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个特别的人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好几篇类似于“你见过凌晨3点的北京吗?”“凌晨3点醒着的人拥有了整个上海”这类文章,有朋友评论说这焦虑贩卖地她都不觉得焦虑了。
“焦虑”,硕大两个字散成雨滴洒在每个人头上,一时说不清这雨是从西伯利亚还是哪里来,但个个早就全身湿透。
问过身边的朋友,在我们24往上30未满的年纪,能让人焦虑到见凌晨4点北京的,也就只有两个字:“没钱”。
这几天看了一个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讲的是在深圳最底层挣扎的那群年轻人,没有固定工作,以做零工为生,一天挣50块钱,就花50块钱,今天不挣钱,那就不吃饭。
那群年轻人的人生好像都只有今天,只要我把今天过完了,明天那是下一世的任务。“打一天工,可以玩三天”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什么造就这么一批年轻人的出现,那又是社会另一些问题的存在。
他们是城市打工者第二代,我们也是,都在为所在的城市燃烧精力,耗费青春,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更早一步选择“放弃”。
而我们因为手上的资源相对来说更多,所以一直在这个环境里自我纠缠,迟迟不愿就此得过且过。
与朋友交谈,唏嘘不已。虽处在不同的环境,但挣多少就花多少这种观念却大同小异,甚至我们可以在花呗信用卡的帮助下花更多。
但生活总有起风起浪的时候,长期在这种消费方式下,迟早会被拍倒在沙滩。和纪录片里的被采访者之一东东一样,也曾上骗子的当,也曾报警,警察让去法院,再之后也就不了了之。
“普通人被骗个几万这种案子多了去了,人家还有被骗几百万的,人家也着急啊。”确实警察也很无奈,现实是如果我要去追被骗的钱,花掉的钱和精力几乎等于又被骗一遍。
我的消费观念改变全靠那个骗子,多亏了他我才知道自己那么下去迟早会饿死街头,也多亏了他让我整整一年都在还债。
他把半年的房租全都卷走,当时的房子不能住,只能再找,新租房押一付三,当时上半年的房租还在陆续还款,也就是说,那一段时间我要一个月支付3份房租,而我只能每天祈祷自己不要生病。
信用卡支付宝各种倒,一发工资先把最近的坑给填了,然后继续挖个新坑填另一个坑,就这样不停地在人民币的使唤下,我青黄不接地活了一年,直到上周才把所有债务清空。
没有存款,就像每天走在被幕布遮住的悬崖边上,你不知道哪天这幕布会被人掀开,一个踉跄跌哪儿全看命。
前段时间奇妙突然开始看关于保险的东西,说今年打算把她妈妈给自己买的保险接过来,自己续。也很凑巧,当我们说到这个话题时,电脑网页正停在《当你开始考虑买保险时,证明你要走进成年人的世界》。
那时候我才感受到,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钱了,是责任。在这之前,我们甚至可以以涉世未深为借口逃避很多责任,但当你必须一个人全权来掌控自己人生和你被人需要时,就再也躲不掉,墙角没有岔路给你逃跑。
“我就这么活着吧,是好是坏都行。”这话现在我再也说不出口。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很长时间都回避家人,已经算不清拒绝了多少个家里发来的视频,每次都以在加班或者没回家为由。
并不是害怕无事可说,而是害怕接通的那一刻,爸妈问你第一句话,无论是什么话,都有让人坍塌哭成烂泥的魔力。
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怎么做都够不到往上蹬的那层台阶,那种无力而愤怒的样子就像用力合上的车门被安全带卡住,再一次用更大的力关上时,车门却反弹过来砸到自己脑门。
不是凌晨4点的北京让我感到焦虑,因为即使是下午4点焦虑也不会消失。
北京的鸟4点醒,4点半天就亮,而那时的自己,就像被月亮嚼碎的星星落在床上,顾不上怎么发光,努力让自己变回原样。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10年前我也在考场流着汗答题,那个时候我一定想不到10年后自己会从南方的小城来北京工作,自己每一个选择都在重新定义人生。
那时候连一个小小的选择题也不想放过,即使最后一道大题不会也要多写两行,想着哪怕能多得1分说不定就能超过几万个人。
要是现在自己用那种心情过日子,巨大的焦虑感也许就在为“多写一行”的过程中消磨成沙砾。
图 / 网络
文 /阿飘
你可能还想看
你终于回我微信了
把这几张图片发给他 看他会说什么
长大后,你丢过哪些无法替代的东西?
从来没有人追过你
春娇救不了志明,金城武也不会喜欢你
money@xinliyoushu.com
想我可以来微博 @胡辛束 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