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偏见里
日期:2017-09-20 作者:胡富 阅读: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偏见里

以下为原创文章,欢迎大家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个世纪70年代,看电影在我们心目中甚至比过年还让人激动。常常是跟着大人,跑到几十里外的邻村,黑灯瞎火,路途坎坷都不在话下

倘若村里来了放映队,那更是早早就搬上凳子去占位。就连放映队的两个人,也成了我们最可爱的人。只要他们到了,村里照例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常常看着他们吃完饭,然后形影不离。从他们拿着绳子发动马达,再挤在他们身边听他们的讲解(那个时候村民听不懂普通话,电影的画面由放映员讲解)。电影结束了,我还要眼看着他们收拾好一切,再依依不舍的回家睡觉。

上了初中后,便在公社(镇子)里了。这时候看电影的机会比在村子里要多得多。而且,公社的粮所也已经有了一台巴掌大的黑白电视机,下完晚自习,可以偷偷摸摸跑到那里挤着看一会儿。但是,看电影仍然是我们最幸福的节目。在公社的附近,有一家国营林场,几乎每周都有一场电影。而这个时候,学校就会提前广播,说今晚林场有电影,晚自习可以不上了。这种消息总是让我们欢呼雀跃

后来,随着电影频次的增加,学校就不能每次都允许我们不晚自习而去看电影了。怎么办?我想了一个法子。

学校有一台发电机,晚自习都是靠它的发电照明的。如果电机坏了,晚自习也就自动取消了。所以那个时候特别希望那台发电机坏了。尤其是林场放电影的时候。可是,发电机坏的时候不多,因为有一个专管员管着,一有毛病他就格外的敬业,迅速把它修好。因此,我们心里也同时暗暗恨着那个专管员。

有一次,林场又放电影了。学校也没有广播。我叫来班里一位跟我一样成绩不好,又讨厌晚自习,而且特别爱看电影的同学。我面授机宜,叫他趁着专管员吃饭的时候,把发电机的管子拔了。他果然听话,鬼鬼祟祟跑到机房(没有门),真的搞起了破坏。那天晚上,我们自然如愿以偿,可以不上晚自习而可以看电影了。

如今,我连电视都不怎么看了。但孩提时代电影给我造成的影响,以及在观念上的误读,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比如,电影里每次出现反面人物的时候,他们照例是满脸横肉,或者凶神恶煞,让我至今一看到那些一脸赘肉的,便自觉不自觉的有点反感。

比如,一说到“解放前”“旧社会”,总觉得那时天空都是黑沉沉的,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血雨腥风”的恐怖,以至我现在一读民国史,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幅灰色的画面,仿佛旧社会一切都是黑的,旧的。

比如,所有英雄人物,都是国字脸,剑眉,一副大义凛然无所不能的模样。所以现在偶尔看电视,看到那些小鲜肉扮演的“正面人物”,心里就会生出抵触。

诸如此类

其实,所谓的“坏人”,大多是长得人模狗样儿的,他们甚至比所谓的“好人”都要帅的多,全然不是满脸横肉的形象。

其实,解放前,旧社会,太阳照样是耀眼的,天空照样是蓝色的,大多数人照样都过着菜米油盐的世俗生活。所谓的“血雨腥风”,实际上跟现在“严打”犯罪分子差不多,或许只是性质不同而已。

其实,许多“好人”,只是在某件事情上,某个历史事件上表现他们的出类拔萃,而不能说他们什么都好,更不能说他们一定要长得好。

但是,我们就是经常这样被艺术和说教“偏见”了。而且,我们常常以为这种“偏见”就是“真理”。

我们的许多偏见,都是以一种“概念化”的形式出现。一说到英雄人物,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一说到历史的“反面人物”,我们就把他们概念化为恶魔,即使他们对历史有所贡献,我们也会一笔勾销;一说到这个人“好”,便觉得这个人什么都好;一说到这个“不行”,就什么都不行。

事实上,英雄人物也有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坏习性;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也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一个看起来很成功的人,其背后可能就是一身肮脏;一个被唾弃的“失败者”,或许只是命运不济而已,其他方面没准儿都很到位。某位员工被领导认为“不行”,但是,他哪里不行?有可能只是在某件工作上,或者几件工作上没做好,而被戴上了“不行”的帽子。这就叫做“概念化”评判——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只是根据寥寥的事例,而不是长期观察,公正看待。人一旦被定性,就会让别人形成固定看法——你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那么,你做什么好像都不会怎么样。其实呢,他可能只是某个时间,某件事情上做的不怎么样。

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在一个被别人包括自己偏见了的世界。很少有人去关心那唯一的“真相”。

这是一种可怕的相互不负责任。这种偏见了的社会,对每个人,包括你我,都是一种有意无意的伤害

-- END --

关于作者

胡富

Fu Hu

广东雷州人士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曾担任北京多家报社总编辑;

2007年弃文从商,于国内知名企业担任高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偏见里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