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元知共读
开启文化生活新方式
100万文化爱好者关注
文/铛铛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今天,是中国第一个“中国医师节”,2017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
“医生”、“护士”只不过是医护人员们的一个职业名词,褪去这些称谓,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同样需要被社会理解、包容,被温柔以待。
尽管如今很多声音在谴责这个行业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我们还是更愿意去看到这些美好的人性之光,以让我们在这个困顿的世界中多一份希望和感念。
“是不是有点害怕?没关系,我们都在的。”
这是一位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写给一名年轻聋哑病人的文字。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了这则感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李今年20岁出头,是一名聋哑人,前不久因为较严重的车祸被送往医院治疗,当时已经人事不省的他,在全麻的状态下接受了第一次脑部手术。
由于是合并伤,还得接受其他部位的几台后续手术。第二次进手术室的时候,小李感到一些惊恐害怕,神志清醒的他在手术台上微微发抖,等待医生。
后续第一台手术难度较高,小李的伤情也让他无法配合这次手术的特殊体位,因此,麻醉师徐医生决定继续实施全麻,为了让小李明白医生的意思,放松身心更好地配合手术,徐医生写下小纸条给小李:
“我是麻醉医生,睡一会,我们做手术,好吗?”
“是不是有点害怕,没关系,我们都在的。”
“我准备让你睡一会,手术做好,我们就早点回去。”
小李看了好几遍纸条,终于放松一些,冲着徐医生微笑点了点头,很快,麻醉药效发生作用,小李顺利完成了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的几台后续手术,徐医生都会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跟小李沟通。
事无巨细地告诉小李手术中用药的一些特点、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或是应对措施等等,让小李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和保护,尽量减少小李内心的恐惧和慌张,而每次小李看完纸条,也都会对在场的医生回报一个感恩的微笑。
有人说,医护人员对患者有一种天生的保护欲,那是他们在从医那一刻起就拥有的使命感,这不禁使我想起曾在网上见过的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在浙江一家医院拍下的。
照片上的患者住在骨科病房,某天突发狂躁,拔掉自己身上的引流管,连哭带喊地冲出病房,惊慌失措地四处乱跑,当时家属和几名医护人员都拦不住他。
随即主治医师何医生赶到,一把拉过他,将他抱在自己怀里,患者瞬间就安静了下来,这一刻被记录下来。
是啊,你来了,我就不怕了。
当我们遭遇病痛时,除了治疗上的技术手段,能让我们真正感到踏实的,更多是来自于医护人员骨子里的慈悲与温柔,这是他们与患者之间强大的共情能力。
谢谢你,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理解我的痛苦,感受我的恐惧,读懂我的懦弱。
谢谢你,让我放心去信任和依赖,有你在,我才安心。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小魏讲述自己的经历。
小魏今年21岁,滑膜肉瘤患者,这些年一直在与病魔做抗争,期间放疗、化疗不断,这痛苦的过程中,他曾几度想要放弃,但有一位张医生却一直温暖着他,支撑着他。
由于住院时间长,小魏跟张医生渐渐熟络,互留了联系方式。出院几个月后,身体出现了一些情况,小魏把一些自测数据发给了张医生。张医生直接打电话过来,告诉小魏现在情况非常危险,必须马上回医院治疗。
其实,当时的治疗周期已结束,从道理上说,他跟张医生之间已没有义务上的牵连。小魏回忆说:
“他要是不理我,我出了问题跟他没任何关系,但如果他的建议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麻烦,并且还是他自找麻烦。”
接着,小魏回到医院住进了重症病房,在里面呆了十多天,才捡回一条命。
因病情需要,小魏这两年一直在坚持持续治疗。前几天,小魏身上的肿瘤破了,当时他刚在医院做完治疗回家不久,身体极度虚弱,正愁再怎么折腾着去医院。
张医生跟小魏通话说:“我去你们那边吧,我明天有两台手术,结束就过去。”
两台手术,持续近十个小时,张医生驱车赶到小魏家已经是晚上七点过了,进门洗了手就直接开始给小魏做基本的伤口处理,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
期间,张医生还不忘跟小魏打气:
“什么叫有希望,什么叫没希望?没有任何医生敢作出判断,但你只要现在还活着,那你就要好好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时至今日,小魏依然在与病魔做斗争,他说:
“有这样一位非亲非故的医生,给我超乎寻常的帮助和鼓励,我们一家人才能挺到今天,我要好好活着,不光为了自己,更为了不辜负把我放在心上的这些好人。”
有句关于医生的誓言是这样说的:“我将会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任何风险,一切为患者着想,最终战胜我们的共同敌人——病魔。”
是的,“一切为患者着想”就是医护人员最美的共情能力。为患者所犹,为患者所虑,他们用尽所有努力让每个生命坚强生长。
谢谢你,把我时刻放在心上,把我的痛苦无助一并包容接纳。谢谢你,明白我的软弱,给我最有力的安抚,为我带来穿透黑暗的光束。
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29年,她毕业后前往北京老协和医院就职,在当时,如果女医生选择妇科、产科这样的科室从业,是不允许结婚的,如果结婚则必须离职。
“爱己”与“爱人”之间,她选择了毕生为中国妇产科事业做贡献。
她一生都没有结婚生子,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冰心的三个孩子、林徽因的子女,都是由林巧稚亲手接到这个世界上。
她说:“我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牺牲小我的事迹无独有偶。
“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5年有余,将近1万6千多名患者被吴老从死神手上救了回来,由于长期握手术刀,他的双手关节已经都变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吴孟超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放弃患者的念头。
他总说:“我想背着每位病人过河。”
他也常对一些病入膏肓的病人笑着说:
“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争取再活五年!”
吴孟超参加《朗读者》节目的时候,董卿念了一段患者写的感谢信:
“尊敬的吴爷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那么多大医院都不接受我、切除不了我的肿瘤的时候,是您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主刀,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整整十个小时。”
“后来,我选择了9月24日,这个让我获得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了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
吴孟超还记得这位患者叫甜甜,当时她的肝脏肿瘤已经比篮球还大。有一些年轻同事劝吴老不要冒然接这台手术,万一出了什么事,名誉可就没有了。
而吴孟超说:
“名誉算什么?我不就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如今,已96岁高龄的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为了他所牵挂的患者,几乎奉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有句话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共情,一定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绝对价值。
从理解痛苦、安慰脆弱、爱人如己,再到甘愿牺牲小我,这是生命共情能力最绚烂的绽放。
医护人员作为人类本身,本性里更是多了一份情怀与厚重,义无反顾去救治、去保护、去鼓励、去安抚,这是人性最珍贵的善良,包裹了世间的无限大爱和慈悲。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虽然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但我们仍该庆幸与感恩,这世界上总还有这么一群人,心怀崇高的理想,不忘最初的信仰,心甘情愿地守护那些脆弱的生命,在阴霾里投射一片光亮,给予世人温度与希望。
所以,在这个属于你们的节日里,请让我们真心地说一声:谢谢你救我,用爱治愈我。
作者:铛铛娃,多平台原创专栏作者,写过10万+爆文,爱笑爱聊很友好。不贩卖焦虑,只想写些温暖的观点,伴君明媚前行。本文原创首发于元知共读,转载请联系元知主编,微信号:guoxuegongdu88。
- END -
#今日推荐#
为什么有的女人50岁,依然面色红润、肌肤细腻
有的女人30岁,却脸色蜡黄、松弛憔悴
都是气血不足惹的祸
14天气血双补养颜课
让你气血充足健美一生!
现在加入,享原价69.9元课程,免费学习!
▼
80岁奶奶状告30岁孙子:我用尽心血培养了一个白眼狼“我就是荡妇,就是妓女!”这个世间奇女子,却活出了最美的灵魂本期编辑丨鲸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