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苹果最新 iOS12 系统中,除了基本功能的优化之外,默默新增了一项功能。
这项名叫「屏幕使用时间」功能,由「屏幕使用周报」和「时间限额」两个部分组成。
「屏幕使用周报」:简单来说,就是手机里有一个「计时器」,记录着你每次打开屏幕到关闭屏幕,分别使用了哪些软件,使用了多久的时间,然后整理成周报的形式,每周固定时间向你推送。
「时间限额」功能:你可以自主设定自己的各类软件使用时间,到达时间上限时候,这类软件图标会变成灰色。你需要请求更多的使用时间,才能继续使用这类软件。
据新闻报道,谷歌也在研究同样的功能,安卓系统的「屏幕使用功能」即将于 2019 年上线。
这项「屏幕使用时间」功能,让许多人发现:自己大部分使用手机的时间,基本都花在社交软件上。
不知道你是否一样?明明手上有要事要处理,但刷着朋友圈、抖音、微博根本停不下来。以至于 越来越近,内心越来越慌张。
我们在享受这些社交软件带来的娱乐信息的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维护网络的虚拟社交关系。
到头来时间流失了,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反而因为正事儿没有解决而变得更加焦虑。
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01
我们聊天过度,
前阵子我们发布了一篇关于「如何自律」的文章,谈论到「许多人已经无法脱离手机」,有位网友在评论里留言:
现在的我正在过这种颓废的生活,没有时间观念,无聊地刷着手机,厌恶烦躁到了极点。
每天有好多的视频和文字在刺激着大脑,明明当下看得很开心,但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远处呐喊着「你该起来做事了」。
我知道自己这样不对,可是身体仍然无法迈出这一步,这是为啥啊?
我想,许多人和这位读者一样:一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软件上,漫无目的地刷着朋友圈,聊着漫无边际的话题,然后再刷刷微博抖音,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明明享受到了喜悦,可是关了手机之后,发现自己好像啥也没干。眼看着一天就要结束了,心里没有得到放松,反而变得更烦躁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低效率的社交」:用大量的时间去维护不必要的朋友关系,在娱乐中沉溺无法自拔。
「我们聊天过度,反而让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思考。」
这就是「低效率社交」带来的危害:
花费许多的时间去维护社交关系,缺乏时间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久而久之,开始出现迷茫、焦虑的现象,甚至变得懒惰,做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劲。
02
独处是对世界
最好的敬意
所长有个朋友在北京做了四年的产品经理,有一次和他吃饭时,我问他:「你下班之后都不刷微博的吗?」
他笑了:「当然了,只要是人就会有社交需求。但是我给自己固定了时间,一天 2 小时。」
「2 小时的时间足够问候父母,和朋友闲扯几句,剩下的时间,我想留给自己。」
我再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功能,每天 4 小时的社交软件使用时间,还有 1 小时的游戏、视频使用时间,觉得有些惭愧。
他接着说:「北京这个文化大都市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去看看话剧、听听音乐会,偶尔去看看展览。如果宅在家,我会安静地看看书,写写读后感和书评。」
正如他所言:与其沉浸在低效率的社交中,不如多花些时间与自己独处。
追求独处看起来像是与全世界为敌,但实际上我们的独处时光,才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敬意。
03
低效率社交
不如高质量独处
当我们谈到「少玩手机,你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这个话题时,总会有人感叹「道理都懂,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我知道看书很好,可是我看两页就想刷手机,心就是静不下来。」
「健身可以减肥,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且运动的时候没跑多久我就累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呢?因为我们把这件事当作一种任务去执行。
许多人只看到了任务本身困难性,而且总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所以总是容易放弃。
所长在留言区回答过这类问题,其实提升自己并不难,比如每天给自己固定的时间,比如阅读 1 小时,运动 30 分钟。
如果一开始我们无法完成目标,我们就把目标分解、缩小。比如每天阅读 5 分钟,一天一天往上增加。
觉得难的时候,请尝试着把问题分解,别在觉得难的时候,就直接放弃。
我想这个新增的手机功能,让我们很好地审视了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分配,也让我们明白:
在浮华快节奏的时代,你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维系那些可有可无的关系。相反,你需要花时间,听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声音。
减少社交娱乐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社交。而是给自己一些时间,脱离社交,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与其低效率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放下手机时,
你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点击下方「留言」
与所长分享你的故事
/ 人生答疑馆我今年 23 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生答疑馆该不该和比自己大 10 岁的男生在一起?作者:所长本长,本文首发于「人生研究所」()。每天晚上 21:30 ,所长及有趣青年们和你一起,用有趣的视角呈现人生故事,用有趣的观点解读人生问题。转载请在「人生研究所」后台回复:转载
与其低效率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