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儿童节“六一节”,不仅仅是个节!
今天上班途中,路上全是打扮得很漂亮的少年儿童,要么在父母的陪护下,要么三五成群,向学校走去,我知道,这是“六一儿童节”到了。
我问一位不认识的年轻妈妈,孩子对于过年和“六一儿童节”那个更喜欢,那位年轻妈妈说,“都喜欢,可能儿童节更喜欢吧!”我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着,像一只只蝴蝶或者燕子,跟随的家长,个个脸上开着花儿,就觉得今天的今天,就是太平盛世,不由得不对孩子们心生羡慕。
我是山里的娃,从小就长在封闭的大山里,外边的世界是好是坏,也只能从简单的课本和老师的讲述中得知,没有太多的信息。我的童年和少年,只是有“儿童节”这个概念,而没有参加过活动,获得什么礼品,可能现在没有人相信,但这确实是真实的,没有虚妄的成分。那个时代里,山里孩子的“六一儿童节”就和山里妇女的“三八妇女节”一样,就是个概念,都不能成为摆设。没有那个山里的妇女,会在“三八节”的那天,会收到祝福和礼物,也不能不去劳作,放半天假不是奢望,而是不可能。
我上小学的前三年,是没有课本的,每天就是老师在火神庙的山墙上,塘一块黑板,在上边写几个字,认字就行了。老师手里没有教材,就自己想办法去编写,所谓的编写也是没有系统性的,根据他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去完成。前三年教我的有两个老师,好像都是初中没毕业,不会说普通话,年龄大的老师除过教写字外,啥也不会;另外一个老师年轻,尽管文化不高,但是会吹拉弹唱,还给我们开了体育课和音乐课,于是我们也就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雷锋之歌》。上四年级的时候,到了汤二学校,当时的汤二学校是有带帽子初中的,规模相对大点,老师也多,课程开设就比较齐全,但是,还是没有“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我唯一记得的就是,学校给我们买过一条红领巾,说是从红旗上裁下来的,是用英雄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就戴着,感觉很神圣。
一九八八年我教学了,是在孙家坡学校,到了六月一日,学校就会组织一台节目,老不来学校的家长也会来,看自己的孩子表演。那一天是真正的孩子的节日,我能感觉到学生们都兴奋得很。我在小学教了三年半学,也就度过了三个“六一儿童节”,尽管学校不同,孩子不同,快乐是共同的。
我明白,那个时候有节日,有节目,但好像没有给孩子买礼物的说法,孩子穿衣简单,千人一面,没有谁比谁更好。不像现在,个个学校的孩子,到了这天,都收拾的像花儿一样。家长还给娃买礼物,档次也越来越高,让人羡慕的同时,也让人忧虑。早上我看到孔明先生的文章,有个观点很是赞同,“客观而言,我们的孩子不缺少爱,但缺少怎样爱。几乎所有的人家对孩子的爱都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尽自己所能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没有人愿意或者主动去思考自己给予孩子的究竟是祸是福。”
我想孩子要成长,还是需要规范性管理,不能偏爱,也不能溺爱,是一棵小树,就必须适时地浇水施肥,有必要整理修剪,让它茁壮成长。孩子是读书的好年华,必须好好读书,让书香伴随成长,而不是纯物质的激励。今天《文化艺术报》有一篇朱鸿的文章,“陪伴孩子读书,让书香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路有书香陪伴,有父母同行,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陪孩子读书,可以让孩子在温馨的氛围里体会阅读的快乐;陪孩子读书,可以让父母重温经典,与孩子共同成长;陪孩子读书,有助于构建读书型社会,促进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就很好,现在的孩子和家长就应该这样。
“六一儿童节”到了,必须祝福孩子们,节日快乐!作为当年的“老小孩儿”,现在的教书人,也应该给家长和孩子提一个醒,“六一节”,不仅仅是一个节,而应该是记忆美好快乐成长。节过完了,该学习还得如学习,该生长还得生长,特别是父母,应该牢记作家朱鸿的话,“父母陪伴孩子读书,陪伴孩子成长,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所给予孩子的,也是永生难忘的!”
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