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柴福善:他是时光摆渡人
日期:2018-07-12 21:00:10 作者:北京麦子 阅读:

柴福善:他是时光摆渡人

  ——读柴福善的《大兴庄史话》

  《大兴庄史话》是平谷地区文史大家柴福善先生的新作。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立足大兴庄地区的数千年历史文化灿烂文明追根溯源,深挖细究,洋洋洒洒三十万字,内容丰厚资料详实,图文兼具,令人叹服

  大兴庄镇,因驻地大兴庄村而得名。在近现代史上,它曾由平谷和三河两县共同管辖,历经分分合合,直到1961年设“大兴庄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再无变化。1984年,全县改“人民公社”为“乡”。2007年,撤“乡”设“镇”,“大兴庄镇”的名字延用至今。

  书中,从河流到津梁,从村落寺庙,从遗址到墓葬,从碑刻到古建,从古树到文物,从战事传说,先生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治学态度,向读者详细描绘了大兴庄的前生后世

  文末,先生还将与大兴庄地区有关人物事件作为真实佐证辑录在册,以便后人深入细致研究

  读罢全书,你会发现,大兴庄镇原来是一座温暖古镇,虽然镇名年轻,但村落却历史久远。它的河流和津梁是有温度的,村落和寺庙是有渊源的,遗址和墓葬是有感情的,碑刻和古建是有生命的,古树和文物是有故事的,而那些口述者既像一段段行走的微历史,又像一部部怀旧的留声机,不仅亲身参与创造了历史,还一字一句真实地再现浩渺时空里,那些或悲壮动人的故事。

  文史书籍,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动人的语言,本就该朴实无华原汁原味。先生谨守一颗敬畏历史之心,以花甲之年,瘦弱身躯,历时14个月,亲自踏察,亲笔记录,踏遍了大兴庄镇十八个村落的每一寸土地,问遍了大兴庄镇近代重大事参与者二百余人,访遍了大兴庄镇六十多个历史遗存点,只周村就先后去了二十余次……为写此书,先生更是翻遍了数十本历史专著,最终,用专业水准贴切文字,为大兴庄地区的后人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礼物实在劳苦功高善莫大焉

  历史,是过去的人物、文物和故事的组合,需要通过记载才能得以传承。先生采访人群中,年纪最长的已经九十三高龄,就连最小的受访者也都已年近花甲之年。时不我待,如果那些历史传承者逐渐故去,那么我们将会错失一个又一个生动线索,错失一段又一段鲜活往事,那将是后人的遗憾,也是今人罪过

  虽然它只是本普通的乡史,在漫长的时空中就如沧海一粟,但却意义非凡。小而言之,对于整个大兴庄地区,在举国建设文化中心、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知道自己的丰厚家底了解祖宗的文化底蕴,才会生出对“家”的眷恋和对文化的自信;大而言之,正是这无数个微小平凡的“沧海一粟”,才筑成了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根基

  先生生于此地,文字功底深厚,从事文史工作数年,写过十年的平谷县志,负责过十二年的平谷文物工作,集中写过平谷数间寺庙,又在耳濡目染中师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古建大师罗哲文的专业素养同时,他还深爱脚下这片土地,走遍了平谷的大街小巷,对一山一水一碑一刻都了然于心,所以,才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修成此乡史巨著。

  窃以为,此书不仅是一部可以传世的乡史巨著,还是一条为镇村寻根问源、为名人树碑立传、为英雄正名定分的时光隧道,除了还原真相,再现历史,还将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在增加大兴庄镇本土文化自信、留住远方游子厚重乡愁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掩卷沉思,我突然觉得,先生就像是时光的摆渡人,以文字为筏,以纸笔做桨,安守本分,恪尽职责,渡每一个来者到历史的彼岸,看遍大兴庄地区的历史变迁,阅尽大兴庄数代人的悲欢离合

  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安静渡口。无论时间如何疾走,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变化,它一直都在,等待着那些来自未来且来此寻根的人。

  记录历史,不仅需要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也需要一种悲天悯人家国情怀

  本书的编纂,由大兴庄镇领导发心起意,先生落笔成文。前者功在千秋,可歌;后者利在万代,可敬

  谨以此文,致敬。

麦子简介

  麦子,文字路上的苦行僧,以文字为修行,渡人,亦渡己。作品散见于《婚姻与家庭》博爱《做人与处事》家庭百事通》《爱你》家人《新青年》报刊杂志,《博爱》杂志和写手圈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麦子的麦田

  欢迎关注,麦子的麦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柴福善:他是时光摆渡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