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对,也要改变”
首先,我穷过。
而且是“很穷”那种穷过。
每个月五百块生活费,早上吃肠粉,中午吃汤粉,晚上吃汤粉。一天花不到13块,每周花三天在学校里送报纸,周末回镇上的麦当劳上班。
当时送报纸的工资是一个月320块,我到现在还记得师姐在饭堂问我的那个问题:“不是吧?一个月320?我主持一场活动都一千了。”
我并不觉得师姐在取笑我,她只是很认真的,觉得我不应该做一份320块的工作。
但那天中午吃完饭,我还是戴上了帽子跑去收发室拿报纸。
然后当年麦当劳一个小时9.2元,一个月下来,没有法定假期的三倍工资的话,大概也有个五六百。
现在已经毕业一年,有了自己的公司,十几个同事,虽然收入还不至于买车买楼,但是想要的电脑,耳机,音响,喜欢吃的日料,都不用咬紧牙关就可以买下。
可以说,从大三开始,就没再问过家里要钱,
不过说上面这些,不是想给你们熬鸡汤,只是想交代一下我的背景情况。
不然凭空讨论“赚钱”这个话题,很容易就会变成“听完后很激动,但其实没什么帮助”的营销文。
先声明,我不是要教你们“怎么赚钱”,我只是想分享,我在大学期间明白的一些关于“赚钱”的感悟。
但记住之后,就会慢慢有帮助。
一。
杂乱是我大一下学期创办的,其实当时就想把它做成地域营销号去赚钱的。但写了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自己跟地域营销号的差距:
“那些号永远都能获得第一手咨询,而且速度比当地电视台还快。”
而且它们的做法极其简单粗暴,用“女性形象”去吸引受众,然后让受众去*信小号,最后用红包鼓励用户爆料。
因为我不可能加得到那么多当地人,同时我也明白,自己不喜欢用片面的事实去煽动情绪。
这让我明白:
所谓的“差距”,并不是“量级的多与少”,而是“做法的不同”。
这个思维的改变,让我在后来面对其他事情的时候获益不少,我后文会继续聊。
二。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麦当劳,还是在学校送报纸,我清楚自己不过是在用时间换钱。而且这种“换钱效率”极低,国庆节上够八小时的麦当劳,一天也不过220元而已。
当时我在读大二第一学期,公众号其实已经开始被唱衰了,但当时看重内容的号几乎没有,还算是一个新兴行业。
而“平面设计”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当我上了一些国外设计网站跟国内的“站酷”后,我发现比我厉害的设计师真的太多太多了。
但同时,不要眼高手低。
我并不会因为“以后写作能赚很多钱”就不去送报纸或做麦当劳。
这样可以避免浮躁。
三。
很多东西,不仅要用当下的价钱去衡量的,而是要用“未来价值”去衡量。
主持一场活动,1000块。
写一篇文章,100块。
给你选,你选哪样?
很多人会选前者。
其实我也会选前者,但我不会因此认为后者没价值。但我会去思考,造成这两者差距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第一部分我说过了:所谓的“差距”,并不是“量级的多与少”,而是“做法的不同”。
主持本质上还是“用时间去换钱”,你通过提升你的专业程度,在短时间内调动气氛,拥有这样能力的人很少,所以价格较高。但价格上升空间小,因为在城镇的商城里主持,做得再好也只有现场的人能感受,名声很难传播出去。
而写一篇文章,虽然只有一百块,但只要内容足够好,它能够在你不工作的时候继续传播。同时它的保存成本低(不需要录像或录音),随时可以向其他人展示。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通过写作去提高自己主持的影响力,通过主持去赚维持生活的钱。
四。
现在大家都有玩微博跟抖音吧?其实它们的出现,让很多大学生(包括我)都更容易地在毕业前赚到钱。
KOL(意见领袖)赚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但他们为什么可以赚钱,我跟大家说一下。
我在前面说过,技能价值高低由稀缺程度决定,
而价值本身来源于分享。
这种“分享”特指“信息分享”。
杂乱之所以能做成公司,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写得特别好,而是因为大家愿意将我们的内容转发给身边的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里。
被分享的次数多了,新来的读者又认为我们写的不错,于是留下来继续等待更新。
阅读量因此慢慢递增,广告主又因为阅读量而愿意投放广告,我们才发得起工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普通人的日记写得再精彩,也永远无法靠写作赚钱的原因。
想法要被分享出去,才能创造价值(不仅仅是钱,认同感,甚至精神上的力量)。
所以要怎么做呢?
很简单。
“成为一个喜欢分享的人。”
在做杂乱之前,我就是一个很喜欢转发别人文章到朋友圈的人,我在知乎上虽然不回答问题,但每天也愿意给好的答案点赞。然后在做杂乱之后,我看到好的文章也会继续分享到朋友圈,因为我认定一个道理:
“如果我都不是一个会分享的人,那别人为什么要分享我的东西?”
听起来很玄乎,但我认为其实是大家把事情想的太复杂了。
而且作为一个创作者,抱着“这篇文章会被人分享”的心情写出来的文章,跟抱着“我自己看看就好了”的心情写出来的是完全两种东西。
而且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要是大家都让信息的流动停止在自己身上,不再分享,那么我们平时看的段子,表情包,能够激起共鸣或思考的文章,甚至是像《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好书,都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以,一定要成为一个愿意分享信息的人。
不信?想一想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国内的微信,微博,抖音,这些软件是不是都在某种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分享信息的方式”?
明白这一点后,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平台会愿意把收入分享给这些KOL们,因为他们基于每个平台的特性,创造了许多能够使大家留下来的优质内容。
不要认为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没用,在我看来,这篇文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这部分了。
因为去理解它的本质,会帮助你们理解这个网络世界的运作方式,并且赚取属于你们的那部分。
五。
杂乱现在给出去的稿费,
一篇就比我当时做一个月麦当劳还要多。
像陆亦非刘白这些还在读书的作者,
每个月最少都能拿到两三千。
跟她们吃饭的时候,我说过:“你们其实要想清楚,自己之所以可以解决生活费跟学费,到底是因为自己厉害,还是因为平台过往的积累。千万不要误以为平台的实力就是自己的实力。”
我不知道她们听懂没,因为大学生太容易犯这个错了。
最终能让我们赚到钱的,一定是那些同时兼顾“稀缺性”跟“高水平”的技能。
同时我也在第四部分说过了,“影响力”来自信息分享。
最后。
之所以写下这篇文,是因为常常会在微博收到读者的私信,问我一些关于*和工作的问题,我觉得每次单独回复很费事,于是把这几年的经历整理一下,把最关键的部分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其实这些内容我想写很久了,但它注定是一篇阅读量不太高的文章,因为现在很多人看文章都变得没耐心了,一篇两三千字的文,根本看不完。
所以我本来想简化成“二十句话”的,但又害怕大家理解不了,所以就写得详细了一些。
没事,就让我任性一次吧,让懂的人懂就行了。
再次提醒,今天这篇文,真的不是那种“看了就马上能赚钱”的牛逼文章,做人还是踏实点好。没本事,就去送报纸,有本事,就让全世界知道你的本事。
晚安。
作者/张荆棘
歌曲/ Oxygen
插图/ 无
问两个问题:
点赞了吗?
星标我们了吗?
关注我们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