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风磨山上的獾 · 编辑 | 一白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在民间,俗话说:“七月半,过鬼节。”从唐代到解放前,七月十五中元节历来和”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群众就不怎么过中元节了。改革开放后,过中元节的风俗有所恢复。在这一天的晚上,总能看见有人在路边烧纸钱。
中元节其实最早是祭祖的节日之一,和除夕(有的地方是小年)、清明、重阳并列是中国的四大“祭祖大节”。四个节日所在的季节也正好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重阳变成了敬老节,中元节变成了鬼节,一年祭祖的日子只剩清明和除夕了。
那么,中元节是如何从祭祀祖先的节日变成了“中元普渡”的节日呢?
关于中元节,应该最初出现在汉朝。当时,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过节。当然,那个时候它不叫中元节,因为当时的汉朝人估计都没听说过“中元”这个词。
汉朝人可能会说:中元是什么?
七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夏末秋初,古人用两个字称呼这一时期“小秋”。这段时候,一些农作物已经可以收成了。所以辛劳的农民就把一部分新收的粮食用来在田间祭祀给祖先和天地,祈祷之后的秋收能顺顺利利的。当然,除了这些新收的粮食,祭祀还要用到猪蹄和酒,这样老祖宗吃着才不单调。(见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古人认为,每年的新粮要让老祖宗吃第一口
不过,用猪蹄祭祀似乎不符合我们对于古人祭祀的印象。在印象中,祭祀不都应该用猪头、羊头吗?不过,按照现在闽南的一些地方把猪蹄膀叫做猪脚的习俗,也许司马迁说的猪蹄是猪蹄膀也未可知。
司马迁记载的猪蹄,也有可能是蹄髈
到了东汉末年,江苏丰县(如今的徐州丰县)有一人叫张道陵。这位可不简单,他虽然生在江苏,却心怀巴蜀。当时巴蜀人大多信奉自己当地的原始宗教,张道陵却带着徒弟入川,传播自己根据老子的《道德经》创立的五斗米教,并且让这个当时的“外来宗教”在巴蜀站稳了脚跟。五斗米教,又叫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早的宗派。我们常常听到的上清派啊、全真派啊统统都没有天师道早。可以说,张道陵把先秦以来的道家学说变成了宗教。而张道陵也被后世尊称为“张天师”
张天师的画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的神祇越来越多。在北魏时期,出现了“天、地、水”三大官帝。这三官大帝各有各的用处: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大帝的原型是中国的三个圣王:尧、舜、禹。
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才:天地人,而是是天、地、水呢?原因是中国朴素的宇宙观里,天地开辟后形成的第一种元素就是水。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水是天地生成的第一元素
可是,作为神祇,你需要知道三官大帝的生日以便祭祀。可是尧、舜、禹的生日哪本书里也没有啊。于是,道教人士就以正月十五为天官大帝的生日、七月十五位地官大帝的生日,十月十五为水官大帝的生日。并将这三天命名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三元节最初只在道教信徒内流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正月十五依旧是祭祀“太一神”的日子,而七月十五依旧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多一句嘴,元在中国是最大的时间概念,所谓:元、会、运、世、年、月、日、时、分、秒,这样从长到短排列的。
三官大帝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崇尚清谈、辩难,这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道教也慢慢从一个地方宗教变为主流。许多世家大族也都开始信仰道教,比如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就是一个道教徒。信众一多,三元节的观念开始普及起来。
王羲之的琅琊王氏世代信仰五斗米道
于此同时,佛教也已经开始在中国开枝散叶。佛教不仅把佛经带到了中国,还把佛教的一个节日带到了中国,那就是——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解倒悬之难”。它不是一个盆,就像“冬阴功”不是功夫。
盂兰盆不是盆
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有一个弟子叫目犍连。他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阿罗汉。有一天,他突然想看看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哪里,于是用神通一看,他母亲变成了一个饿鬼。
什么是饿鬼呢?饿鬼的喉咙都很细,嘴都无法张开,永远处于饥饿的状态。哪怕吃了食物,也永远吃不饱。据佛经上说,吝啬的人死后会堕入饿鬼道。
目犍连看到母亲受苦,十分悲哀,就盛了一钵饭给母亲吃。母亲接过饭钵,刚捞起饭想吃,饭就变为火炭,不能入口。
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犍连就去问佛祖为什么自己都阿罗汉了母亲还在受苦?佛回答说,因为目犍连的母亲生前毁谤佛法,所以得此果报。目犍连虽然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母亲已然罪孽深重。目犍连十分心疼母亲就问佛祖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佛说,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个僧团结夏安居(相当于闭关)圆满的日子里作“盂兰盆供养”,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就可以救母亲了。于是目犍连就照做,救母亲脱难。这个故事后来经过加工演绎变成了一出十分经典的剧目叫《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的故事深入人心
南梁的梁武帝萧衍大力提倡过盂兰盆节,于是七月十五最初这个小秋祭祀祭祖的日子,同时又变成了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
当时的盂兰盆节的主要活动还是以供养僧人为主,可是道教已经出现了“放焰口”的救渡亡魂的科仪。到了唐朝,《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这类陀罗尼部经典传入我国,佛教也有了“焰口施食”的仪轨。同时因为大乘普渡精神的普及,佛道两家都逐渐把七月十五这一天的节日内容从祭祀亡亲、供养僧人扩展到普渡亡魂。所谓“七月半、鬼门开”的俗语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慢慢流传开来。
从唐朝开始,中元普渡的思想传播开来
直到宋朝,七月十五这一天百姓们过节还是以祭祖为主。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宋朝时,每到七月十五,家家都要用新收的农作物置办素斋供养祖先,向祖先报告秋天收成的季节到了。一如汉朝的习惯,只不过不用酒和猪蹄了。这大概和道教、佛教的斋戒、戒杀护生的思想传播有关。
《护生画集》由弘一法师执笔,丰子恺绘画,宣扬“护生”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在正月十五的秦淮河上放水灯。放水灯从此流行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放水灯成了七月十五中元夜的主要活动。
从明朝、清朝一直到民国,中元节的祭祖和普渡功能并行。中元夜是一年中元宵夜之后,最热闹的节日。比清明、七夕都要热闹。抗日战争结束后,各道观寺庙还有普渡抗日烈士的仪式。
我国放水灯的流行从明朝开始
到了改革开放后,由于此前民俗节日中断的空白,大多数人只通过一些俗话的表面意思或被网络上猎奇文章的误导,单纯的以为中元节这一天是“鬼节”,以为这一天的活动内容只有“烧纸”。反而忘了中元节,这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传承的节日,它最重要的精神:祭祖孝亲。
-作者-
风磨山上的獾,百草园专栏作者,十五岁留学英国,专业经济,却靠写字为生,天文地理,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被人讽刺是“百科全书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