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家公司上课,碰巧住在同一小区的朋友夫妻俩都在那家公司上班,我就受邀搭他们的车过去。
“前面是绿灯。”
“是你开车,还是我开车?”
“上次在你家吃饭,你那几道菜,我现在还回味无穷。”
没想到,丈夫接了一句:
“你们都是东北人,所以就比较对胃口。我很渴望吃家乡菜,可惜咱们大庆,没有一个正宗的潮汕饭馆!”
妻子冷笑一下,对我说:
“房老师,你看看,我老公有多难伺候,你多努力,在他嘴里也说不出半句好来。”
一路上,三个人的话都不多,所有的话都是为了车内不至于沉闷到窒息而硬找出来的。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一家外企工作,论业务能力,在单位有口皆碑。但就是得不到提拔,比他入职晚、业绩也远远不如他的同事都被提拔了,他实在有些忍不住了,就去与老板理论。老板平静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论业务能力,没有人能与你比。但你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做什么都对事不对人。如果你要自己单干是可以的,但做领导不只是做事的,更要做人的工作。”
我的一个同行,人特别直爽,属于那种有啥说啥的人。看到婆婆总是在路边小摊上给孩子买东西吃,她就对婆婆说:
“路边摊上的东西不干净,质量也没有保障,吃了对孩子不好,再别买了。”
婆婆听了没有说什么。可丈夫回家后,从婆婆房间里出来,一脸的怒气:
“老人辛辛苦苦帮咱们带孩子,多不容易,她是土一点儿,但你对老人能不能有一点儿基本的尊重?”
同行很委屈:
“我没做什么啊,她对我有意见可以当面跟我说啊?为什么要在背后说?”
老公更怒了:
“你觉得她是在诬陷你?你觉得她做事不光明正大?你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不能当面跟你说?”
于是夫妻两人大吵起来。
(声明:文中广告由腾讯配发,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但您如果点击浏览,会带给本公众号一毛多钱的收益)
真正的原因就是沟通双方的心里都在上演着一出“内心戏”,而“内心戏”会形成沟通时最大的“噪音”,从而造成“鸡同鸭讲”。
所谓“内心戏”就是,每个人面对外界声音,都有不同的“解读倾向”,在说的一方讲事实和诉求时,而听的一方则会考虑关系和评价。
比如,前面说的,妻子说前面是绿灯,是在讲事实,也可能有诉求,希望丈夫把车开得快一点。而丈夫上演了内心戏:你认为我开车技术不行,所以麿磨叽叽,你对我很失望。
老板讲用人的标准,朋友也上演内心戏:你就是关注关系,用人不公。
同行讲自己就是说了句话,而婆婆和丈夫则上演了更丰富的内心戏,同行随之也上演内心戏。
如此沟通,就算是双方紧紧相拥,却也好像活在完全平行的两个世界里。
沟通中,最可怕的一种情形就是一方活在事实里,而另一方则活在关系里。
如果沟通时只顾事实层面,就会活成一个呆子;如果沟通中只顾关系层面,就会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常常用挑剔的眼光看问题,并在潜意识里上演内心戏。如果这时候只顾自我表达,自然就会总是意气用事。
真正的沟通者,是可以降低内心的噪音,可以拓展自己的收听频道的。首先听懂自己的内心,然后才能更好地从不同的维度去真正理解他人所说所需。否则我们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