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o by Aliko Sunawang on Unsplash.
作者:王晓妮,南开大学企管硕士,金融圈谋生,二胎妈,曾经的战区最美军嫂,小事洞明皆学问,全都涂鸦在公众号:小屁事( )。
尤其是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二胎时代,小夫妻突然变成了三世同堂,两个人突然变成了五、六个人。这转变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老人更是家庭的托塔李天王。老人一天不上岗,就会孩子无人照看、工作难以顾全,相信承受过脱离常规的慌乱的朋友们都会狠狠点点头,实至名归啊。一个都不能少!
想来自己结婚七年,一大家人和(艰)睦(苦)相处五年,这同一屋檐下的故事,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先来说三个例子。
举个例子、举不胜举
01
为这婚都差点没结成
在我所有的记忆中,每天都是妈妈围着灶台转,两菜一汤白面饼摆上饭桌之后,必须等爸爸端坐上座之后,我们才能开吃。假如爸爸临时有事,即使饭菜凉了、面条坨了,其他人也不能先动筷子!
第一次去婆家,我发现居然是公公在那里煎炒烹炸,其他妇女孩子围坐桌旁大快朵颐。我一时间还真难以适应这么“自由”的环境,也为了展示自己贤(三)良(从)淑(四)德的良好品质,拿起筷子又放下,礼貌邀请公公赶紧上桌吃饭。他一边颠着大勺,一边报着下一个出炉的菜名,乐呵呵的示意我干完活他再吃。
▲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我将拜访的经历和爸妈说了之后,他们立刻定了无数个标签:孩子没有规矩,家教家风不行,自己的闺女相对象看走了眼,差点这婚都没结成。
02
我从小固定一天三顿饭,早餐必须在八点前解决,午饭在 12 点左右,新闻联播的开场曲一响晚饭走起。
我婆家一天两餐且不定点,早上起床来点儿点心,十点多一天中最丰盛的正餐才上桌,要是大家饿了五点来钟天还大亮晚饭就做好了。
结婚后,我爸妈每次打电话都不忘叮嘱我:别跟着他们学,吃饭要定点啊,得有规律。每次做了早饭,我公婆又不吃,说刚起床没有胃口,看到儿子吃还一脸匪夷所思得问:你怎么吃得下去?眼神里流露出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失望!
03
改、还是不改,是场*
大女儿从小比较腼腆,不爱和人打招呼。公婆将这一性格特征定义为致命缺点!要我们多训练多改正,希望她能自来熟口吐莲花,像人民币一样人见人爱。
我爸妈却格外喜欢外孙女这样的性格,他们认为贵人语迟、君子讷言,要的就是这种稳重话少的范儿,每次一说这事都要小心擦枪走火!
咱可以据理力争,拿出吾爱吾亲,更爱真理的精神,誓死站在真理的制高点证明你是错的!
饿了再吃才香,肚子说了才算,管它几点呢?
静水留深怎么就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咱可以妥协退让,扮上忍者神龟、委曲求全模样 — 为了迎合你们我就不吃早饭啦;为了一家高兴小孩先上桌没规矩我忍忍忍;为了让公婆高兴我逼迫孩子多开口说话,暗暗站上道德的制高点对价我的付出 — 我都这样了,你们还想怎么样,咱们就别吵啦。
争,家庭矛盾一触即发;忍,累进延迟爆发,都不是好的解决方法。我尝试换个角度,深入研究差异从何而来?
分析一:
娘家在平原,只能土里刨食,要想有额外收入让家里富裕些,只能是男人出去打工,女人剩下在家种地看孩子做饭。于是每年爸爸外出打工 10 个月,挣回来几张一百的就够了全家用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了男人先吃饭坐上位,这规矩破了这么行。
公婆家滨水而居,靠水吃水,在家就能干买卖。女人全程参与生产、营销、会计全流程,男人常年在家也有机会参与做饭等家事,挣得一百块中估计有四十是我婆婆贡献的,公公嘴刁自成大厨,烧饭的肯定最后吃喽,饭桌上虽没有规矩,但却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分析二:
娘家种地,早上吃完饭下地,干到中午饿了累了热了回来吃午饭,歇个晌下午接着干活,两眼摸黑回家做晚饭。
公婆家做生意,每天三四点钟起来准备,六点钟赶早市,忙到早市结束已经是十来点钟,这是一天的工作时间。所以十点之后踏实做饭吃饭,五点早早解决晚饭八点睡觉以备明日点卯。看起来这两种安排都合理又实用。
分析三:
公婆在村里做生意,四乡五邻就是他的客户,在熟络、礼俗的乡土文化中,和陌生人打招呼变成熟人就是发展新客户,保持老客户的亲密关系就能提高客户粘性,所以他们认为主动搭讪、热情熟络是成功必备品质。
爸爸是做瓦匠技术活的,他之所以能从小工到大工,最后干到包工程,就是他将别人扯闲篇的时间都用在了提高技能和内在智慧上,全凭个人实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他始终珍惜外孙女贵人语迟的性格。
物无美恶、去除我执
大家可能会说,这个也不一定对,那个也不正确,那你就是否定一切啦。
错!
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觉得我们应该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审视生活中一直遵循的惯例和有关这些的最基本假设。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并不完美的结果,是某个特定时代和情境下的产物。
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觉得我们要去除我执,避免立刻非黑即白、是非对错的粗暴站队,养成多视角、深层次看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是对人产生悲悯和同理的基础,是对“人难以穷尽和掌握所有分析材料”的前提下的谦卑,是对世界复杂性的敬畏。
一念之转、和而不同
养成多视角、深层次看问题的思维习惯,甚至思考对立立场的合理性的确很难。
因为我们都被自己过往的限定性经验所困囿 — 上大学开启美好人生的人就会强调文凭的重要性,做生意名利双收的人就会看重为人处世关系学。
另外我们在接受信息时都有“选择性认知”,即在接受大量信息时,只能感知到与自己的习惯、兴趣一致或者接近的部分,自动忽略甚至屏蔽掉与自己相左的信息,从这些角度讲,想要尝试突破几乎是在与人性作对。
但是这种思考方式也不是不可以训练,它主要需要自我反思能力和全量信息收集能力。
可以尝试以下三步:
一是静数十秒,有意识的稍微克制一下本能情绪反应 — 全盘否定、提高声调、立刻反攻。不要被感性立刻完全攫住,给理性到来留出点时间;争吵只会让场面失控,让自己以后下不了台阶。
二是将自己坚持的观点写下来,针对此进行转念练习。(转念练习来自拜伦·凯蒂所著《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一生》的部分内容。例如写下我的观点:人应该一日定时三餐进食。)
一问:我是正确的么?
当然我是正确的。我从小、我们村、我们单位所有人都是固定三餐。
额……可能、也许吧。每次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怂了,理直气壮、义愤填膺的状态开始松动。
每次问到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完全是因为这个偏执的念头让我很痛苦,如果我没有这个念头一身轻松。
四写:写下与自己坚持的观点完全相反的内容并思考其是否也有可能性和合理性。
人不应该一日定时三餐进食,或者人应该一日三餐不定时。
只要开启自我质疑和反思,就是内在质的飞跃,能将自己封闭坚固的思维之墙打开一个小孔,为其它新鲜观点的进入提供了通道。
全量信息收集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把观点发到知乎等平台看看大家的回复,更简单的就是抛出对立观点给朋友,听他们天南海北,总之一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都可以。
你会发现你关注的那点事在他人那里根本不是事,你执着的观点不堪一击、不攻自破。
养成了思维习惯,理解了大家都无对错之后呢?怎么做呢?引用*哲学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周一到周五一日三餐,周六周日十点开饭。
孩子外出熟人基本礼貌要有,但与陌生人打招呼不强求。
去理解、能包容,但求和、不求同,同一屋檐下,有爱才是家!
关注奴隶社会一年之际,我大胆给这个持续高质量输出的优秀平台投稿,虽自知逼格尚浅,奈何缘分太深。
这一年手机上无数公众号关注取关流水去,它却以有趣有梦不端不装笑到最后。
这一年知识付费鱼龙混杂,我依然坚定购买了诺言课程。果然女神诺姐不走寻常路:开篇就让大家设想生命还有六个月你会怎么做?想象临终前希望谁在身边?
作业做得直指根本,把自己挖了个底朝天;她捅破你我永远没有时间的借口,至今依旧振聋发聩,给出我行你也行的方法论,魔力般治愈了“道理听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一生”的时代病。
这一年无数次“窥探”诺言社区里面的花花世界,等待每月一期的老友记直播,听李一诺的朋友们讲现实的理想主义故事,才发现世界好大,有那么多厉害的人;又觉得世界好小,通过诺言社区都能触手可及。成为社区一员是我即投稿之后做的这二个天真的决定,只因当时脑海中闪现一句话:这里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朋友圈啊,于是毫无功利的加入进来。
加入之后记忆深刻的一个事情是这样:
“你是不是加入了传销组织?”爸爸在送我坐村里小巴的路上,最终还是没有压抑住担忧轻轻得问,“回老家就这么两天,扔下吃奶的孩子,本来就路痴还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大北京,折腾一天参加个啥活动,忒反常了!”我郑重得对他说:“不用担心,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定孩子睡觉之前回来。”
换了四种交通工具终于到达诺言社区《八万四千问》线下读书见面会地点,和一诺姐和诺友畅谈,才发现自己其实根本就没变,对自我的认知、对活出真实的渴望、对使命的探索、对终极真理的追求这些种子早就播撒,只是没有适合的土壤让她发芽,如今幸运得到这片自由丰盈的沃土滋养,于是乎迅速抽枝长大。
返程路上,天色已黑,从火车忽明忽暗的车窗中看着自己:一个中年不如狗的二胎妈,今天居然参加了第一次诺友聚会。这段时间居然学会游泳、练舞蹈、开公众号、中医书写作,那些多年深藏在日记中的梦想居然一个个结成了果。
这篇文章几易其稿,最终被认可发表算其中一个大果子啦!它是我日常琐碎的感悟,不高大上,但是希望通过思考能反哺大家真实的生活。
我是诺友王晓妮,向内看向前走,我有许多梦,幸与你们同行。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十六年,多少天?
宝贝,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妈原来可以这样胡来
真会有人爱我们如生命吗?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