络作家?”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又不用挤地铁也不用查考勤,只需要动动脑子,发挥一下想象力,说不定就能像唐家三少一样一年挣1.3个亿。
可是,大家忽略了一点:你觉得入门容易,又有吸引力,别人也会这么考虑。
这时你想超越竞争对手,不仅仅需要能力上的碾压,更需要足够好的运气。
我曾做过多个营业部总监,领导过200名以上的销售下属,当我复盘他们的成长轨迹时,往往会发现成功者的一个共性:运气好。
一次他去洗手间,路过前台,接到一个电话,是深圳某大企业,来恰谈一桩业务。
按理说这种情况成功概率很小,那么一大块业务,如果没有关系,怎么会谈成?
可是,说来奇妙,周鑫几次接洽之后,竟然将业务谈成了。
原来那企业换的新领导,发现采购中有很多猫腻,所以要求尽量找新的供应商,一系列事件也因此发生了联结。
采购办专员在700多黄页信息中选了一页,而那一页中有50多个供应商信息,他随意拨通了其中一个电话,那个电话正是我们前台的。
全部门共40多名销售,唯独周鑫上了洗手间后,路过前台,听到电话一直在响却没人接,于是接了电话。
机缘巧合之下,周鑫做成了人生第一个大单,更魔幻的是,能力本来一般的周鑫,在和这个大客户打交道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
这还没完,那家企业是他们行业的龙头,而那个行业刚好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
尝到甜头的周鑫,积累了行业经验,迅速拓展了那个行业的其他客户,于是业务如洪水般汹涌袭来。
因为业绩卓越,周鑫晋升为主管,进而又晋升为营业部经理,一次逆袭,就这样完成。
周鑫的故事比较具有代表性,但绝不是个案,其他成功的销售,也大同小异,或多或少都有运气的眷顾。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曾写过一本书:《成功与运气》,讲述了运气的重要性,也和周鑫的故事相呼应,尤其是以下两点:
但凡能坚持两年的人,在能力上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
如果你比别人运气好一点点,比如说5%,假以时日,你会比别人强多少?还是5%吗?
所以,最后可能是500%,甚至更大。
就拿周鑫来说吧,一通电话,晋升到营业部经理,无论是收入,还是仕途,不都是从那个奇点催生而来吗?
你看,如此说来,运气才是最大的杀伤级武器。
万维钢在评价这本书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可是真相却是,准备的头脑太多,而机遇太少。”
承认真相,也许会让你不舒服,但是你想找到解决方案,就必须实事求是。
让我们来面对现实,无论是“明星效应”,还是“运气作用”,其实都指向一个底层概念:概率。
如果我们把概率,当成一个纯粹的数字,无非就是一个分子和分母的组合。
如果你想将这个数字变大,你会怎么操作?
其实,就两个方法:要么把分母变小,要么把分子变大。
分母就是你的竞争对手,你把竞争对手变少,不就意味着把概率变大吗?
试想,大家都是赤手空拳,你却拿了把开山刀,此时敢与你较量的,也只有手里有家伙的人,这时竞争对手不就少了吗?
你和这把开山刀,就成为了一个系统,因此也具有了优势。
《巨人的工具》一书中,讲述了漫画作家亚当斯的故事,由于他创造了“呆伯特”形象而家喻户晓。
亚当斯就是秉承这种“系统”竞争的理念。
他说,自己画漫画,不算一流;自己写段子,也很一般。
可是,当把这两种能力结合,他却无人能敌。
这也是“呆伯特”漫画爆红的原因,既有漫画,又有段子,形成了一种独特性。
亚当斯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打造自己的系统优势。
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自媒体朋友,她从事寿险销售工作,业务难做,于是想在网络上写写文章,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2014年,她开通了公众号,谁知几篇文章一下火了,现在粉丝已突破百万,手下几十个人帮她打理寿险业务,而且单是公众号的收益,已经让人咂舌。
你看,这就是系统优势,既能写文章,又能做寿险,这样的竞争对手自然不多。
她成功概率的分母,也因此很小。
当然,这一点也要动态来看,某种系统优势,建立的越早,竞争对手就越少。
当大家都发现有这种优势存在时,挤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你的优势也会被稀释。
所以,如果你现在一边卖寿险,一边做公众号,估计会困难很多,因为分母已经变大了。
这就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就像抖音的盛行,带火了一批做微商的,等你再想进入时,已经有点晚了。
所以说,如果你是身处低门槛行业,就要善于寻找新的赛道,频繁的和新鲜事物碰撞,建立自己的系统优势,最终你成功概率的分母也会变小。
上文我们谈到运气的重要性,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运气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就像诺贝尔奖的一个玩笑话:
获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你活得够长。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1、这个领域,你的竞争对手都死光了,这奖不给你给谁?
2、你活得长,作品才够多,说不定哪个就砸中了大家。
因此,更长的时间,多次的博弈,就能把概率分子变大。
我曾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写过孔林的故事,他就是把分子变大的典型代表。
孔林,现任某500强销售团队主管,经济条件优渥,在深圳有房有车。
一开始做销售时,生存都很困难,靠小单维持生计,最惨的时候还睡过公园躺椅,从业3年后,才赢下第一个大单,从此也开始翻身。
那是一家大型企业,不知道孔林怎么摸进去的,和对方有了接触,但是想做人家业务,门都没有,所有业务都由两个关系户把持着。
按照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撤退,因为希望不大啊,可孔林却像牛皮糖一样死黏着不放,隔三差五晃悠一圈,逢年过节送些挂历......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经常刷存在感,这一刷就是三年,直到等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企业购置了一批设备,周五晚上到货,因为第二天就要运营,经办人害怕有运营风险,所以希望尽快购买设备保险。
可是找了那两个关系户,都回复说太晚了,公司已下班,周六日也不行,只能周一办。
经办人不敢担风险,直接向总经理汇报了这事儿,总经理大发雷霆,问经办人,除了那两家供应商,还能找谁?
经办人说:“有一个姓孔的经常来,但是从来没合作过。”
总经理说:“问问那个姓孔的,能不能加班搞,如果可以,这批业务就给他做。”
孔林当然没有放过这次机会,夜幕之下,把出单员和审核人接到公司加班,保单全部搞定。
后来,客户总经理也借题发挥,把全公司三分之一的业务交给了孔林,这可不是小买卖啊。
这些业务也成为了孔林事业中的第一桶金,此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策略,他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断点效应”。
意思是指,客户与竞争对手关系再好,产品再优秀,只要时间够长,就会出现“断点”。
要么是关键决策人岗位更换,要么是某项服务没做好,要么就是一个不可预料的随机事件发生。
总之,在“断点”出现之时,只要你还在客户的视线范围内,往往就有翻盘的可能,所以,孔林10年间屡有大单收获。
你看,这个法则一点也不新鲜,却很实用,因为一旦你秉承这种法则,就等同于拉拢了一个最强大的盟友:时间。
为什么曾国藩在多年的征战中,会悟出“结硬寨、打呆仗”的黄金法则?
因为在时间的长河中,再强大的对手,也总有犯错的时候,你只需保持自己的稳定,密切注视对方,把对方的错误变成自己的机会。
而且,只要时间够长,你又比较上心,好运砸中你的机会也自然会大。
因此,把时间当做盟友,是做大成功概率分子的不二法则。
低起点不代表低终点
关于这篇低门槛的观点,也许你觉得不够励志,甚至吐槽我在鼓吹宿命论。
但是,成熟的你应该明白,这个客观世界终究是可控与不可控的二重奏。
正如一个腾飞的热气球,操作员只能调整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却要听天由命。
但是,你不能将仅有的掌控权也丢掉。
关于这一点,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的对手罗姆尼有着很好的诠释。
有记者问他相信命运吗?
他说:“相信!”
记者又问他:“你现在的成就,多少是自己的努力,多少又是命运的安排?”
罗姆尼给出了一个经典的回答:“这取决你向后看,还是向前看。”
ldquo;如果你已经成功,回顾往事,你要意识到命运的垂青,这会让你心存感恩。如果你计划将来,就要相信一切尽在掌握,哪怕是幻觉,你也要相信,这样才能全力以赴。”
这也是我想要告诉你的:
无论你身处多低的门槛之中,也要告诉自己,低起点不代表低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