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寺院里出现的女施主
日期:2018-04-27 09:00:36 作者:阿球 阅读:

寺院里出现的女施主

  每日8点,文化早餐   ▵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张望作品《心尘》

  阿球:看完张望的摄影,我去了离家最近的佛寺……

  △张望作品《洗心》

  从古到今,关于佛教的作品数不胜数

  比较出名的,如慧能师祖的诗,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道出了禅宗里“万物皆空”的高境界

  然而,诗也好,画也好,尽管禅意森然,却未曾有哪幅作品像摄影师张望拍摄照片一样竟有使他人遁入空门的魔力

  △张望作品-《禅静》

  这不是一纸空谈,而是真事:

  英国联邦财政部前部长助理陈永宏,便是看了张望拍的照片后,立即剃发入深山为僧。

  此消息一出,大伙儿在震撼之余,不仅好奇:这些神秘的照片到底是什么?是哪个摄影大师拍的,竟能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

  对于“摄影大师”这个称号,张望却不置可否。虽然,他早已凭借一张照片获得了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的冠军

  ▲

  获奖作品《寻佛》,

  幽暗的洞窟与柔和烛光

  古老雕刻佛像与现代的中国僧人

  仿佛时空交错,穿越千年。

  玩摄影的人都知道,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是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级别的赛事,一直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

  为了拍摄这组照片,他在佛寺一呆就是整整9年。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净涂

   九年如一日的佛寺生涯 

  凌晨4:00,万籁俱寂人们睡意正浓。

  而在寺庙里,木鱼声已经“嗒嗒”响起,学僧们轻微洗漱声渐渐的传来。张望睁开眼睛迅速起床,一天的拍摄开始了。

  佛门生活看似清闲散漫,其实戒律十分森严,早起就是一个必须要做到的功课。所以,作为摄影师,张望自然是要跟着这个点起床。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神游

  彼时天还未亮,佛堂里已开始响起学僧们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张望架起相机,拍下学僧们上早课的画面

  早上6点,做完早课的学僧们漫步去早堂。在他的镜头中,屋角的铃,斑驳的树,乳白的雾气光影下的僧侣.....寺院的生活显得神圣而不可亵渎。

  △张望作品-《澄境》

  但要说最妙的,当属这一幅名为《过客》的作品——

  在藏经楼中,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

  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张望突然灵感勃发:

  “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

  △张望作品《过客》

  大千世界里,

  人人都是过客。

  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对于张望这样的世界级摄影师而言,拍照看似很容易,“咔嚓”一声响起,俨然便诞生了一张顶级的作品。但若对佛理了解不深,如何能拍得出这样的照片?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觉者

  隐居寺庙,与僧侣同吃住,与法师共参禅。透过镜头,记录一般人难以逾越的宗教净地,这样的日子,张望一过就是9年。

  佛讲因果,有因才有果,为什么张望要选择在寺庙呆9年呢?他的因,其实是这样来的——

   缘起 

  1962年中秋,张望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书香门第,面对中秋的望月,父亲儿子取名张望。但父亲何曾想到,儿子日后竟真的会以“张望”为职业

  少时的张望住在天台山侧,日日伴随他的不是街边卖小吃的摊贩吆喝,而是天台山上的晨钟暮鼓,声声虔诚的诵经梵音。一有机会,他便会前往古寺探访小住。

  △浙江天台山

  少时的他,内心一直有个疑问

  “孟子云‘食色性也’,可是为什么僧侣们就能够放弃世俗诱惑,心无旁骛的守着青灯古佛,相伴一生呢?”

  这个疑问不止是张望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唯独却在张望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且一扎就是几十年,往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净

  带着这个念头,张望前半生的路走得很平顺。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他来到深圳下海经商,开设了自己的印刷设计公司,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事业巅峰期,他却做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决定白手起家的公司无偿转送给他人,只身回到杭州。

  他说:“我在深圳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我想用自己赚来的钱,干干净净地从事纯艺术创作。”

  原来,那个疑问,他一直都没忘记要把它解决掉。

  △张望作品《轮回

  而老天真的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

   机遇 

  1999年,天台佛学院成立,院方找到张望,希望帮助拍摄一些资料图片存档。机遇成就了张望的夙愿,他喜出望外,欣然答应前往拍摄。

  殊不知,这一拍,就是三年。

  三年里,张望每日坚持与僧侣们同起,无论严寒酷暑,他从没缺过席。一晃三年过去,他拍下了10000多张震撼世人的照片:

  在他的镜头中,有挑灯夜读的法师,也有幽林里悄悄弥漫的禅意;

  △张望作品《心迹》

  △张望作品《佛泽》

  有竹林间打坐修禅的僧侣,也有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张望将这句话融入作品《过堂》中,引起人无限遐想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堂

  慧开禅师有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他的镜头中同样的捕捉了春夏秋冬,在四季轮换中充满着禅意。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四季

  △叶子黄了,僧侣们的心境也亮了

  三年的佛学生涯,给张望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知道,自己已不仅仅是一个纪录者的角色。这些年,他与法师们一起打坐参禅,听高僧讲经说法,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环境里。

  因此由他镜头里拍摄出的照片,才显得如此纯粹而旷达,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张望作品-《佛国》

  结束了天台山的任务后,张望的照片流传出去,小小的火了一把。很多人向张望发出了邀请,想进行商务合作,还是被他拒绝了。

  三年在天台山上的经历,已经让他清醒认识到,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赚钱不难,但人生应该有更高层次追求。我希望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再留下点什么东西。”

  就在这个时候,一向不喜外来人进寺拍摄的灵隐寺,突然拨通了张望的电话

  △张望作品-《流年

   顿悟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然而,此前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恰好这时,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需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灵隐寺经多方寻觅,才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张望作品-《天外》

  时隔四年,重回寺庙的张望,望着佛像久久不言。他和佛祖缘分,又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佛寺,俨然成为了他灵魂的栖息地。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圣

  在现在这个社会,佛好像离人们很近,毕竟在中国的城乡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数不胜数,人们随时可以去礼拜烧香。

  但是佛又离人们很远,佛法浩瀚博大红尘中人大多觉得神秘难懂,或忙于世间经营,无暇留心于此。

  △张望作品

  所以,张望说,他要搭建一座桥,让人们通过这座桥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空门

  灵隐寺香火鼎盛,人最多的时候竟达150人。僧侣们大多从名校毕业,顿悟后,遂剃度出家,钻研佛法。

  年逾90岁的方丈更是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

  方丈不喜他人拍照,却唯独对张望青眼有加,竟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与自己同吃同住。

  △张望作品-《轮回》

  这一次,张望在灵隐寺又常驻了三年。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一一呈现。

  △张望作品-《笛音》

  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佛门中最隐秘的是“修止观”的时刻,天台宗经典《摩诃止观》云:“法性寂然名止,寂常照名观。”修止观即是以静坐的方式帮助出家人摒除杂念,明心见性。

  张望说,一次寒冬的晚课,山上零下20度,冷得让人牙齿打颤。学僧们却依次盘腿坐在榻上,凝情专心,随着游丝般的呼吸,渐入冥想的境界,只有黑夜里寺外的阵阵松涛哗哗作响。

  △张望作品

  这一刻,让张望忘记了一切,忘记了与生俱来喜怒哀乐,也忘记了摄影,心底却升起了一种奇妙而变幻无常感觉

  △张望作品-《洗心》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才能够让人们忘记彻骨的寒冷,忘记窗外婆娑舞动的沙沙松涛,忘记一切红尘里的俗世诱惑,而进入到忘我入定的状态

  △张望作品-《欲空》

  从此,张望更加将他的感悟投射到他的摄影作品中,这六年的拍摄生涯,将他从一个浮躁的红尘中人沉淀成一个平和的修行人,他说:

  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放下、随缘,这是我所理解的佛教精神,从中我大概明白了,如何做人和一个人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张望作品-《乐园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戒而克制欲望故心清净,凭宁静的心映照万物清晰智慧琅琅。

  其实,做人做事也是一样的。

  △张望作品-《岁月

  今日人们闻着佛法两字,脑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以为是很深邃难解的一回事

  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众生本来具足,并非从外边跑进来的,亦非诸佛祖师替我们加得微尘许的。

  佛性,也许就是人性的另一个照面。

  △张望作品-《乐观

   获奖 

  从灵隐寺拍摄出来后,张望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很快,张望的事迹被发掘出来:2009年,他的作品被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选为开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 又被新华社选编为“中国形象”之一,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循环播放。

  2013年5月,张望“佛的足迹”个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展览。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他的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所必须具有的精神”。

  △张望作品-《岁月》

  张望火了,请他进行合作的人依旧络绎不绝,但他说,“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给人家认识,而不是自己的脸。”

  △张望作品《幻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容貌只是暂时的,但人们通过他的作品而悟到的佛理,却是永久的。

  如今,张望依旧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住的是杭州城西最早买的商品房。他的邻居并不知道,隔壁住着的竟是一位名扬世界的摄影大师。

  在张望所有作品中,有一幅人气最高的作品:它以春天的绣球花为前景背景若隐若现的一个“佛”字。

  张望作品-《礼佛》

  其实,张望自己最喜爱的是一张在风雪夜里拍摄的照片,雪花飘摇,香烛殷红,仿佛就是这些年他在寺院生活的写照信心不泯,风雨无阻

  △张望作品

  对于很多人而言,至始至终只做一件事,看似很无趣。但《尽余生》里有句话说得好:

  “坚持做一件事,不问前程,不问结局,一日一日,便是修行。”

  佛陀如是,张望亦如是。

  注:本文配图版权归张望先生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 有哪些历史人物是被段子毁掉的?

  ·  妹妹,你脸红什么?

  ·  看见这小腰,这脸蛋儿,我屏住呼吸……

  要不要  赞  和  分享到票圈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寺院里出现的女施主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