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理。博古论今】
图片
汉朝初年,陈豨叛乱,刘邦去平叛,吕后得到消息,
于是吕后和萧何商量,把韩信骗到宫中,抓起来杀了,
刘邦平叛回来,见韩信已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难过的是毕竟韩信是多年的老战友了,就这么给杀了,
吕雉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亲自审问她,这几乎就是必死无疑,
不过蒯通不愧是个谋士,用了三招,就化解了必死之局。
第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曾经怂恿韩信谋反,这次刘邦抓他,
这就要看蒯通的表现了,蒯通见到刘邦之后,
当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通诚实回答说:“是。
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
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
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但是也会很好奇,当时为什么听了你的话,
韩信就不会死了呢,不过刘邦还是很生气地说,
拖下去煮了他,蒯通立刻说:冤枉啊,陛下!
刘邦一看这小子果然有干货,就反问蒯通:
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好冤枉的?
这个时候蒯通使出了第二招。
图片
第二招:忠心
蒯通的第二招很简单,那就是忠心,
当然他并没有直接说我是忠心耿耿的人,
而是这样说的:“秦朝法度败坏,百姓名不聊生,
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
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
只因为尧不是狗的主人。
当时的情况是,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刘邦听了之后,沉默了一会,就把蒯通给放了,
后来蒯通还做了曹参的宾客。
有朋友就问了,蒯通不是用了三招吗?
怎么你只说了两招,第三招在哪里?
这正是蒯通高超的地方,
他把第三招藏在了第二招里,
那就是拍马屁,是不是很难察觉?
这才是拍马屁最高的境界。
拍马屁最高的境界,
就是不能让被拍马屁的人觉察出来,
蒯通在表忠心的时候,
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秦朝失去了帝位,天下英雄豪杰都去争抢,
高材者先得,最后谁夺得了天下?
刘邦嘛,还要继续解释吗?
第二拍: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
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图片
这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辩解,
反过来又说了一遍,刘邦是高材者,
那就是肯定,并且比肯定的效果更强。
刘邦肯定是听出蒯通的意思来了,所以放了蒯通。
而且要临危不乱,最后搏一把,
第二个道理,就是拍马屁要润物细无声,
不要愣拍,愣拍会被马踢,这个境界很高,
【三国里默默无闻的猛将】
一提到三国的蜀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刘备,
再就是诸葛亮,尔后就是五虎上将,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虽然正史中并没有五虎上将的记载,
却一直默默无闻,这个人就是陈到。
陈到这个人不是三国迷,很少有人知道,
陈到追随刘备时间,仅次于关羽张飞,
比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都早,
当时刘备被陶谦举荐为豫州刺史,
并让刘备在小沛驻军。两年后,刘备投靠曹操,
曹操让刘备担任豫州牧。刘备衣带诏事发,
被曹操击败,刘备投奔袁绍。
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和豫州牧期间,陈到投奔刘备。
追随刘备后,陈到一直忠心耿耿,
与赵云的忠勇齐名,名次也是仅低于赵云。
刘禅即位以后,陈到担任护军、
征西将军,被封为亭侯。
图片
叫做白毦兵,历史上关于白毦兵的记载,
少之又少,仅有一句,《诸葛亮集》中所提到:
“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意思就是说,此军是先帝帐下的精锐,
也就是说这个白毦兵,是刘备的近卫军,
将领是陈到,既然是近卫军,那么肯定都是精兵,
就连诸葛亮也说这是西方上兵,
而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最紧要的工作是保卫刘备,
而刘备也对陈到非常的信任,毕竟跟随自己多年,
在夷陵一战中,陆逊火烧连营,刘备仓皇败退,
陈到所率领的白毦兵与傅彤断后,
傅彤死战,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
陈到率700白毦兵,几百杆枪就挡住了吴军的狂追,
而陈到也是能够活着回来的不多的将领之一。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陈到被任命为永安都督,
驻守于巴东郡。
陈到在,秋毫无法,最后死在任上。
陈到率领部队的性质,
决定了陈到只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
否则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就暴露了刘备的位置了,
由于陈到忠勇无比,《三国演义》中,
或许陈到并不比赵云差,但是近卫军的身份,
也只能让他淹没在茫茫的历史中,
图片
【尚父】
两个不得好死,两个实至名归。
关于姜子牙的传奇故事,我们听过很多,
还有《封神演义》中呼风唤雨的姜子牙,
以及后来的诸侯国都是姜子牙建立的。
可以说在姜子牙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发掘,
所以被周武王拜为尚父。
对于这个尊称,虽然不是什么官职,
有人认为这就是尊称,清朝马瑞辰通释:
“‘父’与‘甫’同。甫为男子美称,
尚父其字也,犹山甫、 孔父之属”。
而清朝唐孙华则认为,尚父是尊称,
是因为姜子牙名尚,父则是尊称,
所以合起来成为尚父。
不管这个尚父如何解释,最后已经变成一种固定的尊称,
秦始皇称吕不韦亚父,项羽称范曾为亚父,
其实这都是在向周武王学习,
但是又不敢直接用尚父这个尊称,
所以只能改称其他的。
图片
自称尚父,这个人就是董卓。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载:
“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
所以董卓的野心可见一斑。董卓我们都知道,
名副其实的一个野心家,
这还不算完,董卓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
所以他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行废立,
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
最后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
可见董卓有多么的不得人心。
董卓自称尚父并且惨死以后,一直到唐朝,
没有哪个大臣获得这个称号,
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才有两个人获得了这个称号,
一个是宦官李辅国,一个是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获得尚父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的,
他是被德宗封的,《新唐书·郭子仪传》:
“德宗嗣位,诏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
之所以说郭子仪获得尚父称号是实至名归,
那是因为郭子仪功劳实在太大,
郭子仪和李光弼对于大唐来说,那真是恩同再造啊。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和洛阳,
相比郭子仪,李辅国就跟董卓有点类似了。
图片
李辅国是有拥立之功的,安史之乱期间,
之后他又阻止了张皇后废唐肃宗所立太子李豫、
但是李辅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军权,
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唐代宗即位以后,
也就是李豫想除掉李辅国,为了安抚李辅国,
所以尊称为尚父,《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帝矍然欲翦除,而惮其握兵,因尊为尚父”。
私下里唐代宗联合宦官和大将夺了李辅国的兵权,
又派人于深夜将其刺杀,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
还给了他一个谥号是丑。
自己能担当起什么称呼要有点数,
否则只能跟董卓还有李辅国一样的下场。
做人做事也一样,把事情做好了,
【昭和天皇差点被废黜,就因为香淳皇后没生出儿子】
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处罚,相反他走下神坛,
让自己也变成了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很多人都有个错觉,
那就是明治维新和侵华战争有很长的时间。
其实不然,明治维新是明治天皇在的时候,
而侵华战争则是明治天皇的孙子昭和天皇,
在的时候做的事情,
中间还有个大正天皇,在位总共只有14年。
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侵略和践踏了中国和东南亚,
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
前面说过因为政治原因没有受到处罚,
竟然在最初的时候差点被废黜吗 ?
图片
当然裕仁是皇太子,不然不会登上天皇之位。
裕仁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雍仁、宣仁、崇仁。
而雍仁则是一个非常高调的人,他在滑雪,
在当时日本人看来,雍仁的表现,
更加像一个天皇应该有的表现。
常言道,祸不单行,昭和天皇和香醇皇后,
生了四个孩子,全部都是女儿,
1932年底香醇皇后又流产了。
这引起了当时法西斯少壮派的不满。
按照当时的规则,雍仁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也就是皇太弟,这些少壮派认为,
裕仁缺乏男子汉气概,想拥立雍仁为天皇,
雍仁对于法西斯少壮派
(当时叫皇道派)持支持和同情的态度,
这也让这些皇道派仿佛找到了知音。
当然这些皇道派并没有那么明目张胆,
最初还是要通过各种手断来逼迫裕仁,
来完成作为君主的义务,那就是赶紧诞下皇子,
方法就是娶妃子或者试管婴儿。
曾任学习院院长和宫内大臣、
服侍过明治和大正两代天皇的长老田中光显伯爵,
还为他在东京和京都物色了10位公主人选,
其中一人更被召入了皇宫,
但遭到奉行一夫一妻主义的裕仁的拒绝。
这让皇道派感到愤怒,
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天皇好。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皇道派开始联合,
准备发动政变,1936年2月26日凌晨,
驻守东京的1400余名日本军人突然发难,
袭击被他们称作“奸臣”的政府要员住宅,
内大臣、教育总监、大藏大臣等人遇难,
连裕仁天皇的侍卫长铃木贯太郎也差点被叛军杀死。
诡异的是,当时在陆军担任军官的雍仁,
却启程往东京方向赶来。裕仁得知消息后,
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过他并没有太慌张,
毕竟他才是天皇,他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忠于自己的军警前往火车站,
控制雍仁,因为雍仁在的话威胁比较大;
第二件是事情就是去镇压那些叛乱的军队。
雍仁一下火车就被控制,带到了皇宫,没有办法,
当晚他就表达了服从天皇的意愿。
而叛乱由于没有得到高层的支持,
又无法实现政权的更迭,只能缴械投降。
军事法庭以“未经天皇批准,
而擅自动用皇军之罪”将17名叛乱军官判处死刑。
直到1933年12月23日继宫明仁亲王(今平成天皇)
和1935年11月28日的二皇子义宫正仁亲王
(后来的常陆宫正仁亲王)出生后,
这场闹剧才算收场。裕仁才真正的了结了这个烦恼。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