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
1945年
民国第一任外交官陆徽祥这样说
然而回顾历史
再推敲至今
这句话实在站不住脚
1919年
拒签《凡尔赛和约》
2016年
有王毅外长对加拿大记者
新近
令人仰之,慕之,赞之,服之
现场视频,傅莹舌战群
“呆若木鸡”四个字
一直被当做贬义词
其实一开始
它是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在“呆若木鸡”的人眼中
傅莹
不就是这样一个人
语速不疾不徐
她没有一丝慌乱
因为事实摆在那里
谁都不容置喙
无一处不有理有据有节
镶在脑海里的
每一次外交
唯她把刀光剑影化作无形
以无形战有形
温柔谈笑
我们不是弱者
是父母给的
60岁女人的气质
是自己给的
是自己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若一路顺风顺水
哪里会有这等刚柔并济
1953年出生在内蒙古
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写得一手好诗
在父亲的熏陶下
傅莹从小就十分爱学习
酷喜读书
然而,14岁那年
父亲没躲过那个时代特有的动乱
进了监狱
但她依旧坚持学习
无奈16岁那年
她被迫辍学
在农场
唯一的活法就是干活
谁都不会因为你是女生就帮一把
爬电线杆
甚至是扛沉重的荧幕
后来
她又被分到新工厂当播音员
突袭而来的磋磨是闷雷
炸得人身心剧痛
却无法让傅莹低头
她怀揣着梦想
困兽犹斗
然后一头扎进农场小小的图书馆内
埋头苦读
厂里的广播放英文时
就一字一句跟着念
几年下来
能够敢于去奉献。”
所有的困苦
总有一天
无休止的劳作停在1973年
数不清
但只有一点
她要好好学习
把这几年的时光
补起来
当时的中国
外语还没兴起
用最大的努力学好英语
还修了法语
自学了罗马尼亚语
除了语言类
数学也是她擅长的科目
动辄满分
所有打不败你的
都在成就你
1977年
傅莹顺利进入外交部
成为一名翻译
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1985年
她被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深造
连一日三餐都管不了
很多时候
她以水度日
腹中常饥
但最后
没有出去过
自然不懂身处异国他乡的苦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
她的坚持
是傲雪的梅花
35岁那年
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
傅莹成为邓小平的贴身翻译
84岁的邓小平会见48岁的撒切尔夫人
因为一时紧张
好在邓笑着解了围
“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
竟然一下子和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了。”
之后
此事上了各大新闻头条
让傅莹意识到
她要更加用心
无论是知识上
还是心态上
一有时间
就是书不离手
身边放杯茶
几个小时也不挪窝
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她在书中看别人的一生
然后试着领悟
变成自己的东西
优化逻辑思维
提升外交能力
她的生命
是不断学习的生命
她开始处变不惊
开始笑谈风云
如同一块璞玉
1998年
她成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
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2003年
她再次被任命为
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曾称赞她
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
之后
她又陆续成为了驻大不列颠
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一直都在为中国外交奔走
在外任职期间
无数次面对挑衅
她都淡然处之
有一次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
她微笑着
“我们有一个很弱的国防力量,我们就和平了?”
女人,内心都是用水做的
但傅莹把自己用铁装起来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她不会帮亲戚“谋路”
她也有自己的家庭
丈夫郝时远同样是蒙古族人
他们相识在大学
有个女儿
在他们的世界里
每天见面
是奢求
谁都代替不了
傅莹赤诚的爱国心
不是嘴上说说
英国《外交官》杂志
曾授予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
外交场上的媒体比起其他娱乐媒体要严肃得多
相应的
哪怕一个词用得不当
都会被翻译出好几个版本
绝对没有一种是好的
走出去
代表的就是中国
说话做事用“万分小心”也难形容
傅莹的压力
但是她从来没有给过祖国污点
化最合适的妆
露最真诚的微笑
与人淡淡交谈
不惧怕乌云蔽日
因为她会拨开云雾
不惧怕言辞误导
因为她心境敞亮
这是她的style
傅式style
燃不尽的
是落落大方
气质如虹
她舍弃脆弱
处变不惊战壕
丢了它们
就会丢了自己
让祖国受累
傅莹在用自己的力量
而不是偏见里的中国
她真正想要的
自始至终不过“和平”二字罢了
中国自始至终想要的
也不过“和平”罢了
无数衷肠诉不尽
想说的只有一句
“谢谢您,傅莹”
少年强则中国强
其实不止少年
中国会更好
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