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家孩子好喜欢骂人。
她家孩子好坏。
她家孩子总是随便拿人的东西,她家孩子是个贼。
你家孩子最喜欢惹是生非了。
你家孩子。。。。。你看好你家孩子,别让他闯祸。
我们总是能够在生活中不经意的听到这些否认孩子,给孩子贴标签的话。
说这些话的大人,也许以爱之名,也许心直口快,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而不自知。
不随便给别人的孩子贴标签,不随意的评判别人家长的教育方式。因为你,不了解。因为你的孩子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你不是教育专家,即使教育专家也未必每一个都能够成功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意贴标签和评论最能证明的一件事情就是:“这是一个没有格局的,没有方法的,狭隘的大人。”
每个孩子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每个家长心里都非常清楚,你不喜欢他,没有关系,他也并非一定要你喜欢。但请你,将你的不待见放在心里,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因为他的家长:不,允,许!无论一个孩子听话与否,作为大人,人前人后,不给其贴标签,是作为大人最基本的修为,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包容和善意。
曾有个幼儿老师。一个中班幼儿因为好玩到她那里偷拿了一包饼干。她出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当着所有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对孩子的同班好友说:“你不要跟他玩,他是个小偷!”除此之外还跟来接人的家长说:“让你的孩子不要和那个孩子玩,那个孩子是小偷!”老师只是想让孩子感到羞耻从而改掉这个坏毛病,但她这种方式对吗?这种方式太危险,太可怕。孩子偷偷拿饼干是不对,但孩子对“偷”的概念并不清楚。他只是调皮好玩,恶作剧。老师不正确引导,直接一个“小偷”的帽子扣上去。倘若全班孩子都跟着老师这样贴标签,那这个孩子在这个班再也没有清白。同学都不跟他玩,取笑他,叫嚷着他是个小偷。他还敢来学校吗?他还愿意上学吗?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阴影?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及成长造成了多少负面障碍?
老师可以借此机会灌输给孩子“小偷的概念。”并提醒孩子的这种行为已在小偷的行为范围,是千万不可以做的。教导他“儿时偷根针,长大偷金。”的道理。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好孩子从不未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这种事情一定要引以为戒等等。同样的初衷,不同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论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
02
儿童心理学将孩童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3岁)
这个阶段没道德,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规则。比如,一起吃饭,他将自己喜欢吃的那盘菜放到自己面前,并不允许他人动筷子。
2:他律道德阶段或实在论阶段(3-7岁)
受自身以外的道德标准支配,主要是以父母和老师为主。比如:“我妈妈说了这个不可以动,动了会打PP。老师说了7点半要到校,不可以迟到。”
3:自律道德或合作阶段(7-12岁)
受自己主观价值支配,会自主思考很多问题。甚至会提醒父母:“爸爸,你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妈妈,不能躺着玩手机,不能随地扔垃圾。”
自行对照以上三点,你会更好的理解你的孩子以及别人的孩子。
道德认知会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会催化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发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亲社会行为,一种是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温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鲜明。
幼儿心理学中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期是3-6岁。也是他经历的第一个反叛高峰期。这个阶段明显的特征就是: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他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在我小时候。。。。”这个阶段的特点及心理需求是:实现自我意志,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接受:“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会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希望自己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意志,会开始反抗父母,爷爷奶奶的控制。大人不准他做的事情他就非要去做做看。比如:“不要去打妹妹哦!”他可能就奔过去嬉笑着没轻没重的在妹妹头上打一巴掌,打得妹妹哇哇大哭,打得家长想把他从窗户扔下去。这个阶段对孩子横加指责,贴标签,是很多家长常有的形态。遗憾的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反抗是件好事情,这是他获得独立自主的一个方面。经历过反叛期的孩子百分之八十成人后自主性会比较强,未表现出反抗期的孩子成人后则自主性比较弱。10-11岁是孩子反叛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时候孩子通常读五六年级了,很多大人对于孩子不听从管教感到焦虑,力不从心,心力交瘁。试着多听听孩子的声音,试着多理解,试着用他喜欢的方式与他交流,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边的人怎么看待,接下来怎么对待。并不是说因为孩子有反叛期就对孩子唯命是从,规矩一定要有,但如何执行和落实则需要方法。简单粗暴没有用,试试温和的坚持。
03
晚上接嘟嘟回家,到街上溜了一圈。看到街边小吃,便问嘟嘟想不想尝尝,他要了一串炸香芋,一只香蕉。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吃街边摊。这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定位,无所谓错对。街边小吃是我童年及青少年期的美好记忆。我喜欢吃,所以也不会阻拦孩子选择性的尝尝,生活贵在多体验。我和嘟嘟坐在步行街的小木凳上,他咬一口炸香芋,十分满足的说:“真好吃,还是和妈妈在一起有意思!”
“和妈妈在一起有意思,和爸爸在一起也有不同的乐趣。这种东西不要经常吃,油是反复用的,容易致癌,也不干净,偶尔尝尝没太大关系,经常吃就对身体不好了。”
“什么叫致癌物?”嘟嘟歪着头问我。
我快速的努力搜索着脑袋里对于癌的认知知识,回答他:“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病,致癌物就是致使生癌的外部因素。油在高温下反复烧,反复用,就会产生致癌物。这样的油炸出来的食品也就容易致癌,吃多了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是这样啊!”嘟嘟话刚落音,一个文具盒从旁边的手机店里飞了出来,狠狠的砸在地上,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年轻妈妈的怒吼:“写错了还不能让你擦掉重写啊?”我和嘟嘟同时看过去,只见一个读小学模样的男孩站在门边拿着笔啜泣着,其妈妈又将孩子的书包连着书本全部扔了出来,哗啦啦掉一地。
嘟嘟收回目光说了句:“不听话的小孩子。”
我感到好笑。他大概觉得自己很听话吧。
年轻的妈妈一直在店里大声责骂,孩子一直站在门口抽泣。一个父亲模样的年轻男人打着电话走出来,跨过地上的书本,斜着眼睛对男孩说:“你明天不用去读书了。读也读不出个什么鬼!”
“读也读不出个什么鬼!”一不小心就贴了标签!我不由得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在孩子反叛的时候,在屡教不听,我认为自己很有理时,是如何对待他的?是不是像这样简单粗暴?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孩子给路人什么样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了自己的情绪,但我教会了孩子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对孩子产生更积极正面的影响?当别人对我的孩子贴标签时,我是怎么做的?
爷爷奶奶在这里的时候,按照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举止都是严加管控,孩子一旦不听就会引来责备与嚷吼。每一次我在一楼工作室工作时,爷爷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一会儿又会气急败坏的向我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个儿子有多坏咯?又去打别人家的孩子,还去摸人家女人的屁股,你说是不是个流氓?你说这怎么要得?”嘟嘟听着爷爷的控诉,在一边笑得天真无邪,欢乐无比。旁人则看着他爷爷和我对话。通常情况下我会拉着嘟嘟的手带他回工作室问清楚状况再予以处理。爷爷奶奶走后,我每天接送他,小区的一个阿姨每天坐我的顺风车去接送她的孙子。某天她说:“你嘟嘟以前好坏,现在被你带的好听话哦!”我心里一惊,微笑着继续听她说:“小区里的阿姨都说你嘟嘟现在好听话,以前她们都说他好坏的!”我笑笑缓缓回应:“我嘟嘟一直都很听话,只是可能他爷爷不太清楚他喜欢的交流方式,以为当众指出他的不对予以批评就能让孩子听话。这孩子嘛,都是越责备越反抗。不了解的人就会觉得他很坏,事实上,我嘟嘟从小就非常乖。”
“是是是,是这个道理。你家嘟嘟真的现在好乖。”
嘟嘟在旁边听着笑笑不说话。第二天,这个阿姨又坐我们的车,嘟嘟拿着自己在培训班画的画带到学校想给同学看看。结果被阿姨的小孙子给撕成了两半,嘟嘟没有打他。要知道那可是他心爱的画。在奶奶批评孙子的时候,小孙子生气打嘟嘟,嘟嘟开始也不还手,被打急了才象征性的还了还手,下车时看着自己被撕成两半的画无限惋惜的说:“算了,他还是个小弟弟。”
04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羞耻心。幼儿心理学上说:'自尊是最重要的情绪体验之一!”高自尊的人比较自信,自强,比较愿意做更多事情,生活满意度高,幸福感强,掌控能力强。人际适应能力也强。高自尊感强弱源自于父母的教养和创造的良好氛围。父母的温暖,关爱,欣赏,肯定,赞美,民主,积极的接纳,给予客观的,正面的建议,严格要求但不强制性管束。温和的坚持规则不声色俱厉的坚持规则。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他的执行力,责任感,成就感。。。。这些都会帮助孩子建立高自尊感。相反,总是批评,否认,事事管控,不让干这不让干那,总给孩子划圈,圈在安全的范围内,打着爱的旗号整天面目狰狞,这样则会建立孩子弱自尊感。
不给孩子贴标签是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好坏与父母及旁人给予的反馈息息相关。积极反馈,孩子的变化也是积极的。消极否认,孩子的变化就是缓慢而重复的。
作为大人,我们要学会接纳。接纳孩子暂时的好和不好。只有父母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也会懂得接纳别人。每一次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契机。处理好了,引导好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第一个反叛期的重要转折,将每一次的挫折都变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不给孩子贴标签,不仅仅单指外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自己。事实上,最善于给孩子贴标签的都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亲人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态度,也决定着外人的态度。无论外人如何看待孩子,只要你了解孩子,理解他,帮助他,肯定他,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他总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你怎样对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他人,对社会,对将来的你。不是他不想更好的对别人,是因为他不会,他没有体验过别的方式。孩子和父母是因果关系,他得到,学会,和感受到的事情,态度,无论好坏,最终会回馈给教育他的人及社会!因此,你想孩子怎样对你,对他人,对社会,你就用什么方式对他。
不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是智慧。
不给别人的孩子贴标签,是修为!
作者简介:深小北,情感作家,情感咨询师,著有情感散文数千篇,被众多百万大号转载,著有长篇小说《穿越围城的爱恋》。不矫情,不煽情,理性,客观,用文字抒写生活,引发人的思考和共鸣!公众号:小北情感说(ID:looksxb)欢迎关注!
不秒回信息,就别打扰了
一百万的房子给你,孩子也给你,我只求离婚!
你的每一点支持就是我们默默写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