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冯骥才:远去的故乡,是灵魂的巢
日期:2019-11-21 03:43:59 作者:冯骥才 来源: 野菊文集 阅读:

冯骥才:远去的故乡,是灵魂的巢

  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一次一位生活杂志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安详。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父母、家庭、孩子知己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纠正回来。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肉馅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城市里。

  一次,在法国,我和妻子南下去到马赛。中国驻马赛的领事对我说,这儿有位姓屈的先生,是天津人,听说我来了,非要开车带我到处跑一跑。待与屈先生一见,情不自禁说出两三句天津话,顿时一股子惟津门才有的热烈义气劲儿扑入心头。屈先生一踩油门,便从普罗旺斯一直跑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路上,说得净是家乡的新闻与旧闻,奇人趣事,直说得浑身热辣辣,五体流畅,上千公里的漫长的路竟全然不觉。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如此亲热与忘情?

  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建筑的原故。我把它们看做是它精神与性格所在,而决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冯骥才:远去的故乡,是灵魂的巢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