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
KK说:“他不是不想结婚,他只是不想跟你结婚。”
杜亮情绪有点激动:“不想跟我结婚不会早点说?非要逼我先提分手?”
KK冷笑:“说了你不得闹死他?”
杜亮无话可说。
她的青春散场了,心里再没有任何对爱情的幻想,突然很想找个人嫁了。
KK说:“我也想找个人嫁了,可是找不着。”
KK和杜亮不一样,她从没抗拒过新感情,在黎宇出国之前她就去相亲了,还一五一十告诉黎宇。
更让杜亮觉得不可思议的是,KK非但不恨黎宇母亲,还觉得她是个很有魄力的女人。
从始至终,黎宇母亲都没说过她一句不好,只是说不同意黎宇跟她结婚。
黎宇出国以后,他母亲逢年过节都会给KK寄一些礼物,问候她父母身体,并告诉KK如果有什么能帮上忙的尽管说。
透过上海小囡KK身上的一些气质,杜亮觉得上海这城市很有意思。
说排外,其实一点都不排外。只要你肯努力,不为非作歹,没有谁会刻意排挤你。
但上海人对于“阶层”的认知非常清晰。大多数人都很务实,也很现实,很排斥那些想走捷径跨越阶层的人。
这和北京那种处处谈理想的氛围不太一样。在北京,你可能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站在金碧辉煌的中央,只要抓住机遇,随时可以麻雀变凤凰。
可北京人不现实吗?当然现实,只不过把现实包裹在了理想的外衣之下。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那些圈子永远都不属于你,你可以在里面进进出出,却永远也融不进去。
比起北京,杜亮更喜欢上海,这城市让她对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
她不像KK那样,对婚姻有着诸多要求,只想找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一起过日子。
“那更难找。”KK说:“我至少还有目标,你连目标都没有。”
第一个是她初中同学,上海本地人,长相一般,身高还行,家里也是在宝山有房。他没看上杜亮,杜亮也觉得自己高攀不起。
第二个是她大学同学,浙江人,各方面都还可以吧。但是和邓凯一样,先是很热情,然后越来越冷。KK去问,对方说“挺好的”,实际却没再联系。
第三个是她公司同事,年龄较大,倒是看上了杜亮。但两人怎么聊都不来电,毫无共同语言,场面十分尴尬,约了几次会以后杜亮都怕了。
KK说:“你不是想找个普普通通的吗?怎么开始挑三拣四了呢?”
普普通通四个字说起来容易,找起来难。
KK身边的资源全部相完,一无所获。她说过完年要给杜亮介绍一个叫黄阿姨的人,是著名的“弄堂红娘”。
杜亮说:“孤家寡人。”
父母急了,急得不行,杜亮已经彻底沦为杜家老大难。就连前几年离婚的那个小姑姑都已经再婚,举家上下就她一个单身,年夜饭被安排跟孩子们坐一桌。
相亲,相亲,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