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到底有没有把我当孙子!
日期:2018-11-14 20:45:40 作者:青杏编辑部 来源:一颗青杏 阅读:

你到底有没有把我当孙子!

  前阵子回了趟爸爸老家,去给伯伯过生日。伯伯一直住在村里,生了几个小孩,而孩子们婚生子也早,所以据说他还不到六十岁,就有好几个孙子了,一家人过得挺幸福的。

  进了伯伯家的院子,我就看到几个小孩,有的跑跑跳跳的,看到我爸爸就叫“叔公”,有的还很小,要大人看着。伯伯坐在一张躺椅上,一副享受着天伦之乐样子

  寒暄之中,我问他:“伯伯,你一共有几个孙啦?”

  伯伯笑着说:“两个。”

  我愣了一下。“不对啊,你这里都都都有五个小孩啦,不都是你的孙子吗?”

  他顺着我的眼光看了看孩子们,回答“女的没算。”

  我一头黑线。女孩还不算儿孙啦?这是啥年代?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对啊。“呃,可是这里明明也有三个男孩啊?”

  那些小孩子似乎知道大人在聊他们,都懵懵懂懂地看向我们。

  “噢!那一个是外孙啦,外孙没算。”

  伯伯的意思是,男内孙,也就是儿子的儿子,才符合“孙”的定义儿子的女儿,以及外孙,也就是女儿的孩子,则都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我的大脑“纳尼”“我去”等日常惊叹词汇中不停切换,直到选出感觉比较礼貌又好懂的一个。“不是吧,你这样算‘孙’,怎么感觉好重男轻女啊!

  “是啊,我们就是这样算的啊。”

  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忍不住要怼伯伯。“伯伯,恕我直言,你这也太老古板了,还得儿子的儿子才算孙子,你这样说,女孩子听了可不好受。

  伯伯吐一口烟,说:“诶?那就是你不懂了,女儿都嫁出去了,生的孩子就是给婆家传宗接代的呀。不然不乱套了?”

  旁边的亲戚们听着我们的对话,都在笑,大概是觉得我和伯伯,一个留学回来的女孩子,一个在农村活了大半辈子的大汉,两个人对同个事物理解观念反差,很有戏剧性,以及就“数孙子”这件事情争论起来,特别好笑吧。

  我也有点哭笑不得,既觉得有种荒诞的好笑,又觉得生气、不服。

  大概,在伯伯的观念里,“孙”这个概念是和“传宗接代”紧密相关的,只有男性可以给他传宗接代,而不论女儿还是孙女,将来都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之后,和她生的孩子,就都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只有儿子的儿子,才能算他的真孙子了。

  看着院子里那些天真的小孩子,我觉得,如果是小时候的我,作为一个女孩,听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说出伯伯那些话,一定会觉得很孤独委屈,感觉我不被当成这个家的一份子。

  我差点就想打电话问外公:

  “你有没有把我当孙子呀!”

  我想起另一个曾经冲撞我世界观称谓概念:堂表。在18岁以前,我一直以为,爸爸这边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就叫堂,妈妈这边的就叫表,堂表就是这么一个区分工具。直到有一天……

  一个阿姨来家里做客,说到我姑姑的一个儿子,我一直叫他“斌斌哥”。

  我说:“斌斌哥是我的堂哥们里,我唯一熟悉的啦,其它人好像都接触不多。我一直和我的表哥表姐们比较亲近。”

  阿姨听了,忽然爆笑。笑得我一脸懵X。她说:“啥堂哥,斌斌哥是你表哥!你知道他是你姑姑的小孩吗?”

  啥。“我当然知道啊。那爸爸这边的亲戚不就是堂吗?”

  “哎呀笑死我了,姑姑的孩子就要叫表呀。爸爸的姐妹的孩子,跟妈妈这边的兄妹生的孩子是一样的,都是表亲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才是你的堂亲。你都这么大了,还分不清。”

  我感觉我内心世界秩序受到了冲击

  原来,“堂亲”指代的是爷爷的儿子的儿子,用我伯伯的说法,即,“堂”指代爷爷的“孙”;而“表”则用来统称爷爷的女儿的儿女,和外公外婆的儿女的儿女。

  这样看来,“堂”也是一个用来维护以男性为中心主线的亲缘体系的概念啊!

  我还能说什么,肃然起敬呗!

  这些经历,让我想起一个我一直以来特别讨厌的普遍说法,就是把精/子指代为子孙后代。比如:

  “今天早上没忍住,又害死了上亿个子后代

  “你知道套套顶端这个小凸起是用来干嘛的吗?是用来装子孙后代的哈哈哈哈

  ……

  哦,精/子是子孙后代,那卵子是什么?女性只是生育载体嘛?上亿个子孙后代,了不起你让他们都长成熊孩子呗?

  类似地,“堂/表”和“孙”在我家乡的用法,也潜藏着一种传统观念:男性是血脉家族继承人女性则主要是服务婆家(男性)生育后代的。

  我后来问了几个室友,也有一个女生告诉我,在她家里,“堂表”和我以前想象的一样,只是用来区分父亲家母亲家的亲戚的。可能是我的家乡属于重男轻女思想还有些重的地区,所以从称谓中体现男女秩序特点,特别明显

  而从小听着、用着这些称谓语言,也会习以为常

  在我大概15岁的时候,我有了第一个堂嫂,她大我十岁左右,也是当地人。在她和堂哥的婚礼上,我第一次见到她,还没来得及叫她嫂嫂,她就客客气气地唤了我一声“姑姑!”,顿时把我唤愣住了。

  如果说,叫我小姑子”,好像还能接受,但是叫姑姑,就觉得辈分不对啊。在那个热热闹闹的婚礼上,我认真盘点了一下在场的“血亲”“姻亲”们之间的称谓,才惊然发现原来女性称呼婆家人是要自降一辈的,但男性就不用!全都是这样的,但我以前都没有认真想过!

  以我妈妈为例,她跟我一样,管我叔叔叫叔,管我姑姑叫姑;虽然她管我爷爷奶奶是叫爸妈,但是对外指代他们的时候,用的也是“我公公嫲嫲”,而“公嫲”就是我们方言里,就是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用的称谓。

  而男性却不会这样称呼妻子家的人。我妈妈怎么叫她原生家庭的人,我爸爸也跟着怎么叫,只是会在对外指代的时候,用“我妻姨”“我妻舅”来指代我妈妈的兄妹们。

  在那个爷爷的儿孙们都到场了的婚礼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规则运行

  我的姑丈们都会跟着我姑姑,叫我爸“哥”,叫我妈“嫂”。但是,我的婶婶们,称呼他人就不能和叔叔们一样了,而是要随她们的小孩一起,喊我妈妈“姑姑”,喊我爸爸“姑丈”

  我想,如果是在有了小孩之后,用“娃她奶奶”“狗蛋他姑”之类的指代婆家人,好像是挺方便的称谓;但是我家里的女性,面对婆家人,在称谓上是认认真真地自降辈分,让我感觉生理不适

  以前我和身边人聊起过这些称谓现象,有的人会回应道:“就是你们XX地区重男轻女啊,我们那里都不会这样。”

  是的,我们这个地区,确实因为这些事情远近闻名。但我不想再说我是哪里人,我相信如果你和我出自同一个地方,你会知道的。如果我们反思这些地方用语,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是“这个地方很落后”,那不过是在加深对一个地区的刻板印象而已。

  内外孙,堂表亲,在婆家的降辈分式称谓等等,作为代代传承的语言,所体现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区域男尊女卑血缘亲疏等家庭等级秩序观念,而这些观念在不断接受冲击。

  在这个地区里长大的我看到的是,有的人确实深受落后习俗影响,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挑战性别平等的地区文化,特别是年轻一代

  所以呀,不是想评价这个地区,也不是想谴责使用这些称谓的人,只是希望,因为有我们的这些反思和讨论,而加速淘汰这些反映着、巩固着落后观念的日常表达

  当然,如果我外公嘴上叫我孙子,而实际真不把我当“孙子”,我还是会和他干上一架的!

  编辑 | 田野

  图片来自网络

  戳“阅读原文”,读《月经不调,好焦虑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到底有没有把我当孙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