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理想三旬
酒越喝越醉,人越活越老,歌曲也是越久越厚重,最终有些东西会在时间的长河之下土崩瓦解,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
郭源潮
宋冬野迈过了青春最后一道坎,只能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祭奠过往的一切,可他还是用淡淡的口吻还有简洁的民谣去诠释着他关于青春的故事。
没有了《董小姐》的轻松戏谑,也不像《斑马斑马》那样拥有如此厚重的情绪,《郭源潮》这首歌像是同长辈论道,又像是和不同时候的自己对话。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而年幼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则出自丹麦这个国度,层楼终误少年源自上学时需背诵的《丑奴儿》,句句看似毫无关系的歌词,其实是过去或是未来的种种隐晦比喻。
宋冬野对这些似乎不持太多意见,只是觉得无论过去还是未来,自己终将被遗忘,年少的失意,年轻时的爱欲与年老的嗟叹,全都会逐渐消失。郭源潮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的鸽子除了象征和平之外,还多了几层意思,让人看到宋冬野的《鸽子》时不由自主地想歪了,不过越是简单越是无关紧要的歌名,其蕴含的意义也就越深。
其实听民谣,旋律背景,其实都是为了歌词服务的,歌词又是为心境服务的。说白了一首民谣就是一个故事。有的人借民谣之名堆砌辞藻,虽风花雪月绘声绘色,却不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空有民谣的皮囊。而宋冬野的《鸽子》如他的身材一样,十分厚重,这种厚重并不是用辞藻堆砌出来,而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感受。
或许歌中那只急忙赶回家的鸽子,便是宋冬野,或者我们自己。
安和桥
《安和桥》是我觉得最能代表宋冬野的歌曲,不是因为这首歌带火了谁,带火了哪个地方,而是因为它的真实。写实风格的描述,低沉厚重的嗓音,质感十足的马头琴和鼓,让人不由得对他描述的那个地方神往不已。
歌里有他的世外桃源,有抱着盒子的姑娘,有擦汗的男人,有存放着他吹过的牛x的地方,有那座安河桥,还有他最深爱的奶奶。这首《安和桥》他用最珍贵的记忆以浓墨重彩谱成的,这便是让人最为之触动的一点。
谁都有怀春的少年时光,当初一句句被当做是玩笑的话,其实都是小心谨慎的试探,年少轻狂的誓言,变成了风雨,吹向远方,落在大地,被遗忘在脑后。只有 在记忆中摇曳的红裙子,不会在后来的岁月中褪色。但她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
人、动物、风景、物品,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和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与情怀。对我们来说,那只是一首首歌,而对宋冬野来说,那就是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