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刘备:江山不是“哭”出来的,而是“堆”出来的
日期:2018-07-16 19:00:41 作者:不雨亦潇潇 阅读:

刘备:江山不是“哭”出来的,而是“堆”出来的

  作者 / 不雨亦潇潇

   - 1 - 

  辛稼轩曾于词中写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此刘郎非是“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刘禹锡,而是那位历来被后人诟病为“哭出江山”的刘玄德。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对庞统说过这样一句话

  吾每与操反,则事必成。

  恐怕刘备万万没想到,他的话竟一语成谶。既然是“每与操反”,那曹操成了,他刘备就定然不成了。

  在“为曹操翻案”之风流行的今时今日,刘备也只能“吾与操反,则事必败”了。在罗贯中先生的“辅佐”下,我们的刘皇叔千百年来在不断背着锅:“伪君子”、“大耳贼”、“假仁假义”、“哭出江山”等冤案层出不穷。在今天看来,相比于曹操,刘备似乎更惨一些。

  孔子既然说过:“必也正乎名。”那我们就很有必要还刘皇叔一个公道了。读过《三国志先主传》的人便会清楚的知道:刘备的江山绝非是“哭”出来的,而是靠着自己的“折而不挠”与厚积薄发一步一步“堆”出来的。

  身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皇叔,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宗室待遇”,其父祖两代也仅仅做了州郡的小吏,更何况是“少孤”而与母亲“贩履织席”的刘备呢。

  没落的皇族,贫贱处境,似乎并没有磨灭他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中存留的志气小时候,刘备与同族小孩院子中玩耍。看见屋子东南处的一棵参天大树,便用手指大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小小年纪,便已经有了其祖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是”的豪情壮志。也许,上天已经注定,注定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 2 - 

  俗话说得好:“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刘备家虽然一贫如洗,可到了求学的年纪,他的母亲还是让刘备去求学了。

  十五岁的刘备告别了家中的老母,也告别了东南角的大树,从此踏上了“行学之路”。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得到了同学兄长公孙瓒的爱护,也得到了名儒卢植的倾心教授

  可惜,他虽有良好学习条件,却缺少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与其祖刘邦一样,他“不乐读书”,反而喜欢狗马、音乐衣服等玩乐之物。但刘备对于这种玩乐,只是当做消遣来对待的,而他的主业是“结交豪侠”。

  多金高贵的袁绍兄弟可以用“名望金钱”来结交豪侠、塑造贤名,那贫穷且无闻的刘备又靠什么来结交豪侠呢?无他,一颗仁义之心罢了。

  与人交往,务要诚心。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只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可交、值得交,那便是“交友之道”的最大成功。

  刘备通过自己独有的一套交友之道,成功获得了大商人苏双的资金援助,使得自己拥有了能在乱世之中拉起自己队伍实力。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无论是在安喜尉任上,怒打督邮,挂印而去;还是在平原相任内,外御强敌,内安百姓。刘备一直所践行的就是:一步一脚印。用《新版水浒传》里面杨志的话来说就是:“一枪一枪地戳出个功名来。”

  想要“堆”起江山,就要先“堆”起人心土地,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堆起人心”,有了人心所向,还愁没有地盘吗?于是,刘皇叔便开始了自己的“堆人心”之路。

   

   - 3 - 

  在这个世界上,机会常有,而把握住机会的人却不常有。刘备显然是一个懂得把握住机会的人。而他的第一个机会便是曹操给的。

  初平四年,打着“为父报仇”旗号的曹操尽起兖州精锐,浩浩荡荡杀向徐州。向来软弱的徐州牧陶谦不得已之下唯有向北边的公孙瓒求援。就这样,刘备以“援军”的身份,跟随着田楷前往徐州救援。由于吕布的背后偷袭,使得这次驰援轻而易举地顺利成功。陶谦为表感谢,不仅资助刘备军粮,还热情地留他在徐州作客。于是刘备便暂时离开了公孙瓒,留在了徐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陶谦的“大限已到”,正是刘备的“机会来临”。

  奄奄一息的陶谦躺在病榻上,在对糜竺说完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后,便悄然离世了。

  对于这个“从天而降馅饼”,刘备显得有些猝不及防。在陈登与糜竺的不断劝说下,他仍然“抵死不从”并提议位置让给邻近的袁术。这时出现了两个人,坚定了刘备对自己的信心

  徐州名士陈登说道

  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言外之意,刘备才是治乱之主。

  海内名儒孔融说道:

  冢中枯骨,何足介意”。言外之意,刘备才是能力过人之辈。

  刘备救援了一次北海,赢得了孔融的心;救援一次徐州,赢得了陈登、陶谦、糜竺等人的心,甚至于而一向眼高于顶的袁绍也不得不佩服一句“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就这样,刘备顺理成章、应众人所请地接管了徐州,“堆心”战术已然初见成效

   - 4 - 

  人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这是谣传。真实情况是: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是“传千里”的。这就像是“滚雪球”一样,吕布是“越滚越糟糕”,刘备则是“越滚人越好”。

  如果说“堆人心”的第一步是付诸实践、以仁义之举行事,那么第二步便是让曾经的“受益人”作为你今后的“宣传者和播种机”。

  在孔北海、陈元龙等人的义务传播下,刘备的“仁义之名”就这样势不可挡地传播开来了。随之而来的则是刘备地位的“水涨船高”。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表其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并说出了使得刘备吓掉了筷子评语:“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他去投奔袁绍,袁绍连忙遣将道路奉迎,亲自到邺城以外二百里处迎接。

  他去投奔刘表,则刘表亲自郊外迎接,以上宾礼待之,甚至荆州豪杰都偷偷向刘备靠拢了。

  朋友尊重敌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群雄的尊重,这足以说明:刘备,了不得。这时候的刘备还只是个‘丢妻弃子’的失败者,别人对他的尊重,尊重的不是权力地位,而是“仁义之心”与“雄才之姿”。

   - 5 - 

  “宣传者”固然是“堆人心”的不可或缺一环,但时间久了,便也缺乏了真实性与信服度,此时就在一次需要我们付出实践,来证明“宣传者”所说的都是事实。只有把实践与宣传结合起来,才是“收人心”的最佳手段,刘备便是此道绝顶高手

  建安十二年,曹操突袭荆州,刘琮举州而降。猝不及防的刘备,无奈之下只能奔江南而逃。在途经襄阳时,诸葛亮劝说他趁势攻打刘琮,荆州可有。当时的刘备抬头望天,满怀悲痛地缓缓说道:“吾不忍也”。

  仅仅四个字尽显刘备的仁者形象政治头脑,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怎能不令人死心塌地、誓死追随。十万百姓、拖家带口,荆楚名士,从之如云。

  在个人性命、江陵军资、人心仁名的抉择上,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这既可看作是他的执着信念,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仁德之心,还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手腕。但在现在看来,这都不重要了。看一个人,无须看他怎样说,只要看他怎么做,就足够了。即使他是一个“伪君子”,但甘舍弃自己性命来“行伪”的,已然是“真的仁者”。

  百万大军不舍昼夜穷追猛打,十万百姓生死不弃的亦步亦趋,生死不过一线之间。滔滔汉水,拦住了前路,滚滚尘烟,蒙蔽了人心。携民渡江、临水而叹,在面对着属下的劝告时,他说出了震烁千古、足以不朽的一言:“夫济大事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生命为注,成“堆心”之念。刘皇叔,你有你的坚守与信念,你有你的大理想、大智慧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此盛赞道:

  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志,则甘与同败。

  至此,刘备的“堆心”战术彻底完成,而他也成了天下人眼中唯一能和曹操匹敌的“仁义英雄”。“堆地”战略也是时候揭开帷幕了。

   - 6 - 

  建安十三年,一场“赤壁之战”彻底结束了曹操天下无敌的神话,而大败曹操的刘备则向天下人证实了“惟刘豫州可敌曹操”的传闻

  在一步步地蚕食了荆州之后,刘备把目光放到了益州这块肥肉上。而战后刘备的“人心所向”也让刘璋主动抛来了橄榄枝。

  在对益州的战略上,刘备没有采纳庞统“席间擒之、一举而定”的计策,转而坚持了自己的“堆地”方针。正所谓:“此大事也,不可仓卒。”“一步一脚印”的“堆”才是刘备的制胜法宝

  从涪水之会的倾心相待、互推互举,到葭萌关內的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最后到白水军前的彻底反目。这整个过程都在有条不紊进行着,一步接着一步的,将益州“堆”到了自己的囊中,也将“三分天下”堆进了自己的囊中。

  刘备的事业有成,离不开一个“堆”字,而“堆”含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积”,体现在刘备的“堆心战略”上;另一种则是“缓”,体现在刘备的“堆地战略”上。

  老子曾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唯有厚积,才能薄发,量变才能引发质变,而这个变的必备要素则是积累

  金庸先生曾自言道:我是个慢性子,做什么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终也能做得很好。做得缓,才能做得好、做得细,“慢生活”正是这个“浮躁社会”所需要的一丝风骨态度

  懂得坚持,忍得急躁,这才是在这个浮躁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不雨亦潇潇。诗酒江湖淡泊人生,写自己的文,说自己的话,一切都从平淡开始,以平淡结束。

  ☟ 

  推 荐 阅 读

  

  “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看哭了无数人

  #今日推荐#

  注后回复历史

  免费领取《一个月通读中国古代史》

  每天十分钟趣味解读中国帝制历史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领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刘备:江山不是“哭”出来的,而是“堆”出来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