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
日期:2018-11-13 16:28:18 作者:俞敏洪 来源:风流一代 阅读: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

  只有拥有青春,一切重来才有可能

  在机场书店时看到一本书,书名是《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作者叫耿帅。我并不知道耿帅,因为被书名吸引了,就买来翻翻。后来才知道耿帅是一位很有名图书策划人,策划了很多面向年轻读者畅销书。他自己的这本书也是青年人读起来会更有共鸣的书。

  这是有关他自己和身边朋友的青春、情感经历的书,以散文的方式写人生的故事,把对时间生命思考写了进去,把经历的无奈感情变迁也写了进去。

  中国有一批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作家,他们有着很好的文笔,基本上是在青春中书写青春,或者说扯着青春的尾巴和青春继续纠缠。大冰、张嘉佳、耿帅应该都属于这一类的作家。他们和老一代作家截然不同,老一代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历史作品几乎永远沉重时代连在一起。不管是陈忠实、贾平凹、余华、莫言,还是陈丹青、野夫,他们身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烙印。他们描写的青春和爱情是无奈和苦涩的,内涵深刻而沉重。

  把旧时代和新世纪连接起来的作家有王朔、冯唐等,他们身上已经少了一份痛苦年代的痕迹,多了对于青春的拥抱和人生的希望。而耿帅笔下的青春岁月,在惆怅中依然充满着很多的美好。这一代人心灵和感情更加细腻,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他们不需要像我们成长过程中那样,必须时刻面对贫困苦难外界敌意

  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中,他们面对的是个人的小天地小时代。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忧国忧民心情已经减弱了很多,甚至于无。他们关注自己和周围朋友的成长,擅长用细腻的文字把对青春、感情、岁月的思考表达出来。他们的文字也充满了惆怅、失落甚至落寞,但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读出生命的相对轻松和面对得失潇洒。他们没有太多的历史重负,也没有太多的感情拖累,更加容易让生命转身或拐弯。只要读一下耿帅的文字就能够明白我在说什么:

  “即便过往人和事,断不了、舍不下、离不开;你永远都有时间从头再来,等一个对的人。”

  “爱情,于我们一生不可或缺。若中途走散了,请念及最初的美好,道一句:感谢你来过,不遗憾离开。”

  只有还拥有青春的人,还有足够时间折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年轻的文字。

  可是,人生走到最后,常常是不可回头的无奈。到我们这个年龄,很多事情坚持下去会很痛,不坚持下去也会很痛。就是一匹沙漠中驮着重物的骆驼,既不能奔跑,也不能翻滚,只能吃力地步步向前,希冀哪一天走出沙漠,卸下重负。

  在一条正确道路上坚持下去固然好,但真实的人生往往是发现自己已经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坚持了太久,没有了回头的余地。很像一位理论家,坚持了一辈子自己的理论,一直以为是真理,最后突然发现是个谬误,但已经没有勇气推翻自己的理论一样

  无奈、叹息、孤寂悲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在底色之上,有的人沉沦堕落、消沉绝望,有的人释然豁达,坐看云起云落,静待花开花谢。在底色之上不同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不同。

  是的,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那是因为青春还在,岁月悠长。但所有甩不掉的人生重负都只能用生命的耐心浇灌,希冀最后会在重负之上,长出明艳的、不会凋谢的花朵来。

  不要浪费时间追逐无效关系

  年轻人喜欢热闹场合,抓住各种机会展示风采,这是好事。但有些年轻人变成了“场合控”,只要有活动就参加,忙着赶场,这似乎就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我曾经在不同场合看到过同一个人出现五次以上,而且每次都来和我合影,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想混更有用社会关系。我心里想,在这种浮光掠影的场合,怎么可能混到有用的社会关系,沖着他这样来回赶场,就算是我亲弟弟,我也不会理他了。

  有些年轻人参加各种论坛聚会、组团访问,希望自己能够和更有实力资源知名度人物交道,万一混成朋友,未来许可利用一下。这样的想法其实“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另外一些人因为虚荣心,到处找所谓的名人合影,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人生的目的好像就是和名人合影,合影多了似乎自己也变成了名人,这样的人现实中会被周围的朋友鄙视吧。

  只有对等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关系。大部分交往前提对方通常与自己在同一个等级水平上,至少是能够有用,能互相帮助人们也只会把内心尊敬的人,至少有使用价值的人记录联系名单上。这很像是水的流动,高段位的人如果想和低段位的人交往容易,低段位的人要结识高段位的人就比较难。水往高处流是一件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年轻人确实应该和更有资历经验的人交往,因为这样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东西,有所长进。但如果方法不对,想要进入更高层面社交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年轻人如何混圈子呢?如果想要和那些“大佬”们交流,并且赢得他们的看重和关注,我觉得如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不要到处乱撞,像花蝴蝶一样去认识人,在名利场合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我每年都会收到上千张名片,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废纸篓。凡是留下来进入联系名单的,都是我认为很有进取心、给我留下很好印象的人。我相信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

  如果你想让“大佬”对你有好印象,首先自己一定要拥有让人欣赏的东西,比如你在某个领域钻研得很深,你的创业项目很有创意,你在某种比赛中获得过令人瞩目奖项,或者你发表观点独到而深刻等等。

  第二,要先和同龄人混圈子,这样交到好朋友的机会多,优秀的人也不少。不要忘了,这些人中间可能就会有未来的马云、郭广昌等。他们的进步会带动你的进步,你会逐渐成为未来中国顶级层圈的人。当然,前提条件是你个人和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没有人愿意和落后的人打交道。

  第三,有人问我,俞老师我如何和你变成朋友?我问他说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他说我可以帮你扫地拎包啊,我说我这里不缺扫地拎包的人。年轻人想要和所谓已经成功企业家打交道,光靠谦虚不行的,最好的途径是和企业发展功利的关系。比如,如果有机会一起去参加徒步活动几天,一起变成某个商学院同学也就是说你们曾经一起忘掉身份相处过、战斗过,就比较容易成为朋友了。我周围一批年轻朋友多是这样认识的。混在一起吃顿饭什么的,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思想精神层面的交往才行。

  第四,我欣赏的年轻人都有某种让人喜欢特质做事专注、心态平和、谦虚好学、喜欢挑战、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等。所以,如果你想交更多有用的朋友,追来追去是没有用的,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学识才行。有一句话说得好:与其满世界追马,不如把自己变成一片丰美草原。这句话适用于爱情,适用于友情,也适用于事业。

  总而言之,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把时间用在到处追逐所谓的名人交际这种收获甚少的事情上。任何浅薄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无效关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修炼上,放在创业项目的打磨上,放在阅读能力提升上,最终把自己变成一块有吸引力的磁鐵,就不用担心资源和人脉不集中到你身边。

  年轻人作为一个整体,勇于探索,敢于颠覆,善于创新,常常能够做出比老一代更加出类拔萃的事业来。对年轻人,我心里是充满敬畏的,我自己也经常参加年轻人的活动,听取年轻人的思想,观察年轻人的行为,希望自己不要被年轻人甩得太远。我完全没有贬低年轻人的意思,只是希望那些总是浪费时间在社交上的人能够通过沉潜和努力,把自己变成真正有内涵、有学识、有未来的有志之士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

  读书多了,并不一定就能变成智者;旅行再多,也不一定能变成行者

  做事情的高度远大数量。数量再大,如果没有高度引领,就是堆砌而已。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建筑;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先要有建筑蓝图,我们的搬砖才有意义;先要有思想境界,写出的文章才有启发

  为了让技能更加熟练重复性的努力很重要,但人的一生如果只做重复性的工作,再努力也是在低层次上的浪费生命。

  我们当然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眼界开阔、思考更深邃。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当然,不读书的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一个人经历再多,并不一定必然能看透人生。有太多的人一辈子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人生的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有人当了一辈子的和尚,背熟了很多经书,却依然是榆木脑袋、蠢笨顽劣,从来没有真正开悟过。

  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领悟走向高层次的能力,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永远是质胜过量。真正的高手并不一定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寸之间就能玩出大千世界

  人,不能让自己变成工具机器,不断重复一成不变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成长过程应该像登山一样,尽管脚步是重复的,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最后登上思想和觉悟山顶,极目四野心旷神怡

  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再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算真的有其价值和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