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为响应我校“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电力学院新闻中心暑期实践团奔赴梁家河,重走初心路,体会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青春足迹和奋斗经历。
***总书记曾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一直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驱车前往梁家河的路上,从路边的宣传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的红色精神。据了解,梁家河不仅是党性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新农村示范村,国家水土流失治理园区。自2007年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改善。2010年以来,梁家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千米,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到2015年,梁家河已建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听老乡说,以前在陕北偏僻的农村,像梁家河,老百姓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用作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被当地老百姓叫做“泛水井”。听到此处,我不禁想起在一档求生节目里,求生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用这种方法取水饮用,而村民们只能一直喝这样的水,而且人畜共用,很不卫生。更可怕的是一旦山洪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将无水可吃。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跟村民商议,在村子中央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村民们如是回忆说。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
井,在一个村子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代表了一个村子的灵魂与象征,是生的希望,所谓背井离乡,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总书记带头挖的这口井,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甘冽纯净的水源,更给了大家团结一心的寄托,体现了总书记热爱人民,为百姓干实事的理念。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梁家河村史馆,此处是梁家河小学的旧址。据介绍,当时这所小学也是在总书记的授意下建造而成。该馆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史实,同时陈列出***插队的那个时代农民使用过的很多农作用工具,生活用品等,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了插队时期,***与其他知青、农民生活的艰辛,更能反映出艰苦奋斗的精神。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们觉得梁家河人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必将在践行中国梦,实现村民幸福梦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村史馆旁边的就是村委会,村委会大院的横幅上写着的是“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 ***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用他的话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实践团成员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进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实践团成员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实践团成员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实践团成员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接着,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旧址,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从园区负责人以及文献纪录上了解到,***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的一些农村在搞沼气,觉得相比村民们拉煤烧,更加方便,同时也解决了施肥剩下牲口粪便的问题。几天后,***便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
由于村民们没用过沼气,更不清楚这些化学的东西,对建这个池子没有太高的热情,***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据说沼气池曾因裂缝无法产生沼气,***就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到1975年,全村在***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通过对梁家河村的探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们学习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是艰难的处境,留给人们发挥的空间就越多。插队知青们如此,当代大学生更应如此,不能因为一个课题比较晦涩难懂就放弃钻研他;相反,当代大学生们应该发扬这种不怕苦,不畏难,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像***总书记为梁家河做贡献一样,为祖国腾飞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