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记--第1117天
白天,QZ带着巴金去体验亲子课。
晚上回家,她和我抱怨:什么破亲子课,累死我了,说是陪孩子玩,其实就是玩大人。
我:怎么玩大人呢?
她递过来手机,说:给你看视频。
我一看,一堆大人抱着孩子,在一片片荷叶图案上蹦来蹦去,和青蛙一样。
怪不得她那么累,巴金可是25斤的小胖墩啊。
她:这种早教课,我以后再也不会去了,抹杀孩子的天性。
我:早教课就是一个鸡肋,商业化运作太浓。
她:早教人员让孩子比赛爬,看谁先爬到终点,我们的巴金爬的最快,可是裁判说不算,非要让孩子钻过圈圈才算,而巴金呢,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圈圈 ,见到圈圈他就绕道。
我:哈哈,我能想象到巴金那逗逼的样子。
她:巴金的规避风险意识特别强,知道有些东西倒下来会砸到他,在家的时候,他每次一拉那个护栏,就赶忙往回爬。
我:他才不傻呢。
她:无论做什么游戏,巴金也就听话三分钟,过了三分钟,他就待不住了,可是早教的这些东西,都要听老师的话,这种课我才不会给巴金报呢,宁可花钱带他学游泳。
QZ所说的这个游泳,是指他刚刚给巴金报的一个游泳课程,有专职教练教的那种,以前去体验过一次,啥都好,就是太特么贵了,最低办卡都要8000多,相当于260多元一节课,一节课30分钟左右。
当时QZ就要报名,硬生生让我给拦了下来,这哪是学游泳,分明就是喝我血啊。
这次,恰巧赶上商家搞活动,800元5节课。
QZ问:这次总可以了吧?
我潇洒的说:可以,定吧。
其实,我的内心独白是,卧槽,160一节课,也挺贵啊!
但是,这次我不能再阻拦了,啥?难道儿子比钱还重要?
她的那句“这次总可以了吧”,重点就在最后一个“吧”字,如果换成“吗”,才是一个真正的征求意见的疑问句;而带上这个“吧”,全句就成了一个陈述句,一定不要被最后的问号所迷惑。
她想表达的本意其实是:喂,我要付款了,和你说一声,这次你要是再给老娘出什么幺蛾子,我就得好好和你理论理论了。
所以,机智的我,为了家庭和睦,放血吧。
老公,你看我是不是最近又胖了啊?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含情脉脉的看着她,斩钉截铁的回到,没有啊,我觉得你反而瘦了点呢 ,谁说你胖了?瞎说!再说了,就是真胖了,我也喜欢你;切记,回答的时候千万别犹豫,更不能笑场。
想作死的男人,一般都这么回:胖了,你才发现啊,叫你天天吃。
换个场景,逛了个商场,媳妇大大小小买了一堆,她高兴的说:哎,今天又花了好多钱,真心疼。
聪明的男人都这么回:这叫啥话 ,赚钱不就是给媳妇花的么,你漂亮了,我带你出门也有面子。
活腻的男人才这么回:买的时候你想啥了,一个破衣服1000多,我看和200的没啥差别。
再来一个画面,你陪着媳妇见了她的闺蜜,媳妇问:我闺蜜漂亮吧。
机警的男人要这么回:啊?我没注意啊,都没仔细看她长啥样,好不好看又不关我的事,我都是有家室的人了。
用下体思考的男人会这么回:嗯,真挺漂亮的,身材也挺好,她有对象吗?
。。。。。。。
咔嚓!
题外话:
001、关于孩子早期教育这件事,量力而行,有钱就适当的报个班,就像游泳课,对孩子的身体各项机能都有好处,还是QZ有远见!
002、其实,上不上早教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孩子怎么样,完全取决于家庭,你以为早教真是教的孩子吗,其实是教的家长,孩子一两节课一个星期能有多大改变都不好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是环境,二是家庭,三是父母观念;德国有个儿童心理学家的名言是: 教育就是榜样。教育孩子根本用不着父母耳提面命,而是,生活给他们看。他们看到了什么,就会潜移默化成一种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
003、孩子和女人的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好赚的,没有之一。
004、女人说“不要”的时候,其实就是“要”;说“没事”的时候,其实就是“有事”;说“你滚开”的时候,其实就是“抱抱我”;说“随便”的时候,其实就是“你定”;男同胞们,千万要记住,一定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语文学不好不是你的错,智商如果再下线了,就真的没人能救你了。
昨天的文章:有一个吃货媳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