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仙打架!央行人士怼财政部门耍流氓,财政部人士怼人行是小国央
日期:2018-07-19 12:45:03 来源:经管世界 阅读:

神仙打架!央行人士怼财政部门耍流氓,财政部人士怼人行是小国央

  你,和经济密不可分

  读中国经济,关注经管世界

  遇见·爱】经管世界公益交友平台-人工智能匹配

  徐忠 资料

  经济学家圈注:央行研究局长徐忠在公开场合批评财政政策用语直接,非常罕见。批评财政政策之前,市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强的声音批评紧缩政策和强行去杠杆监管政策。徐忠来了个大掉个,将矛头指向了财政部门。徐忠文章发表后,有财政部人士匿名发表文章经济学家圈也很纳闷,为何用匿名呢?

  央行徐忠真敢说: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全文

  本文作者:徐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主要问题结构体制的,财政政策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发挥作用的很大空间。目前,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经济学家圈注:观点鲜明,人行的人指责财政政策,跨部门评价政策比较罕见)中央财政要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真正意义的减税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支持条件地区扩大投资(经济学家圈注:提了三点建议——减税、给金融机构钱、地方政府投资)。财政政策近年来做了很多事情,财政部的同志经常加班加点,财金23号文、《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文件本身写得都挺好,但是近期市场上对财政政策的诟病也比较多(经济学家圈注:这话说的及其讽刺,虽然加班加点,但是出的这是啥政策啊,诟病那么多)

一、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

  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基础支柱思考财政问题,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而不能是部门的立场(经济学家圈注:两层含义,一层是字面意思,我的动机纯良,站在国家角度;一层是财政部门出发点不能局限在部门利益上)。中国的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强调自己权利太小。实际上,美国财政部相当于我们的国务院,至少相当于我国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三者之和。中国的财政体制脱胎于计划体制,财政政策制定实际是分散在多个部门,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立场出发制定政策,公共财政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学家圈注:从全球历史沿革看,中国财政治理体制不健全)。

  就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言,在健全的财政治理结构里有相当部分内容应该是制衡。金融危机反映出,每个经济体都要防止政府乱花钱。从预算的角度来讲,预算制定、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事后监督,都要建立足够好的制衡关系相比之下,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经济学家圈注:说的挺狠的,做个金融口的司局级研究型领导都看不懂,这个报表根本不及格)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

  从这样的大方向出发,观察当前的财政运行,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经济学家圈注:单刀直入,很少见的意见值得重点关注。

  预算管理不健全,导致财政运行存在顺周期性,没有发挥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作用(经济学家圈注:说的挺狠的,做个金融口的司局级研究型领导都看不懂,这个报表根本不及格)财政赤字并不是越少越好,更不是收入增长越多越好。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经济学家圈注:实际上批偏紧的声音占了上风,徐忠自己给自己站台)。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经济学家圈注:客观讲徐忠应该给更高一层领导和人大讲,当然告诉财政部也是必须的)。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经济学家圈注:结论清晰,财政不积极)因为对地方债务控制后,总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用我一位同事的话讲,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经济学家圈注:耍流氓,耍流氓,耍流氓,重要的事情可以看三遍。人行在职的司长批评财政政策耍流氓,这种直接批评的声音给你点赞)

  财政支出应对短期问题为主,缺少对长期问题考虑的财政制度设计长远来看,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养老金缺口问题,都需要财政资金解决。通过供给侧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杠杆率偏高、房地产泡沫等结构性问题,也需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寄希望提高财政收入来解决这些资金问题是涸泽而渔最终必须通过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来解决(经济学家圈注:需要财政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方式要有所改变现有的只吃少拉那是貔貅)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关键做好两点一是盘活财政存量各级政府的国库存款有四、五万亿,各级政府一边存钱一边借钱很不合理(经济学家圈注:有钱还借钱,解释不通啊)有的资金充裕的地方政府,财政出资回购收费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后反而造成交通拥堵。二是财政要提高把钱花好的意识最近关于个人所得税修法的讨论比较热烈,有财税专家认为,起征点不能超过5000,否则纳税人数量会大幅减少,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纳税人意识。但是,财政部门很少强调纳税人意识的另一面,即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财政支出要接受纳税人监督,对纳税人负责(经济学家圈注:特别想为这一段点赞,徐忠从一个公民的角度提出问题,财政部门这个问题很大。要求公民有纳税意识,却对监督提的很好,预算报告连徐忠都看不懂,这不是忽悠吗?!还有财政部门和学校院系的财政专家,本质上具有公民意识的少,把自己当成会计的太多了)。

  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经济学家圈注:媒体都很少报道这个,徐忠这样结论性的言语,很是有骨气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元,但这两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单位GDP承担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种现象让老百姓对减税政策的效果产生质疑,对市场的预期引导也会有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政策制定是个系统工程,文件上规定的税率和税基可能减少了,但实际的征管力度可能加强了(经济学家圈注:一个指标上升就是单位GDP财政收入,原因是征管力度加强,下面举例说明比如,原先营业税的征管有一定的弹性,但增值税征管有上下游企业的交叉对比制衡机制,管理更加严格。原先一些小微企业不交税,现在必须缴纳增值税,否则不能给需求方开具增值税抵扣凭证,业务会受到影响。又比如,支持创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税率上的优惠实际上是以企业有盈利为前提的,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税前盈利,这种政策不过是空中楼阁最终结果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减税,小微企业增税了(经济学家圈注:指出营改增和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存在问题,用空中楼阁这种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来批评)。同样,目前正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有类似的问题。税制修订过多地考虑修改后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为了保证税收收入没有很大的变化,只从税率上考虑,没从征管上着手,导致税率偏高(经济学家圈注:其实徐忠说了前面征收严格,但是对个税又不严格,选择性执法吧)最近的新闻热点显示,明星逃税现象比较严重这表明税收征管没有做好。个税改革首先需要税务部门自身做好征管工作才能设计出广税基、低税率的改革方案(经济学家圈注:对个税改革提出了建议,低税率,做好征管)

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问题凸显,应当以财政资金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经济学家圈注:这实际上是针对市场批评央行货币紧缩的回应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反映,实体经济的负债对应着金融机构的资产。因此,金融乱象实际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和整个体制机制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杠杆是被动加起来的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规模扩张、杠杆率攀升的结果(经济学家圈:徐忠这观点真是拍案叫绝啊,加杠杆都是企业的问题,和金融机构没有毛关系啊,把金融机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的)。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写得非常好,关键在落实。文件明确,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我们认为,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关键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角度而言的国有资本,是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而非会计上的“资产”概念,国有企业只有减去负债后的“净资产”所有权才属国家所有,才是真正的“财富”。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能力(经济学家圈:这一竿子捅到亚洲金融危机了,够狠)一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过程中设立的共管账户,也属于类似的性质。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资本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财政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更加重要为了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经济学家圈:别人批评严监管和紧缩政策,徐忠把问题引向了财政部,从舆情上,圈君认为得给徐忠满分,666)。二是通过银行董事会结构多元化,提高董事会专业性,提升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如果光是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我估计将来中央可能需要出另一个文件,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经济学家圈注:这是明明白白的告诉财政部门,管不好我来,徐忠小哥哥牛气中天)。

三、整顿地方政府性债务不能一推了之,应着力避免财政风险金融化,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也要考虑地区性差异,不搞一刀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以及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但必须看到的是,高杠杆仍是当前风险的集中体现单纯数字看,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较高,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但实际上大量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经济学家圈:很多人说是企业杠杆率高,比如国企,说地方政府没啥,徐忠态度鲜明,就是政府加杠杆)据IMF测算,2016年如果考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中国广义口径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2.2%,已经超过欧盟警戒线标准。背后的原因很清楚,主要是我国的地方性政府债务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信用担保和兜底预期,处于一种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模糊地带属于准政府债务。

  解铃还须系铃人(经济学家圈:这个人解铃铛的人就是财政部门啊)在没有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财政与金融的边界之前,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这对化解风险本身没有帮助。这种做法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偿债意愿降低,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势必增加金融机构出现坏账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经济学家圈:央妈对财婶说,这锅我不背啊)。事实上,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是同时扩张的,有些基础资产的质量还是相对良好的,可以对其债务偿还形成一定的担保。地方政府的去杠杆不能只关注负债方,更要关注资产方,完全可以通过资产出售、兼并重组等方式来缓解债务风险(经济学家圈:你手里几套房,开着宝马,说换不起信用卡,逗呢?!)

  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中,强调金融机构约束作用,比如今年发布的财金23号文,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必须以落实财税改革为前提,提供相关配套条件(经济学家圈:OMG,赶紧搬个小板凳,圈君很少看到部门互怼的,还指名道姓,指着鼻子骂的,厉害了)。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经济学家圈:什么德行心理 没有点*数吗?)。

  一是与地方政府相比,金融机构相对弱势金融机构通常只能从公开渠道获得信息,很难实质性审查地方政府的资本金来源。目前的预算管理并没有将经常性预算与资本性预算分开,地方政府也没有公布政府资产负债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依然很低。在当前条件下,金融机构很难按照市场化原则有效识别项目风险(经济学家圈:央妈就是央妈,金融机构的好妈妈)。

  二是没有地方政府破产制度,地方政府事实上是无法破产的。实践中尚未发生过兑付危机,中央不救助原则尚未得到实践检验金融机构容易对政府背景的投融资项目产生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幻觉,地方政府和国企等软约束主体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融资主体,金融市场的定价规则和风险溢价完全被扭曲了(经济学家圈:客观讲,有点护犊子了这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可以了,还说第二个理由干嘛,难道幻觉不是你自己产生的吗?)

  三是地方政府软约束导致对利率不敏感,难以用价格调节手段调节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因此,未来要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关键是加快落实财税财税改革,为金融市场的发挥约束作用创造条件。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关键所在,否则,地方政府债务损失首先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资本来冲销,必然弱化财政部门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地位(经济学家圈:说的很明白了,财政部门你是出资认,风险让我担责不合适吧?)

  从当前形势看,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也要考虑地区性差异,不能搞一刀切。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负债能力差异比较大,有的地区可能债务风险已经比较明显,但有的地区还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后者完全可以继续发挥“稳增长”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在“稳增长”与“去杠杆”之间求得动态平衡,必须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市场化导向的地方政府举债框架。重点是建立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正确引导地方政府的行为,既赋予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空间,又要建立硬约束机制,防止地方政府乱作为(经济学家圈:也给地方政府要政策,人行人才多啊)。

  总结起来,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要真正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职能,应当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经济学家圈:这话由人行研究政策部门的主管说出来挺怪的)。

  一是对小微企业、创新企业的减税政策要落到实处。

  二是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同时,中央财政的赤字率要高于去年而不是低于去年。

  三是金融去杠杆面临资本不足的约束,必须以财政资金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并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保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被削弱。

  治本之策,是加速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这对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问题至关重要(经济学家圈:厉害了,房地产泡沫也和财政部门有关系啊)。

  经济学家圈一句话总结:徐忠这篇文章,说白了就是人行讨伐财政部门檄文。

  这一篇檄文发出来,财政部门还不炸锅。发了个匿名文章出来,不够意思啊。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咋回复的。

  财政官员回应央行徐忠财政政策不够积极:为谁积极?

  以下为全文:

  文|青尺(经济学家圈注:搞个艺名批驳,气势上就落了下风,为啥不实名呢?理亏吗?)

  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博士发表专栏文章,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财政对防范金融风险有更大责任,并要注意一些问题。总的来看,不少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可商榷之处也有很多,有的引起了较大争议。本文简要进行几点探讨。

  积极财政政策等于提高赤字率吗?

  财政赤字通常理解就是收支差额,但是各国财政收支的口径有一些差别,赤字口径因此亦有所不同。简单地用赤字率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可适用于一般经济评论场合但对于专门研究财政体制和政策来说,是不够严谨的(经济学家圈注:圈君不明白啥叫一般经济评论场合,啥叫专门研究,这个赤字率难道还有门槛吗?两会代表审议的难道不是一般经济评论场合的赤字率吗?人家央行研究局局长都理解错了?就你这个青尺水平明白是吗?难怪被人骂)。

  媒体、学术界和金融机构对中国财政赤字口径的讨论由来已久,一些“看不懂财政报表”的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圈注:酸人家徐忠,可惜你不是实名啊)和财经研究者也提出过计算赤字的修正方法,得出过不同的“实际赤字率”。这些分析各有一定道理,归纳来看,这些“实际赤字率”和官方赤字率的差别主要在于

  第一,官方赤字沿用一般公共预算(原称公共财政预算)新增债务规模的口径,这个口径是比较小的(经济学家圈注:人家徐忠难道说的不是官方这个赤字率吗?);

  第二,由于中央和很多地方财政设有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有些地方有年度间结转资金,通过净调入这些资金可弥补一部分收支差额,可以视为不同年度之间赤字的调剂,减少了官方赤字的波动(经济学家圈注:你这个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今年一季度才推出来,还好意思说?);

  第三,预算法修订后按照“四本预算”(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规定,广义上赤字还应考虑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收支差额(即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此外,以前地方政府在预算之外的举债融资,常被认为应计入广义上赤字,但是很难追溯和准确统计(经济学家圈注:你财政部门都搞不清?你是在给现代治理抹黑吗?)

  查阅2018年预算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线索:“统筹收入、赤字、专项债务和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上述表述说明,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经济学家圈注:这位天使大哥还是大姐啊,你的赤字率数字呢?你列的这些表面的政策性的名字有用吗?这就是一般评论场合和专业的区别?这才是不专业吧?数字,数字,一个数字都没有!)。

  (经济学家圈注:关于赤字的反驳给2份,减税只字不提,低于《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2.1分的分值,毕竟人家都是实名)

  财政注资金融机构是虚假的吗?

  徐博士文中有一个很吸引眼球的论点是,“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这种说法恐怕让海内外投资者大跌眼镜,甚至产生误解。

  事实上,财政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是受限的,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银,除了对举债形成的支出往往要增加一些限制之外,资金本身并无区别;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伸缩度极大,由于存在印钞稀释货币的能力,对其“慷慨掏钱”则需要高度警惕。只要中央政府没有穷到打白条挂账的地步,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是很不专业的(经济学家圈注:徐博士你不专业啊,而且不能打白条啊,你忘记了爱写日记那个人就这样吗)

  199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9800多亿元,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不是一个小数。回过头来看,当时设计出一整套合乎市场经济规律的注资方案,是值得称道的。放到今天来看,财政发债注资商业银行,举债的同时形成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同时央行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面紧张,实属十分正常的协同操作。只不过20年前市场主体和手段有限,定向发行国债、降准备金率和被注资的对象都同为四大行而已(经济学家圈注:徐博士说你没掏钱,你说当时一起搞的,是十分正常的,圈君要发个捂脸的表情)

  当年财政注资银行,就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体现,后来财政对于商业银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一直存续的特别国债及付息,到后来银行不良资产转为优质债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和权益,最后承担者是全体纳税人,岂能转身一笔勾销变成了靠银行自己和央行“帮助”呢?进一步设想,若1998年不采取这个注资方案,解决问题还有几种可能:央行直接“放水”当出资人,财政挤掉大量民生支出用于注资银行,财政以高息举债注资而后用更多的财政收入偿还;如果采取这些做法,最终利益受损的是谁呢?(经济学家圈注:受损的是谁?这种质问没啥意义啊)

  金融机构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受害者吗?

  徐博士文中认为,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同时,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处于弱势,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有失偏颇。

  首先,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经济学家圈注:很接地气啊,这个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谁也不傻啊)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经济学家圈注:哈哈,很多都是金融机构教给我们的啊。徐博士不能装糊涂啊)。在以前地方举债处于灰色地带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像发行政府债券一样明面上公平竞争,金融机构在帮助地方政府融资时,自然设计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既要确保刚性兑付,又要将自身收益最大化(经济学家圈注:这说的对,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考虑到地方政府融资冲动十分强烈,难说双方究竟孰强孰弱,甚至在预算法修订和地方债清理规范之后,还有金融机构强势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对非政府债务进行担保(经济学家圈注:你们金融部门不是什么傻白甜啊,你们监管部门装什么装啊,怼的好)

  在地方政府债务野蛮生长时期,金融市场产生了大批“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扭曲了市场定价,挤占了投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对这种扭曲的强力纠正,不可避免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带来阵痛(经济学家圈注:艾玛,搬个小板凳看戏,财政部门直接指责是金融部门的问题)。地方政府处置存量债务风险,的确应当分类妥善处理,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对划入企业债务、未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应积极稳妥采取措施,加快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偿债能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压低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也更多出于政绩考核和风险指标的考虑,而不是有意赖账不还,等着违约(经济学家圈注:这锅我不被)。因为基于中国国情和政治现实,特别是突出防范重大风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是不愿意看到辖内任何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无论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哪怕是民营企业。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另一种倾向,就是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上,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对不该担保或救助的隐性债务提供保护这种做法延续了对金融市场的扭曲,不利于打破刚性兑付。尤其是提供保护的潜在手法,同样能给新增隐性债务打开方便之门,刺激金融机构继续“创新”,助长地方违规举债融资。这种现象更为隐蔽,危害更大(经济学家圈注:徐博士啊,说白了,你就是想让政府出钱兜底啊)

  如何向大国财政与大国央行转变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者都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是如何从小国赶超视角转向大国主动视角看待问题(经济学家圈注:财政部的同志们准备给央行支招了)。

  财政方面,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做了很大的努力,很多重大改革举措已经拟定了路线图,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推进改革和规范制度的过程中,用财政资金支付一些成本是合理且必要的,但财政资金绝不是弥补部门和地方既得利益的“唐僧肉”,不能认为过去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地方债务控制后,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所以要增加中央赤字”、“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就要财政加大注资力度”,上述政策建议逻辑上显得草率。即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投向地方政府搞基建和向金融机构注资是不是优先选项,也需要慎重研究。

  央行方面,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央行在全球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利率、汇率市场化水平与国内外期望还有不小距离。比现实差距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差距,即决策思路上仍然属于小国央行的特征(经济学家圈注:哈哈,央行的KPI完成的不咋样啊,并给定性了,说是“小国央行”,给你个赞)

  诚然,中国实施货币政策有很多客观困难和约束条件,央行有不少苦衷可以理解。可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内部专业人士主观上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足够重视,在徐博士的此篇文章中多处可见这种思维痕迹。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注意到“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却有些忽略前半句“按照权责匹配、权责对等、权责统一的原则”,还提出“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了解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呆坏账历史的人,可以体会到《指导意见》中这一句原则的来之不易;也知道央行控股商业银行意味着多大的倒退。(经济学家圈注:理念不同,但圈君觉得徐博士未必是这个意思)

  总而言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紧密配合,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制定政策和确定力度。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财政和央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框架下,各司其职,权责匹配,自己不乱作为,也不要求对方乱作为经济学家圈注:意思就是说徐忠的文章就是乱作为的代表这才是对人民根本利益负责任的做法。

  作者供职于财政系统,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 经济学家圈

  【颜值测试】你的颜值及格没(独家)?点击测试

  关于我们

  经管世界【ID:ourjingguan】

  经管世界公众号由金融学博士、大数据与金融博士后团队共同创建,所有推送文章通过人工智能选取。旨在传递权威财经资讯,打造证券投资、量化投资、私募投资平台,提供前沿计量方法、学术资源、论文写作投稿经验等。50万+经管人的选择

  同时作为资源共享平台,我们为广大用户整理了计量统计软件和资料,方便大家学习。回复Office、Stata、MATLAB、Eviews、SPSS、SAS、Python、时间序列、CFA、CPA、超盘手、股票等关键字,即可无条件免费获取最新软件、视频资料等!

  另外,团队开发了翻译、最新电影、笑话、颜值测试、艺术签名设计、公益征婚交友平台、星座运势、短网址等功能,回复相应关键字即可,欢迎体验。要做就做唯一的公众号^_^

  点击阅读原文”测试照片颜值和签名设计^_^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仙打架!央行人士怼财政部门耍流氓,财政部人士怼人行是小国央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