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人曾经问我,在平时的交流中你最讨厌的行为是什么?我毫不犹疑的告诉他:乱打断别人的话。
表现形式很多。
第一种:没等别人把话说完,就自以为是的乱加评论,然后自己在那里滔滔不绝,口沫横飞。本来是别人主讲的话题,变成了自己主讲。最可恶的是,因为别人还没讲完,他就开始断章取义,把别人批的体无完肤。别人再想解释都变成了“辩解”。这种反客为主的“抢话”习惯,最令人生厌。我见过不少这样的自以为是,反客为主的傲慢者。因为曾经当过“领导”,或者因为有点小名气,或者干脆就是因为自己岁数比别人大,吃的盐比别人多,就自觉不自觉的膨胀起来。要么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要么认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比别人更有见地。而别人呢,也不想给他难堪,甚至还曲意逢迎。但在心里,已生出恶感,最后便“敬而远之”了。
第二种:不停的插话。插话有时候是一种善意的互动,这并不讨厌,甚至应该受到鼓励。但有些人的插话,却是一种卖弄,想显示自己的博学和无所不知。这种插话,常常打断说话人的思路,改变说话人的节奏,破坏说话的意境和氛围。本来一个富有逻辑的阐述,一气呵成与断断续续,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种貌似呼应的插话,最大的毛病在于不仅对说话的人是一种伤害,还在于对其他在场者也是一种极端的不尊重。它等于赤裸裸的告诉其他人,在这里,只有我才是可以呼应的唯一者,而你们,只有乖乖听喝的份儿。这种人,你觉得他会走的远么?
第三种:没有耐心把别人的话听完,就主管判断是非和对错,根本容不得别人做更多的解释。这种人在职场中最令人讨厌。有的人以为官大一级,真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下属所说的话,可听可不听,我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不听。我也遇见过这样的粗暴者,他不仅没有耐心听你把话说完,还会呵斥你“不许再啰嗦”。是的,你现在不让我“啰嗦”,我今后连啰嗦的机会都不给你。
第四种:没等别人把话讲完就转换话题。有时候,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转换,因为有些话题确实“不合时宜”,有些人还过于“自恋”。这种情况下,打断或者转换,都是对的。令人讨厌的情形是,说话的人是主客或者公认的“尊者”,他的话题又是当时的主要“议题”,胡乱插话或者换换了话题,不仅说话的人不高兴,对目的的达成也是一种破坏。如果说话的人恰恰是你的上司,或者主要客户,那后果就会更严重。
说话是一种能力,插话是一种艺术,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公众形象,许多时候不取决于他的说话能力,而是“听”话耐力。
你能够安静的让别人把话说完,人家就会安心的把机会交给你。你有多少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你就有多长的路可以走。你可以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别人也可以随时截断你前进的步伐。你现在可以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别人也可以在某一天帮你讲完——但那一天是,你想把话讲完却没了机会。
关于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将来还会继续证明。
-- END --
关于作者
胡富
Fu Hu
广东雷州人士
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曾担任北京多家报社总编辑;
2007年弃文从商,于国内知名企业担任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