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上大三的姑娘给我留言:
觉得自己活的好失败啊,眼看大学快要结束了,还没有收获一个好朋友。
她是那种棉花一样的女孩,小弱绵软不起眼,跟身边所有人都客客气气的,她一直觉得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才是友谊的最高境界,直到有次宿舍几个姑娘一起去春游。
宿舍六个人,有一个女孩家里有事临时退出,只剩她们五个人一起出行。她最后一个出发,仔细检查了宿舍的门窗,还专程去打了一壶开水晾凉,以备下午大家回来口渴。
可等她走到学校门口,却不见了其他几人的身影,舍长给她发来一条微信语音,背景里有几个女孩的笑闹:
小Z,我们先过去啦,出租车只能坐下四个人,你弄完了自己打车过来啊,我们在植物园门口等着,爱你呦。
爱你呦,她们说,可她却难过的想哭。
并不是只有1加4等于5, 2加3也等于5啊。只不过,没有人愿意留下等她而已。
她一个人在出租车里哭了整整二十分钟的车程,跟舍友们会合,她们没有发现她略显红肿的眼睛和鼻头,她们开心的三三两两合照,只有需要凹造型的时候才对她发出邀约:来来来,小Z也一起来。
2
不陌生吧,这样的邀约。
就像舍长去超市买东西,问遍了其他所有人都不去才会来叫她,而她总是点头答应。
就像上铺的女孩学化妆,软磨硬泡想在其他人脸上练手都被拒绝,只有她顺从的任她在脸上涂涂抹抹。
那句“你去不去”原本就是不抱希望的邀请,而那句“你最好了”也不过是一句敷衍客套的赞扬。
我反问:她们丢下你先走,你明明不高兴,见了面为什么不说?
她被我问的愣住,隔了半晌才回:我觉得闹脾气不好...自己能忍的,就忍忍吧,
况且我也不知道,这种话要怎么说。
3
2016年《武林外传》播出十年的纪念日,我高中时期的重度剧迷同桌特意跑来找我重温童年。我们一边吃零食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当年的趣事,她忽然问:
你还记不记得外传里那个笑起来甜甜的,特别爱干活的女孩叫什么名字?
无双啊,祝无双,我秒答她。
她一脸“原来如此”的表情,说,有次跟同事聊起这部剧,全办公室的人都想不起来那女孩叫什么了,只记得她的那句口头禅“放着我来”。
原来他们都不记得无双了啊。
她那么善良那么漂亮,厨艺那么精湛,武功也那么高超,她对身边的每个人都好,把同福客栈当做了自己的家,抢着干一切不属于自己的活儿。
可她始终是可有可无的那个人啊,无论是男女情还是姐妹情,她也从来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第一选择。
佟湘玉有白展堂,郭芙蓉有吕秀才,就连女人间的八卦,也是佟湘玉和郭芙蓉之间的话也比较多。
你又能说她做错了什么呢?
祝无双最大的缺点,就是她没有缺点。
4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所有的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自我暴露,一个人有自己的喜恶,才能吸引与自己拥有同样喜恶的同伴;一个人有自己的缺点,才能遇到能与自己互补的人。
而我们在自我暴露中所显示的真实,才是关系中彼此之间最忠诚的信物。
后来我也认识了一些如同小Z一样的姑娘,她们温柔,她们乖巧,她们从没有小脾气小任性,无论你说什么,得到的都是一个微笑的点头,即便被问到“你觉得呢?”,她们也八成会回答一句“你说得对”。
可这样的交往,却往往让人觉得憋闷,好像当你介绍完了自己的爱好特长毕业院校家庭成员甚至你的宠物狗之后,你对面的那个人,依然是一团看不清的迷雾。
很多打着“教你提高情商”名号的书总会过分强调聆听和提问的重要性,诚然,这两样是维持一段对话的关键要素,但若是拉长到一段关系里,“如何说”才是最重要的课程。
比较一下这两段对话:
1.
A: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呀?
:复旦大学。
A:那你现在的工作也是金融类的吗?
A:那你平时工作辛苦吗?
2.
A: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呀?
:复旦大学。
A:你好厉害啊,我也在上海念书,当时还去复旦蹭过课呢,你是哪个专业的?
:我读的是金融管理。
A:那你现在的工作也是金融类的吗?
:关系不是很大,能用的上一点皮毛知识。
A:找对口的工作的确不容易啊,我一直很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跟专业挂钩,但像我们数学专业的,要想完全挂钩只能去当老师了。对了,你们平时工作辛苦吗?
如果你是B,这段对话结束之后,你更容易记住谁呢?
是那个对你提了一堆问题,但没有给出任何信息的人,还是那个跟你同城读过书,毕业于数学系的人呢?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看上去咋咋呼呼,脾气也不大好的女孩子反而人缘更好的原因。
她们自我暴露的程度更高,性情爱好一览无遗,固然比较容易拉仇恨,但也更容易吸引到那些欣赏她们特质,能够包容她们缺点的人。
是你的性情,你的脾气,你的小爱好和小缺点,构成了活生生的那个你。
而我选择你作为朋友,
并不是你很好,而是我对你有兴趣,基于了解而建立的,才是真正的友谊。
“今日一聊:你是怎么获得友谊的?”
-End-
♥
陶瓷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