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写成都区域的稿子起,就一直有股微弱的声音在小声bb:“怎么不写我们城北?”
其实所长写过成华区,写过九里堤,写过龙泉驿……但这些地方似乎都不愿和城北扯上关系,“城北”已然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标签。城北具体怎么界定?从哪儿到哪儿?
然而......
我劝你们善良
“北门”对于成都而言,似乎一直都是一块只可意会不屑言传的领土,“城北人”在外人眼里长期不配拥有姓名。
“关于成都的地铁规划,大概是东到太平洋东岸,西到欧洲西部,南到南极洲,北,到升仙湖。”
老旧、混乱、发展慢,全宇宙房价都在涨,它在跌!说起这个在外人看来与城市发展脱节的地方,条件反射的第一感觉就是“脏乱差”。
但事实上,在成都,没有人能逃脱和城北的恩恩怨怨!这里是成都人最早生活的起点,也是许多外地人来蓉的第一落脚点。
“第一次到成都,是从火车北站走出来的”
说起成都的火车北站(成都站),多少人也是声泪俱下。让你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还有火车北站伸进裤裆的脏手。
在成都东站还没崛起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入川的第一站是成都站,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火车北站。这里是成都一张老旧的“名片”,见证了无数离别、相聚、伤感、温情,也让无数人见证了它的衰落。
“走在火车北站附近的路上,感觉随时会失去自己的包包,必须捂得绑紧。”
随着大量人流涌入,十块钱三瓶的木糖醇,制霸城北的街边纹身,卖“吼货”的小摊贩……成都的“脸面”一时沦为“北乱”的代名词。
直至“北改”的传说真正到来时,才让人在这片乌烟瘴气中恍惚看见一丝曙光。那些以这里为起点的成都记忆,才变得开始值得炫耀。
“在荷花池,玛莎拉蒂是用来送货的”
也许这里的人一辈子也没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但是荷花池的生活从凌晨3点就开始了。
成都时装店的老板全都聚集于此,“快、准、狠”是在荷花池生存的准则。
在这里,每一笔交易都是一场气势的较量。没有老板和顾客之分,能拿到最便宜尖儿货的才是真正的狼人。
尽管一直被人唾弃,“嗨呀,荷花池好吓人哦,尽是歪货,还那么乱,我长这么大从来不得去。”
殊不知当你在春熙路和成都各大商场斥巨资买到衣服鞋子包包笑颜如花,荷花池不动声色:“全都从我这儿出去的”。
无论是早年在这发家致富的商贩,还是从江浙来做生意的老板,总之千万不要小瞧那个在荷花池提着黑色塑料袋路过的大哥,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在城南有几套房,今天开来拉货的是宾利还是玛莎拉蒂。
“混迹曹家巷的人,嘴巴都刁得很”
“吃过几家苍蝇馆子,就以为介入了美食届的灵魂,却不知在街角边巷子里,更local的美食比比皆是。”
来到张家巷曹家巷,只知道明婷饭店就显得太不local。甘记肥肠粉、王记特色锅盔、实惠啤酒鸭、工人村的蛋烘糕,邵眼镜兔丁……不带上几个外地朋友来大吃一圈,说明友情还不够深。
虽然经过“北改”的曹家巷焕然一新,但这些曾经有着朴实外表的居民区老街,依旧从早到晚充斥着成都地道美食的飘香。
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熊猫基地、欢乐谷……城北至少承包了成都小孩一半的童年。
无论现在蹦着多野的迪,那二年也还是屁颠屁颠跟在父母身边,啃着橘子苹果在成都这些朴实无华的景点岁月静好。
“一旦有外地朋友来成都旅游,我就带他们去熊猫基地。”城北也没什么好玩的,但恰好都是拿得出手的。
连所长那个尖叫着说:“城北有什么东西?什么都没有!”的同事,也在万圣节画着妖艳儿的妆,赶上了欢乐谷夜场。
挂一漏万,北门响当当的地方还很多。
但要问居住在城北的人民有什么生活体验,那也许可能只是白马巷平方居民楼里面,一家阿姨能叫出自己名字的很破的面馆,还有别人不知道很好吃的莲藕抄手和凉粉。
很多人把城北看得太低了,没有切身实地的生活过,就开始各种嫌弃。
“在圣诞夜看人妖表演的喀秋莎剧场已变成Club Hepburn。”
“对北门不屑一顾的朋友最终在装修面前向北富森、北宜家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地铁三号线七号线打破了“升仙湖”的魔咒。”
成都北门,说白了就是老成都,南边儿高楼大厦确实干净整洁,但也是后来才规划建设起来的,更加现代化,却少了一些本土特色的感觉。
而荷花池、驷马桥、李家沱、曹家巷……这些城北老街道,才包含了成都最地道的韵味。
连一个人都不好标签化,更不要说是一块居住着几十万人的区域。希望有一天城北只是个单纯的区域名,没有其他更多标签,没有太多偏见。
特别鸣谢城北人民:
@果然酱 @Ting
『所长私人
都是成都人
分什么东西南北』
戳蓝字查看往期【城试】
龙泉 丨 金融城 丨 九里堤
成华区 丨 中和 丨玉林
成都通勤 丨 逃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