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那天,很多网站的头条都是:9月23日中午,“光纤之父”高锟病逝,享年84岁。
中国有一句古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因为儒家的圣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所以中国人认为这两个年龄是重要关口。挺过去了就再活几年,挺不过去那也是天道有常。
然而,在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悼念声里,也有很多国人的心中却有着一个大大的问号:高锟是谁?
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学术水平与杨振宁比肩;
他是“光纤之父”,改变了世界,我们现在的通讯便利都得益于此;
他被《*》评选为“影响20世纪的五位亚洲人”之一,与他一起当选的有*;
然而,与这些世俗的荣耀相比,高锟最为在意的身份只有两个:“光纤之父”和“港中大的校长”。
他是那个旧时代遗留下来真正的君子。
1
1987年到1996年的香港中文大学,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作为校长的高锟正在大会上发言,血气方刚的学生们夺过麦克风并大声斥责他,他却还是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的学生,拒绝了其他学校领导提出的将学生开除的意见。
这是港中大的一种常态。
高锟非但不惩罚那些高调反对自己的“闹事分子”,反而担心他们由于整天光顾着*闹事而没有时间打暑假工,生活上会过于困窘。
于是,这位被骂得狗血淋头的老校长,悄悄从自己的存款中拿出钱,暗地里交给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嘱托他们补贴给闹事分子中家贫的学生,作为生活费。
据梁文道回忆,他们这些学生甚至干过一件特别过分的事情。
学生们认为学校搞的“迎新营”是在给学生洗脑。所以,在有一次新生开学高锟发表演讲的时候,学生们冲上去塞给他一个套着避孕套的学生玩偶,“意思是学生全给校方蒙成了呆头”。
记者问高锟是否会惩罚这些闹事的学生,高锟一脸纳闷地说:“惩罚?我为什么要罚我的学生?”
他暗地里资助的那些学生,等到毕业之后才知道,原来经常被自己骂得狗血淋头的老校长竟然一直在帮助自己。
回想往事,不由得感慨:“我们就年年拿钱年年骂,他就年年挨骂年年给。”
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高锟的大师风骨?
2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中国上海。
他的祖父高吹万精通国学,是“江南三名士”之一;他的父亲则是当时上海法租界有名的律师。
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长大,高锟从小就酷爱看书,经常坐在书堆里一看就是一整天。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自不必说,各种“杂书”他也涉猎颇多。
其中,他最为痴迷的是《三国演义》,从七岁开始就捧着这本书看了十几遍,其中的情节几乎是倒背如流。
对西方文学,他也十分娴熟。他的英语功底非常好,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的著作,对英美文学的理解让很多人都感到惊叹。
这样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几乎被认定会在文学上大有作为。
然而,高锟却没有走祖父的老路子,甚至也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律师,他选择了一个令家人感到诧异的职业:科学家。
这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按照书里学来的方法,在家里倒腾各种化学实验,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少年高锟的眼中显得“十分美丽”。
他还会自己制作灭火筒、简单收音机、晒相纸等设备。
但是在高锟的父亲看来这些实验并不美丽,因为高锟经常*,研究各种有毒物质。谁会希望自己的儿子每天都处于危险之中呢?
但是高锟身上有一种韧劲,认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的父亲也无可奈何。
3
1948年,由于大陆时局的变动,15岁的高锟随家人一起去了香港。
当时的香港处于英国人的统治之下,各种制度都与中国大陆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于在中国儒家文化熏陶下长大的高锟而言是非常新奇的。
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精神,与高锟从小学习的儒家思想混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在之后的大半生中,他都坚守着已经融入骨血的君子之风,即使面临毁谤也依然宽厚平和;
另一方面,他却并没有固守儒家所谓的三纲五常,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妻子。
在从香港圣约瑟书院毕业之后,高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香港大学。但是,高锟却放弃了。
当时的港大在亚洲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名校,高锟弃而不选的原因只有一个:高锟已经下定决心要攻读电机专业,但是香港大学当时还没有开设这个专业。
于是高锟就任性了一把,潇洒地跑到了英国去读伦敦大学,并在1957年取得了电子工程学理学学士的学位。
一颗科学界的明日之星,即将升起。
高锟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开始和一个科学难题死磕:光导纤维如何应用于通讯领域?
当时世界上的的通讯技术普遍落后,不但没有现在的微信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就连打个越洋电话都是极大的奢侈,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
如果能够把光纤技术运用在通讯领域,那么结果将会大不一样了。
光纤的容量非常巨大,能够迅速传递大量信息,不仅可以彻底改变通讯行业的落后局面,还能使通讯成本大大降低。
但是高锟的这个设想却遭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无情讥讽。
4
原因很简单,没有具体操作方法的设想,等同于空想。
光线的好处谁都知道,但是问题在于当时的玻璃纤维纯度很低,光线的传输受到很大的限制,往往短短数米就中断了。
所以,不少科学界的权威专家都断定,光导纤维根本无法承担长距离讯息传播的功能。
面对质疑和嘲笑,高锟并没有沮丧,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我们把玻璃的纯度不断提高,利用光纤通讯根本就不是问题。
为此,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做实验,将得到的数据不断整理,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由于夜以继日的实验,高锟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面对妻子的质疑,一向顾家的高锟解释说自己在进行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
1970年,高纯度的玻璃纤维问世,高锟的理论也很快有了用武之地。一场轰动世界的通讯革命即将到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光纤技术开始在通讯界大放异彩。时至今日,我们享受到的互联网通讯便是依赖光纤而存在的。
拥有了巨大的成就之后,高锟成为了世人敬仰的“光纤之父”。
但是,他却并没有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转而投向教育界,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开始育人事业。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高锟对于学生几乎是“溺爱”,因为他认为学生们动辄抗议*其实是自由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朝气。
这是一种*年代遗留下来的宝贵品质,为师者并不以学生的绝对服从为荣,反而以学生们身上具有棱角而感到欣慰。
因为,敢于抗议,说明不畏惧权威;勇于“挑刺”,说明经常对社会和学校事务进行思考。
这都是高锟所欣赏的特质。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遗风的好校长,在晚年却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的学生,忘记了自己的职业,甚至忘记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光纤事业。
因为他在2003年患上了阿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
当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颁授给他的时候,他已经十分茫然无措了,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获得现场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
但是,他忘记的事情,有人帮他记得。
港中大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老校长,无数享受现代通讯便利的后人不会忘记这位“光纤之父”。
高锟先生,一路走好。
-END-
你可能还想看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分享,是更高级的赞赏。
喜欢就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