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7 星期五
我印象特深刻,不久前有个读者在我微博底下评论问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好书推荐吗?具体怎么回复的我忘了,翻了翻也记不清是哪条内容了,大概意思是跟她说,喜欢什么就读什么,你看着什么顺眼就看什么。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也是讲究“审美”的。就像我总是穿男友风一样,闺蜜会觉得很酷管我要链接,我妈就嫌我打扮的太假小子。读书也一样,我说喜欢冯唐,你看了看觉得他的文字太流氓,我说也会看杜拉斯跟村上春树,你说还是觉得张爱玲更好看些。
这就是差异啊,每个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对某个写作者的风格喜好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觉得都很正常,只要是有深层次内核,能够让人从中获益的,都值得去看。
大学毕业的这一年,脱离了较单纯的校园环境,每天被各种繁琐的事情裹挟,能够让我感到特别多安心的,无外乎三件事:健身、护肤和读书。今天想聊聊读书,希望我并不全面的想法能够对大家有些帮助,哪怕一点点我觉得都行。
事实上我真的讨厌读规规矩矩的名著,小说还好,要是硬邦邦的散文体,我真的崩溃,读不下去。刚开始觉得这样不行,这些文字被评为优秀作品自然是有道理的,别人都看,我不看就会被别人落下一大截。后来就放弃治疗了,不喜欢,提不起兴致,看了也白看。
所以我家书架上三分之一的书我到现在也没有正经打开过,除非有约推荐书籍文章的,不得不看,我赶时间看半天写出来读后感,应付着交差。不过现在我放飞自我了,什么稿件跟文案都不接了,难受,不适合我搞。
其实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绝对不会走上严肃文学这条道路的,没有这方面慧根。也写腻了早期传播效果好的3+1式情感文,没有之前那种起伏的情绪了。
现在看的很随意,此刻书桌上摆着的有汪涵的《有味》,李翔的《趋势》,朱光潜的《谈美》,还有设计配色基础之类的工具书。没有太多目的性,也是这一两年我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很多书刚完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感悟都流于表面,要实践,要反反复复的向内求,把一些观点加入你自己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有意义。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出现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字面意思无需再解释。我想,看书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能够让我免俗。关注我超过一周的胖友们都能看到,我是个特俗气的人,没有太大追求,梦想是赚好多好多钱,银行卡里大部分人民币都献给了护肤品跟服饰。
我是真的俗气,以至于有些不熟的朋友私下里看到翻到我偶尔写的随笔,会惊讶,这么清心寡欲的东西是你写的?但随后拿给她们看我公众号里的稿子,有会感慨,完全不是一个人啊。
我觉得这是必然,就像前天我看《人物》采访苗圃的时候她说,我觉得演员就应该出现在戏里头,应该出现在一个被角色包裹下的,而不是你本人的状态下。
老实讲,我生活里是个情绪非常稳定,甚至不怎么生气跟怼人的人。至于文章里的感情那么饱满,情绪强烈,大概是因为我的倾诉欲很强,并且还算擅长写故事,在互联网上个人风格已经形成,很难再改变。再说我也觉得没必要改变,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扯远了,唠叨了一堆没有用的。最后说两个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实在的东西,希望耐着性子看完了上面1200字的网友们不要打我,我是真话痨......
我不建议大家拿出大量时间看感情类文章,再励志、再诱人、再符合你现状,碎片时间看就好了,别当做课程去学,午休之前看几眼,晚饭时候看几眼,一天最多看半个小时就得了,包括刷抖音刷微博一样,都要克制一下,快餐文化对我们并没有太多帮助。
实际上我认识的做情感、励志,包括美妆类博主朋友们,他们都不仅仅沉浸在自己专攻的那个领域里面。深耕内容当然是对的,但聪明人的眼光都很长远,大家都在焦虑,我觉得这很正常,关键在于你所焦虑的事情和你的思维认知有没有提升。
比如你去年在焦虑如何赚到五千块,那么今年你已经赚到了,在焦虑的是如何赚到两万块,这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只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就好。
那些所谓的女孩30岁之前必读的5本书,想要抓住男人心女人应该这样做,我劝大家别太认真,还是那句话,当做消遣时光去看,不要当成专业书籍。不要让情感问题占据你过多时间,否则真的有极大概率过不好人生。
上周听财经内容,叶檀老师说,要跟聪明、务实的人合作,要建立一整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深以为然,大家都是大人了,要学着深化自己的内核,不断充盈自己的头脑。
有个很功利的建议,希望大家多读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书。什么是有用?是看完之后能够有所感悟,能够消化和吸收,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而不是看个乐呵,笑笑就过去了。读书如此,社交、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 ˌ̫̮ ⚈้̤͡"
- 明 天 见 啦 -
(•ૢ⚈͒⌄⚈͒•ૢ)
(•ૢ⚈͒⌄⚈͒•ૢ)
(•ૢ⚈͒⌄⚈͒•ૢ)
每点一个赞,就能助力一次八命变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