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部分认知局限,都源于这一种偏见
日期:2017-09-15 作者:小若 阅读:

大部分认知局限,都源于这一种偏见

心理创作者 | 小若

在讨论偏见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先分享一个小故事

某个深夜,在一个高速路上,有一对父子发生了一起车祸。

父亲当场死亡,而儿子受到重创,被连夜送去医院抢救。

到了医院后,主治医生掀开孩子的面纱,震惊地说出:

这不是我的儿子吗?

当你听到这里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毛骨悚然,难道父亲为了救儿子复活了?

难道这个小孩有2个父亲,亲生父亲和继父?

难道这个小孩是来自一个同性恋家庭

........

但真正的答案是:

这个医生是孩子的妈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跟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一样:

恍然大悟,然后不好意思地为自己的偏见笑了笑。

然而,生活中存在偏见的事情不仅仅这一次。

 01 

偏见和标签已经无处不在

在知乎上有个热门的话题:偏见可以有多可怕?

其中第一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 我是河南人。

- 不许偷井盖。

- 我是新疆人。

- 啧,恐怖分子。

- 我是江苏人。

- 哦,内斗省啊。

- 我是福建人。

- 胡建人啊。

- 我玩空间。

- 中国撒币千千万,QQ空间占一半。

- 我上贴吧。

- 屌丝。

- 我用豆瓣。

- 文艺犯,伪文青。

- 我上B站。

- 撒币小学生。

- 我上虎扑。

- 打算黑哪一位,报上名来。

- 我上天涯。

- 施主为何如此八卦?

........

虽说上面很多是调侃,但这也透露出:大家好像都已经对一个群体形成了预先的判断,觉得医生就是男性、河南人就总坑蒙拐骗、用豆瓣的就是文青……

可能会有人说,偏见这么常见,只是一种看法而已,没必要拿出来讲那么多啦。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你可能陷入了对“偏见”的偏见中了。

 02 

偏见局限了我们的认知

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

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异充耳不闻

— 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

我关注了一位喜爱健身的博主,最近她在准备健美的比赛,在微博上晒一些备赛的视频。通常下面会有两个声音:

一种是为她加油鼓气,“真的很佩服你这样的人,能够坚持健身”、“哇,身材好棒,比赛加油”;

而另一种多是谩骂,“比男生还壮,能找到男朋友吗”、“不就是比赛吗,有什么好炫耀的”、“一个女生练这么多肌肉真难看”。

我在想,这些觉得女生练健身找不到男朋友、觉得比赛只是一种炫耀的人,应该一辈子也无法体验健身和比赛带来的乐趣吧。

人们常常会“重新组织”对一件事情的描述,从而印证自己原有的偏见。

在这种情况下,偏见会强烈地扭曲我们的理解记忆

甚至,当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我们原有的偏见,我们会对他做出很极端的评价,就像那群谩骂女博主的人。

但更可怕的是,一旦我们的认知局限在一个标签中,就很难跳脱出来进行其他层次的思考

你看到一位年轻美女开着豪车,你多大程度上会认为她是自己在事业上拼命打拼,而不是靠着富爸爸或富老公,你又多大程度愿意去听她背后创业的故事?

当你带着偏见认为她是有后台的,你自然也就不会思考人家成功的原因。甚至,你的偏见也正在告诉你自己:你没有后台,所以你没办法成功。

最后,因为这种偏见,你局限了自己的认知,放弃了思考成功的其他方法,最后你自然也成了那个“没有后台所以不能成功”的人。

 03 

偏见局限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你能回忆起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向别人解释清楚你真实的情况,你无法摆脱他们对你的评价,无论你做什么,始终被人误解。

最近一位朋友新装修了房子准备出租,他将租房信息挂在网上,在最前面醒目地写着:中介勿扰。

挂出去的当天,他收到一位女士的电话,问了朋友很多问题,比如:你是房东本人吗、看房时你能把房本原件拿过来么、房本上写的是你本人的名字么?

朋友为人很是热情,针对这些问题,他都认真的进行了回答。

后来,这位女士说:我怎么都感觉你是中介,不像是房东。

朋友一脸懵逼,再次非常诚恳地说:我真不是中介。我自己之前也租房子住,也不想出中介费,所以自己出租时就想为租户省点钱。你过来看房时我可以给你看房本原件。

又聊了几句,这位女士还是带着疑虑,看房自然也不了了之

后来朋友和我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他,只能说,可能是因为你的态度太好了吧,都不像是一个“应该高冷”的房东吧。

我想,这位女士可能陷入了2个偏见中:

房东一般都不热情,因此哪怕朋友真的是房东,她也倾向将朋友真诚的介绍当做虚假的友善;

不能相信任何中介,认为中介都不靠谱

所以导致她最后陷入这样一个困境:

她可能很难与热情的房东结缘,因此只能跟高冷的房东艰难地打交道;

她少了中介这个渠道,比较难找房子

说实话,我太能理解她了,可是也为她错过了朋友这么好的房子而可惜,也为她之后找房子的过程而叹息。

其实就在这样的细节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偏见,局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能性。

    

 04 

怎样减少偏见的产生?

这个世界充满了偏见,我们无法撕开别人给我们的标签,却能减少偏见,让自己的认知和可能性更开阔。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否减少偏见呢?

(1)将他人个性化

人们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他所接触的人进行归类,这类是是学生、那类人是商人。

那些对自己社会身份敏感的人,会准确的把人们区分为“我们”和“他们”。

由于不熟悉“他们”,便很容易将他们都看做是“类似的”,他们似乎都有共同的特点,这也导致我们会认为所有这个群体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并且这些共同特征,与“我们”是不同的。

一旦知觉到这种不同,偏见由此而生。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他们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生活、喜好和习惯

当接触到一个人时,努力花费一点注意力到每个人的个性上,有利于减少对他们产生的偏见。

(2)给自己的偏见敲个警钟

当你知道自己可能会产生偏见时,想办法去抑制这种想法的产生,这种避免偏见的动机的确会使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比如在生活中,刻意去尝试不用评判的想法看其他人、不带极端情绪的去看发生的事情,努力提高克服“有色眼睛”的意愿……

当人们提高这种意识后,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无偏见意愿不同时,内疚感便会产生,从而抑制到这种偏见。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产生不自觉的偏见,不需要失望,这并非什么不道德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这种意识,以及你是否让这样的冲动控制了你的行为、局限你的认知。

或许,你可以立刻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控制调整你接下来的行为。

要知道的是,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知道存在偏见却依旧毫无条件的“服从”于它。

      

· References ·

[1]Bodenhausen, G. V., & Macrae, C. N. (1998). Stereotyp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Stereotyp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11, 1-52.

[2]Bettencourt, B. A., Dill, K. E., Greathouse, S. A., Charlton, K., & Mulholland, A. (1997). Evaluations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 The role of category-based expectancy viol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3(3), 244-275.

[3]Haidt, J. (2001).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4), 814.

乔纳森・海特. (2008). 象与骑象人: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戴维, & 迈尔斯. (2006). 侯玉波等译. 社会心理学.

[5]北狗,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62925/answer/113965264

- The End -

- 作者简介 -

小若 / 心理学专业硕士

喜欢安静又好动,热爱心理学的girl

长按下方二维码

快去看看你的第一堂心理课

转载 | 投稿 | 合作

请直接在菜单栏点击“联系我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部分认知局限,都源于这一种偏见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