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曾有过“工作为梦想”的纯洁想法,谈钱应该更有说服力。就像正在看这篇公号文章的你,有过“再看一会儿书,再学习一会儿”的天真想法,此刻依旧拿着手机。
工资保密制度是大多数公司的硬性规定,意在减缓同事之间的攀比与心里落差。讨论秘密当然更刺激,而听到关于薪资的讨论多是抱怨“这月工资又给房东了”,就像《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的职场新人发出一样的感叹。
这部电影被冠以“职场新人不得不看”各类榜单中屡屡被提到。虽然是工作了两年后第一次看,但它能成为总被提及的原因,无非太多电影把“职场”拍成“战场”一样血腥。而《女魔头》里就是身边人的故事,一个人因为职业发展,个性大变。
这是随手拍到真实场景,取名“我所见到的北京奢侈生活”。像极了电影画面里那个身着华丽紧致的名牌走出地铁的场景。
而“工作忙碌”也经常成为奢侈生活的口头禅,不忙也要为自己找些事情做。
连电影里不谙世事的职场新人,在习惯了时尚圈马不停蹄的工作状态时,也渐渐习惯与生活的疏离。
因为职业的进步,发现身边的人与你不是同一类时,如果是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在她因为工作需要压榨了她所有时间,即将失去伴侣和朋友的时候。这时,电影有一句著名的鸡汤:“当你发现个人生活快完蛋的时候,那么恭喜你离成功不远了。”
“政治正确”的电影桥段最终让女主突然“觉醒”,放弃了旁人艳羡的职位。
而这句话却成为了经典,这也是电影经常被提起的另一个原因,貌似是在警醒那些追逐事业的年轻人:你必须为了让人羡慕甚至仰视的高薪高职位工作,而放弃一些东西。
我猜电影真正的结局是,没有人再问起她想做一个杂志编辑的理想,她也很难再回到从前的生活。还记得因为她没时间而放弃她的“真朋友们”,看到她随时可以拿到限量牌子包包时候的兴奋吗?这样的背景下,她怎么回得了头?
要不是她独特的人设:团宠,几乎出现的所有角色都围绕她在发展情节;有职业能力强者的引导,遇到了强硬和柔软的职业高手的双重教导。现实中的结局,可能只是一个面试知名时尚杂志而未被录取的撞墙经历。
如果把女主换成本身就身在名利场的一个人,对“钱”的追求是职业基础,她为了达到这样职位的同时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变化,这样也许会更令人心生敬佩。
这个人就是训练女主角的那个女魔头。电影没有正面讲她的故事,她掌控的世界用钱买不到,但没钱一定体会不到这个职位带来的乐趣。
电影展现了各种物欲横流的奢侈品生活,提到“钱”字,只是她在和朋友抱怨支付房租狗所剩无几的工资。如果对钱的态度停留在入职之后的抱怨,那钱一定会跟你过不去。
公司是一种能量释放很高的场所,要不然也不会占据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这部《对话尼克松》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场电影,却道破了工作的意义。
电影导演郎霍华德的电影能力密度都很高。《美丽心灵》、《极速风流》、《云中行走》、《对话尼克松》,回头一看,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涉及一个职业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数学家、赛车手、走钢丝的人、还是主持人。
因为“水门”事件被弹劾下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他离职后的第一件事是出回忆录捞金,细数他政治生涯为美国做的好事。第二件事就是接受这一次采访,因为只要一次就可以赚取60万美金。
而要采访他的主持人,一开始想要采访尼克松也是为了钱,通过这次采访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影片前半段更像一个创业团队的搭建过程,达成这次采访首先需要一个制片人,然后就是了解美国国情,了解尼克松做过什么的公司职员。而尼克松作为一个“职场”(政界)的强硬派自然也有自己的公关班底来出谋划策。
尼克松当然想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然后把钱赚到。但,如果让尼克松夸夸其谈他的政绩,这采访就毁了,主持人的生涯就毁了。包括支持这次采访的费用自掏腰包外,还有很多额外的债务。
一次次的博弈后,采访获得成功。结果并不是影片想触及的最终目的地,而是在采访过程中,人展现出来的“虚假”与“真实”的变化,从各自心怀鬼胎到放下身段表达真实。
两个人最初都是为了钱,最后都抛开了钱,这就是人“争辩”的本质吧。理越辩越明,在二人唇枪舌战中,两个人用思想碰撞出对“人”本身的思考。
为了钱工作不丢人,重要的是能不能体验工作过程中有没有想表达的“真实”。
钱是工作的社交货币。如果只能抱怨钱不够,你的内心只能够装得下钱。如果你对钱有着合理的追求,钱才会变成助力的工具。
如果你既没有《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的职场运气,又没有《对话尼克松》的职业魄力。进入职场的第一件事不是要看到走多远,而是看清楚自己。
『为了钱工作不丢人,重要的是能不能体验工作过程中有没有想表达的“真实”。』
你现在的房租和工资比是多少?
留言告诉我们。
如果你喜欢,别忘了点赞和转发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