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永不褪色
“粽子香,看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起的调。清晨,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瞧见阶前的青草上缀满昨夜晶亮的露珠。
奶奶踩着细碎的步伐,粗糙的大手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但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中悄然散去。
端午的香总先是粽叶的香。墨绿的粽叶有着竹叶一般可爱的形状和犹如艾叶香气的馥郁。奶奶将两束粽叶散乱地铺在白瓷盆里,再浇一壶开水,水汽便弥漫开来,裹携着袅袅清香,娉娉婷婷,仿佛活了一般。原来在奶奶的手里,清香是可以生长的。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粒粒透亮饱满,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奶奶的粽子以青翠的叶裹着红白的馅,简单至极,不甜不腻,原始而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更令我着迷的是奶奶行云流水般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地搭好,轻轻地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小撮米落在尖尖的角里,点三颗红枣在米中,再把一撮米覆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更如香甜。奶奶的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细绳紧紧绕过,缠往、系紧,便成了一个轻巧的四角粽子。
我也想尝试着包一个,铺好粽叶,也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奇怪的是我总是捏不紧粽叶,缠不好线。奶奶戏谑地说:“我们囡囡手小儿,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是享一辈子的清福啊!”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手背上,我心里想:享一辈子的福就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啊!
粽子在厨房里咕嘟咕嘟地煮着,香气从厨房里逸出。我几次趴在厨房门边张望,奶奶总是轻声说:“囡囡不急啊,煮得越久才越香……”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长大,门前小树隔年盈尺,奶奶也日渐有了白发。后来,我吃过肉粽、八宝粽、蛋黄粽……但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清香。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都温柔地轻抚我回忆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