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骏专栏】之十二:频繁整容也是病——关注“躯体变形障碍” |
日期:2018-08-27 06:31:56 作者:王骏 阅读:

【王骏专栏】之十二:频繁整容也是病——关注“躯体变形障碍” |

  什么是躯体变形障碍(BDD)?

  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频繁出入医疗整容机构,总是认为自己脸部身体难看事实上他们只是轻微肥胖,或是仅仅的轻微瑕疵缺陷,别人根本不会注意到。

  这个群体被称为躯体变形障碍(BDD)。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7%~1.9%,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常发生青春期,有的甚至发生于儿童期。

  这样的患者,即使所有人都说他长得很好看,他们仍然不喜欢自己的外貌,往往长期频繁整容。每次整好一个小区域,会稍微轻松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后,再次觉得脸部的其他位置看不顺眼非常痛苦,再次奔向整容机构。当整容医疗无效、失败,便无助绝望,引发严重焦虑强迫抑郁

  外人会觉得这是虚荣心在做怪,是“公主病”、“无病呻吟关注”,站在道德角度指责他们。

  其实这不是虚荣,而属于心理障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DSM-5中将其列入强迫范围。但该群体多数都不觉得心理有状况拒绝心理疗法。要让他们接受自己是体相障碍,是个漫长困难过程

  为何患病

  D的生物因素目前是未知的。性格方面害羞完美、焦虑、敏感固执、强迫、自恋等,是BBD的易感性格。这些性格合并起来,表现脆弱、高自尊

  说一下“高自尊”的特点

  有良好的自我接纳认同,有充分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弱点也能适当接纳,但又不作为逃避借口

  有很好的自主性,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

  不怕犯错误,反而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试图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但也会坦然寻求别人的帮助

  由于脆弱高自尊,该群体表面上自我感受积极的、美好的,但在无意识或较少意识水平上却持有消极自我价值感,或是依赖某种条件成果来达到自我尊重

  比如有的学生,只依赖于考试成绩这一个结果,如果名列前茅,就感到高自尊;如果成绩倒退,就出现低自尊,开始自我贬低;如果成绩很差并且反复努力还不能回到之前的优秀状态,就陷入精神崩溃,出现抑郁状态。这实际上是核心价值观造成的,来自早期的不良成长经历

  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的自尊虽然很高,但非常脆弱,对某些刺激事件非常敏感。(甚至只是一些相似信息,还够不上刺激事件,例如听到别人说某人的形象怎么不好,立刻联想到自己)

  在BDD易感性格基础上,当事人遭遇多次对自己外貌的贬低事件后,会在形象问题上变得非常敏感;另外,若是自己或身边的人变美,得到众人赞扬,回头率变高,甚至被邀拍广告片之类,这会进一步加强了“好的容貌即是自身价值”的信念

  此外还有文化因素:家长特别注重形象,长期潜移默化铺天盖地的整容广告;选美文化,对所谓“颜值”的重视;等等,都促进了BBD的发生。

  上述诱因,有可能激发当事人的自恋和完美主义,变得焦虑,高度关注自己的容貌;这种高度关注处于冗思状态,只选择缺陷来放大,无视优点存在,并且长时间钻牛角尖思考

  我们知道,即使书本上的一个普通文字,反复盯着看时间长了,都会觉得不对劲,何况是自己脸上的缺陷。在“焦虑+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小缺陷变成大缺陷,羞于见人,BBD状态开始形成

  自知力良好的人,能明白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不真实的,会试图去控制求助;自知力差的人,会完全确信自己身体丑陋是真实的存在,于是赶赴各种整容机构,频繁整形

  身边人觉得他们的容貌其实没这么糟糕,甚至觉得他们已经很漂亮,完全没必要整容。但该群体的固执性格,让他们不会理会别人的意见建议

  如果整容之后,确实容貌有了改善,他们会感觉舒心很多。但由于高度关注容貌的习惯仍然存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觉得容貌难看,再次奔赴整容机构。

  如果整容无效,甚至整容失败,比之前还糟糕,当事人陷入高焦虑状态,严重失眠,继而引发抑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感觉身体肥胖的,则可能形成进食障碍,过度减肥,甚至危害生命;有的人则是借酒浇愁,用安眠药助眠,逃避现实工作社交,变成终极宅男宅女

  如何治疗

  对于BDD的心理治疗,目前主要是用认知行为疗法(CBT)。首先是行为激活,达到放松愉悦心态;通过暴露和反应阻止,帮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观念是夸大和不真实的,焦虑和难堪情绪是暂时的,可以忍受的。然后克服恐惧,重回正常生活;用镜像训练以及森田的顺其自然、正念疗法的保持正面专注,脱离反刍冗思,等等。

  治疗BDD的相关药物有SSRI类,可以考虑心理和药物同步使用

  多数BDD群体是不认可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尤其刚被指出的时候,会暴怒且愤然离开。这种情况下可暂不提及BDD,而从缓解抑郁焦虑入手,把脆弱的自尊稳固化,处理早期贬损自身形象的事件,改变不良核心价值观,通过釜底抽薪方式,不断降低BDD症状,最终逐步达到接纳自我。

  作者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作者曾在本公号发表文章

  

  《如何修复重心创伤

  从上中下游看抑郁症,以及应对机制

  如何寻求心理技术改善抑郁状况?

  如何改善抑郁症残留症状?

  多角度看待“潜意识

  女性婚恋失败致郁,该如何修复?》

  《今天的孩子为何如此脆弱?怎么办?》

  《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

  本公号赞赏*: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 

  ◀扫描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骏专栏】之十二:频繁整容也是病——关注“躯体变形障碍” |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