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关帝庙
转载自兰蕙柳絮
关公文化是一种汉族民间信仰。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尊之为“圣人”的仅有两人,即“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因此,孔庙也称文庙,关公庙又叫武庙。
清人毛宗岗曾说,在罗贯中笔下,关公成了“古今名将第一奇人”。鲁迅也说,在《三国演义》中,“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明清两代的皇帝,对关公的加封,亦是有增无减。
明神宗在万历十年(1582),曾将关公褒封为“协天大帝”。到此,关公被历代封建王朝所加封的世俗官位,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在中国二千余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被封为“大帝”者,大约仅有关公一人。
清末的光绪皇帝加封给关公的封号,长达二十四字“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于神武关圣大帝”,几乎将中国封建时代所能找到的用于封号的美好字汇,全部堆砌到了关公头上。
由于社会各界对关公的无上崇拜,所以在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中,祭祀和仿效关公的活动,几乎进入了所有的社会活动领域。在这一历史时期,举凡宗教仪式、官府祭奠、社会教育、商业交往、集会结社、文学创作、戏曲演唱、人际交往、风俗民情等等领域,都渗入了对关公的崇拜和仿效。在当时社会,祭祀和崇拜关公,成了一种极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并未在海内外华人中大幅度降温。尤其在港、澳、台和旅居海外的华人中,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 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解州关帝庙,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端门即关帝庙的山门,门楼上砖雕人物鸟兽花卉,并砖仿木质斗拱,琉璃瓦顶。门口两侧有铁狮。据说古代官员进武庙,走到端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帝王也须步行。
端门对面有琉璃龙壁一块,从壁身到瓦顶皆为琉璃制品镶嵌。
雉门,《礼记》:“雉门,天子应门”,所以这里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
不管是斗拱还是雀替,以及连接梁额和门柱之间的撑拱,都雕有形态各异的龙头。
结义园位于祖庙端门南北对峙,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正面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洒题“结义园”,背面书“山雄水阔”,坊上四周彩绘山水、风景及三国人物故事。其结构精巧,气势恢宏,为祖庙最壮观木坊之一。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中心,现存建筑为康乾时期遗物。前檐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抱厦三间,单檐卷棚顶。楼上雕木制八角形藻井,顶端为八卦图案,因而得名“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康熙帝西巡,祭拜关帝,并御笔“义炳乾坤”。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帝为纪念康熙帝御书匾额,遂改名“御书楼”。
侧面看御书楼更壮观,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楼下横匾“绝伦逸群”语出诸葛亮对关羽的赞语,为清代解州知府言如泗草书。
御书楼
御书楼周围有台阶栏板,上面有各种不同的浮雕,或狮或猴,十分有趣。
春秋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最后端,是关帝的寝宫。该楼又名麟经阁,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祥,复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一楼神龛供奉关公戎装像,二楼神龛供奉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像,暖阁内壁板刻《春秋》全文,顶部悬垂三眼“藻井”,环楼四周挑承“悬梁吊柱”,皆为古建艺术珍品。
钟亭和碑亭位于关帝祖庙崇宁殿东西两侧,是清代增设的两座亭式建筑。钟亭在崇宁殿前西隅,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构,亭内的铁钟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碑亭位于崇宁殿前东隅,内立果亲王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诗碑,两亭位置相对,规模、形制相近。
碑亭
雉门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端门以北,第二道大门,专供帝王出入。创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现为清代后期建筑。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北面为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可谓一门两用。
钟楼和鼓楼位于端门与雉门东、西两侧,分别与主庙前沿墙东西转角处相连。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遗物。钟、鼓两楼平面为方形,两层。下层为砖砌墩台,上层为木构重檐歇山顶。瓦顶全部为琉璃构件,吻兽齐备,造型逼真。两座建筑形制外观相同、位置对称,为阁楼式,主要用途是悬钟系鼓,以壮威仪。
门口的麒麟抱鼓石
雉门的背面是戏台,在台阶上铺上木板即可演戏。门楼前的木栅栏围城乐池,台中的隔扇门替代帷幕。
午门,明代风貌,虽然是礼仪性的建筑,但是宏伟大气,四周的望柱围栏石雕精美,正中的踏步中间有御石,雕以二龙戏珠,被铁栏围起加以保护。午门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雉门以北,是第三道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被毁,民国九年重建,是庙内最晚建筑。午门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庑殿顶,七架梁。它是文武群臣待朝、献捷、侯旨和布诏的场所。午门正面东西两侧分别绘有周仓、廖化的站像,他们是关羽的忠实部下,在这里用作关帝庙的门神。北面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图画。东西两端山墙还分别所绘道教中的方位神,左青龙、右白虎,足可所映关帝庙当时凸显道教文化的元素符号。
午门殿内宽敞高大,壁上有彩绘龙虎,殿顶的垂柱、梁坊、檩柱上都有彩绘,悬挂后人奉上的匾额。
北宋崇宁三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于是就有了这座具有帝王气派的崇宁殿。殿前有华表一对,铁铸焚表塔两座,并铁旗杆,月台,勾栏。
檐下回廊有雕龙石柱26根。下有石栏杆,望柱52根,雕以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正中“神勇”匾额为乾隆帝手书。内檐下蓝色“万世人极”匾额,为咸丰皇帝所题。
26根雕龙柱形态各不相同,这种雕龙石柱在国内很少见。
回廊两侧列青龙偃月刀,重300斤,栏杆上刻有小石狮子。
铁铸焚表塔,寺庙举行祭祀活动时焚烧表帛、纸糊、三牲等祭品的用具,铸于明嘉靖三年,高8.95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两层十角攒尖顶,像一座塔式阁楼,中间有佛教莲花,下面为龟脚兽面,为传世佳作。据说这个焚表塔汇集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文化,十分有意义。
气肃千秋木牌坊,中轴线上最高的木牌坊,后面为关帝庙最高的建筑,春秋楼。东有印楼,放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有刀楼,置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