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一头微卷的长发自然地散落在肩头,不说话时便是人们想象中江南女子的样子。
说起话的时候又能滔滔不绝,掺杂着清脆的笑声,直爽得不见江南女子的身影。
开始拍摄前,认真地向工作人员确认自己上镜的画面是否好看,是不是够美。
真实、爽朗、活泼,这样的安意如是更加真实的,也是更加超乎想象的。
2006年,22岁的安意如出版了一本诗词鉴赏解析《人生若只如初见》。
写才子佳人,写曲觞流水,她的文字仿佛一缕红绳牵动了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共鸣。
这是她作家生涯的开始,从此之后,人们开始给她贴上各种标签:美女作家、诗词赏析作家、畅销书作家……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我22岁的时候关于诗词赏析的文章,它代表的是22岁的我那个状态跟我能思考的一些事情。
《千山之外》是我34岁完成的作品,它代表的是此时当下我所关注的东西。它们代表的是我内心的不同维度。
12年,从秀气的古典诗词到神秘朴素的藏地随笔,安意如不过依旧在表达自己。
1
因为身体原因,安意如从小腿脚不便,不能跟着别的小孩在外头打打闹闹。
让她能够消磨掉那些略显孤独时光的伙伴便是书籍,在别的小孩玩玩闹闹的时候,年幼的小姑娘就一个人在书店一待一整天。
我们无从得知,那些江南的粘稠多雨的日子里,那些书究竟给她打开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总之,21岁的安意如,烦透了湿漉漉的回南天,于是打包了极其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去云南的旅途。
那是我第一次出行,我突然get到了新的旅行方式,就是把自己托运掉。
我到达目的地之后机场的地勤人员又会有轮椅把我接出去,只要我自己不是瘫痪在床完全不能动的话其他都没有问题。
前两年,她的朋友们在新闻中看到一位80岁的登山爱好者,因为事故截肢后,装着假肢爬上了珠峰。
于是便纷纷给她发来“贺电“说:“安意如,你也可以啊。”
身体的不便从未成为过她放弃远行的理由,相反,她将身体的残疾带来的各种“便利”看作一种新的旅行方式。
我出行从来都是最方便的,只要我的朋友推着轮椅,我们都可以走绿色通道。
保持一个温和良好的沟通态度,是让我们获得这个社会善意和帮助的很好的方式。
不要怕去麻烦别人,但是也不要过度地去麻烦别人。
安意如非常喜欢的摄影师星野道夫在《在漫长的旅途中》写到: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中。
他去观察植物的生长,去使用各种野生食材烹饪,被阿拉斯加的空旷和寂寥折磨得感到崩溃。
自然不做作地表达着旅行带来的诸多感受,不刻意宣扬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梦境,将好的坏的都娓娓道来。
很多人不理解:那些户外运动爱好者为什么要为了攀登一座山丧失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苦遭那么多难?
21岁起就开始跟中国许多知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打交道的安意如明白:他们去登山,只因为山在那。
我在星野道夫的身上看到了某种同类人的共鸣,我也看到了一个人你要怎样以无憾的方式度过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长短,不在于是否一定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有名。
在于你是否真的在为喜欢的事情去努力,甚至付出生命,我是尊重乃至敬仰这样的勇士的。
安意如的旅途,追寻的是自由,以及她心中素未谋面的“故乡”。
2
安意如曾经对古诗词中无数对于乡愁的描写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乡愁呢?
她从小生长的江南,在别人眼里缠绵悱恻的江南,在她眼中代表闷热、潮湿、冻疮、连绵不绝的雨水,和夏季肆虐的蚊虫。
连绵不绝的雨水,极容易影响人的心情,她整个青春期回忆都显得晦暗潮湿,稍微一用劲儿似乎就能拧出水来。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这首词写的是苏轼问被贬岭南后回来的朋友:“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朋友却坦然回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一些人,注定了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上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另一个是让心灵感到安定的地方。
“当我第一次去到西藏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特别熟悉特别亲切特别无法形容的那种感觉。一边沉重,一边澎湃的感觉,就好像我终于回来了。“
西藏的天特别的蓝,而云极白,寂静而又安宁,四处旅居的安意如,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于江南安意如始终自认为是一个异乡客,可对于西藏,她自觉是个远行的游子。
行走在西藏的大街小巷,她丝毫不觉得陌生,无论是贩夫走卒亦或者暮年老者,无一例外地给她莫名亲切的感觉。
某天她同朋友驱车前往楚布寺,路过一段泥泞的村道,车子带起的泥水溅在了路边一位“老阿妈“裙角上。
她跟朋友惊恐地道歉,而“老阿妈“本人丝毫不显得生气慌张,只是特别开心地说”没关系“,就好像泥水丝毫没有溅在她的裙摆上一样。
有人磕长头匍匐前行,有人喝茶自在聊天,有人在大昭寺里痛哭流涕,有人风尘仆仆一脸新奇,所有人都默契地互不打扰。
在安意如看来看,这一份淡然和喜乐,让她感到无比亲切。
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我始终觉得,生养之地固然是家乡,心灵的皈依之地更应该是故乡。
那朝朝暮暮的安然喜乐,心心念念的柔软牵挂,是不会错的。像远行的牧人,穿行过繁华都市,回到熟悉的地方。看到雪飘落肩头,泪就盈满眼眶。
千山之外,是我的故乡——西藏。
3
作家相对于自由的工作时间让她能够更加自在地当个“本地人“,中午起床喝一杯甜茶,慢慢悠悠晃悠到大昭寺拜佛,然后寻个去处读书喝茶,晚上同友人简单吃个便饭。
地理和人之间,是存在缘分的,因缘的深浅往往决定了我们对这个地方观察的深浅。
我非常理解那些牧区的藏民为什么喜欢骑摩托车,不喜欢骑马,喜欢穿牛仔裤,不喜欢穿藏袍,因为方便。
藏区的一些年轻人里有一些时尚达人,他们会跑到成都的太古里、春熙路去追赶时尚潮流,抖音玩得比我还溜。
这样的西藏,跟游客心中的西藏可能不太一样,它在桑音弥漫的古老文化熏陶下,依旧有着世俗的、稳定的、宁静的一面。
于是读《千山之外》,你看到的一定不会是游人眼中的西藏,而是一个更加世俗,更加真实的西藏。
留言有奖
你的故乡是哪里?
参与话题,留言区点赞前十的小伙伴将获得由果麦文化提供的安意如的新书《千山之外》1本,或安意如亲笔签名明信片一张,截止时间:8月20日下午5点
赠书:《千山之外》
出版发行: 果麦文化
简介:人生中总会有一个地方,令我们安然喜乐,那应该就是心的故乡。
看见,更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