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5年只做1000本,单本卖过1000万册,新经典怎么做经典童书?
日期:2018-04-21 15:30:03 作者:欢喜妈 来源:做書 阅读:

15年只做1000本,单本卖过1000万册,新经典怎么做经典童书?

  作者|欢喜

  文章来源|谷声熊童书研究ID:xiaohuanxi2017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位“大咖”:猿渡静子。

  猿渡静子是出版界最著名的“外国人”,日本籍,却在中国的出版圈里摸爬滚打17年,做到新经典总裁,新经典旗下童书品牌飓风社董事长,还是一位资深版权人。

  童书出版史上现象之作《窗边的小豆豆》,就是她全程参与引进、编辑、出版并推广的。

  而她坚持5年写信给马尔克斯经纪人、终于拿下马尔克斯中文版权的故事,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传奇

  但她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的儿子问我,妈妈你最骄傲的是什么?我会说:我翻译了很多的绘本,这一点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

  真是一个特别热爱童书的出版人。

  两次电话采访里,静子老师跟我回顾了新经典引进童书最初的岁月,复盘《窗边的小豆豆》推广方式,还谈到她对于未来童书市场判断

  聊下来,最大的意外是,她的佛系淡定

  面对如火如荼的绘本版权市场,淡定;面对新渠道的崛起,淡定;面对新的竞争对手,淡定。

  “我们不会花很多力气在推广上。”“认真做好每一本书,就是最大的策略。”

  这些话,乍一听,很像老的国有出版社的做派,不似上市公司“应有”的风格

  但再想想以不变应万变心态下,是因为有足够分量作品作为支撑,就像她说的,“最有底气的,还是我们的书足够经典”。

  而敢做经典,能做经典,就是一种策略。

  而且,对于市场前瞻的判断,甚至,“剑走偏锋”的做法实在是能给狂热的童书出版市场,一剂清热的解药。

  至于说,这剂药,适不适合,愿不愿意服下,就看个人的判断了。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猿渡静子,新经典副总裁,飓风社董事长,资深版权人,翻译。翻译有《村上春树RECIPE》、《佐贺的超级阿嬷》等文学作品,以及《可爱的鼠小弟》、《可爱的身体》等200多本绘本。

  H-欢喜妈

  Y-猿渡静子

  中国原创绘本还没有到繁荣

  H-您2001年加盟新经典,此后就开始规划日文书的引进,童书也是在最初的规划之中吗?

  Y-对,2002年新经典刚刚成立,就开始规划日文书的引进。

  当时我们的考虑是,如果一本书能够跟读者产生真正的内心共鸣,它就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我们最开始引进的有《窗边的小豆豆》啊,《再见了,可鲁》啊,甚至还有《午夜凶铃》,因为读者比较熟悉嘛。

  童书的引进稍晚一点,大概从2003年开始做规划。

  H-为什么会想到要引进绘本呢?我知道日本有很多年的绘本传统,可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绘本吧!

  Y-2003年,我们老板第一次去日本,看到日本的孩子都在读绘本,很受感动

  他说,绘本在欧美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日本也有50多年,而你看我们中国的孩子都没有读过这样一种书,这是不对的。他回来之后就说我们要为中国的孩子引进绘本。

  那个时候中国孩子读什么书?还是四大名著啊,或者那种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童书,整个市场基本都是那种书吧!

  H-怎么个引进法呢?

  Y-从经典的开始,欧美的选了300种,日本的选了300种,一共600种。

  因为我们做得早嘛,当时挑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关注这一块,没有人跟我们抢版权,我们就专心从海量的绘本里,把最好的挑出来了。

  H-挑选的标准是什么?销量,作者,奖项,还是其他?

  Y-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作者、销量、奖项的参考

  如果内容读者没有办法接受,即便获得再多奖,也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

  H-这些经典的绘本,版权费用会很高吗?

  Y-600个品种,从购买版权到出版上市,投入2000万吧,其实没有外面传得那么高,跟今天一本书动辄10万的版权费比起来,真的一点都不贵。

  也没想过会马上赚钱,都打算亏10年了。

  H-那引进来之后,马上被市场接受吗?

  Y-2004年我们出版了《可爱的鼠小弟》,然后是《爱心树》、《失落一角》。

  《爱心树》首印3000册,(这个量算多吗?)这是很少的一个量。

  然后2004年一整年的时间,几乎没卖出多少。我们老板整个一年都是每见着一个人就说,我送你一本书吧,有1000多本都是被他送出去的。

  H-哈哈,可以想象那个状态转机出现在什么时候?

  Y-2008年是个分水岭吧,《爱心树》开始加印了,我们就知道,哦市场慢慢接受了。

  到2009年、2010年,我们发现,哟,很多开始加印了呀。

  然后到2010年,我们的绘本就开始赚钱了。

  H-那真的跟你们预期的10年培育期基本吻合呢!

  Y-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快。其实10年不是随随便便提出的,而是有一个横向比较和考察得出的结论

  比如日本是从战后,50年代开始引进绘本,基本上到60年代的后期才会有自己的原创绘本作家出来,整整15年间,基本上全是靠引进,然后才真正进入到绘本的繁荣期。

  绘本市场的真正繁荣,是需要一代孩子从小读绘本,喜欢绘本,成为他们一生努力方向

  但是看中国,从2008年起绘本才被大家接受,这么几年原创绘本就起来了,有点快了。

  H-所以您有点质疑原创绘本这一块并没有迎来真正繁荣,对吧?

  Y-是的,我会质疑,虽然大家总说原创市场怎么怎么生机勃勃,但是我觉得不够,还需要观望。

  不是说有个会画画画家,然后有个会写故事的作家,他们两个一加就会变成一本优秀的绘本。它需要两个人都有很深的积累和积淀,有一定的碰撞

  像《小黑鱼》,那个故事精彩的一个落脚点,我要成为那个鱼的眼睛。中国很多故事,就是缺少这样一个落脚点。

  H-嗯,我也总觉得很多原创绘本缺少好故事,好的文字表达,但这个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或许还是需要像您说的,看绘本长大的一代孩子自己创作故事。那么,新经典还打算投入到原创童书上吗?

  Y-还是会的,我们要考虑未来呀。

  你看国外的出版社,有很多百年老社,他们是怎么走过百年的,就是需要一个他自己的作家来支撑。

  如果我们也想走得更远的话,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作家。

  在华语文学下,我们有余华呀格非呀安妮宝贝呀,他们都聚集在新经典的下面,童书那部分呢,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作家。

  H-如果做原创童书这一块,是想开拓哪一个年龄的市场?

  Y-我们会关注儿童文学

  H-是考虑到这一块的延展性更大,未来影视化的可能性更大吗?

  Y-倒不是,我们是觉得这一块发展相对成熟一些,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家,只需要我们这样的出版机构去发现、扶持,就会发展很快。

  《窗边的小豆豆》不可复制

  但从上而下的影响链仍然在

  H-《窗边的小豆豆》是您一手引进然后营销推广的,到去年,已经卖出了1000万册了吧,您有没有复盘,主要是哪些渠道、哪部分读者购买的?

  Y-我觉得当一本书已经卖到了1000万册,对于渠道的统计没有必要再做得那么细了。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在读它,父母都在读它,教育工作者都在读它,它已经成为关于教育的必读书,这就满足了。

  H-但是好像,刚引进的时候,是遭遇了滑铁卢。

  Y-《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出版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所以我们才有信心首印就印了2万册。但是,半年过去了都没有卖完。

  有的出版社可能想着卖完就算了,就当一个不太成功的引进案例,但我们很坚信这本书一定会被大众广泛接受。于是我们下半年就调整思路

  H-怎么让中国孩子看到,并接受一本日本的书?

  Y-不仅仅是孩子,还有老师,家长,要让他们也看到,因为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

  我们先是在北京,带着书走进各个小学,举办读书会,一看挺有效果的,第二年又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

  我们没办法一个一个学校的走,那就把书寄给1000个学校的校长,请他们读,请他们推荐

  从那时候起,影响就做起来了,到后来,就不再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推了。

  H-所以还是采取了从上而下的方式,我想问的是,如果是放到现在,这个影响链还适用吗?校长、老师、家长,还能不能影响到一个孩子阅读?我有时候觉得,孩子受到网络、甚至同学之间自发传播的影响更大。

  Y-嗯,毕竟十五六年的时间了,现在孩子能吸收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包括校长也一样,15年前的做法,到现在可能未必有效

  而且15年前,我们可以一年下来只做一件事,现在完全不可能。

  但我觉得从上而下的方式,并没有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孩子,我是一个母亲,孩子的书大部分都是我买给他,他买书我也是要过滤的,我觉得我能代表大多数家长。

  H-所以说,争夺家长的注意力,永远是童书推广的重要方式?

  Y-的,我们也一直努力地告诉家长,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包括我去外面做讲座,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么多的新书里,帮助家长去判断什么是好书。

  H-据说,《窗边的小豆豆》在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销售都非常好,但是在欧美市场,反应就相对平淡。这是不是与东亚国家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对自由渴望关系

  Y-当然有关系,小豆豆1981年在日本出版,80年代日本的教育环境,跟十几年前我们的教育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的孩子正在读初三,我也能看到,这些年教育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应试教育。

  H-那么以后,孩子还会喜欢小豆豆吗?我们的教育环境正在松绑,然后我看开卷数据,好像校园成长主题销售数据有所下降,侦探冒险类主题风头很劲。是不是,孩子对于娱乐的渴望,越来越被释放

  Y-孩子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口味的书,这个是一定的。

  但是,我做出版17年,小豆豆是唯一的意外。它的销量,不仅没有下降,还在稳步上升。

  H-那它上面,一定有超越教育体制、时代背景的东西,更永恒的东西。

  Y-对,让孩子感觉到暖和力量,这样的题材,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们说永远的小豆豆。

  很多人问我,能不能帮我在日本的出版社里再找到一本类似小豆豆这样的书,但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

  包括这么多年了,很多人试图模仿小豆豆的题材和写作方式,但只能是模仿,无法超越。

  H-但是单从销量上说,已经有一些能够与《窗边的小豆豆》齐肩的书,杨红樱的作品,累计起来已经6000万册了,《查理九世》,销量也超过了1000万册。

  Y-《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书超过千万册,而杨红樱的书包括《查理九世》,有几十上百个品种,这个没有办法比较。

  而且,这个是天上和地下,我不想把《窗边的小豆豆》拿来这样比较。

  H-您觉得,小豆豆还能再走多远?

  Y-至少半个世纪吧,我不敢说多,但半个世纪是一定的,我相信一定可以达到5000万册。

  一窝蜂的现象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只有清醒的公司能生存

  H-新经典是很老牌的童书出版商,您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年有很多新兴的童书品牌在迅速崛起?

  Y-当然有关注。

  但是我们很清楚,我们的做法跟很多公司不太一样,我一直都在说,我们叫新经典,我们就是一定要围绕着经典二字

  H-您说跟很多公司做法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Y-我们从来不会砸巨资去抢版权,我们也没有像别人那样在推广上投入那么多的精力,也不会像别人吆喝得那么声嘶力竭。

  书本身只要它好,就会自己说话。

  H-您一直在提经典,那么什么是经典?有没有什么标准?

  Y-我在给所有的编辑开会的时候,讲到选题、讲到我们要出什么书,讲了15年,其实就是概括成三个词:有益有趣,值得反复阅读

  有人会问,这个会不会太宽泛?其实一点都不宽泛,想清楚三个问题就行了。

  第一,你作为一个出版人,你愿不愿意把这本书放到自己的书架上?

  第二,每一个合同的版权期都是5年,当你想引进这本书时,你要想5年后你还想不想续约?

  第三,10年后,你觉得这本书还有没有价值被阅读?

  像我们已经出版的1100个品种的绘本,就是一代一代孩子绕不开的书,就是经典。

  H-但是现在童书的出版环境,真的是非喧嚣。比如,特别热衷引进版权,国外知名不知名奖项的绘本,都被我们买光了,购买力惊人

  Y-我知道现在童书的引进出版真的是非常非常多,量非常非常大,包括一些可能很小不知名的国家的童书,大家都在买版权引进。

  以前一个版权卖2万,现在卖10万,反正一窝蜂的现象在出版界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我们从来不会去砸钱,像过去马尔克斯、村上春树的版权费,并没有像外界传的那么可怕。我们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努力去争取版权,而不是说我就砸比别人多的钱。

  H-不靠砸钱,靠什么?

  Y-靠清醒,我们做一本书,一定会预测能走多少量,根据销量的预测决定我们愿意投入多少版权费用,不会不管不顾就把钱砸下去。

  还有,我们可以避重就轻,可以剑走偏锋。

  比如,我们做日文书比较早,从2002、2003年就开始做了,到2006年有很多出版社也抢日文书的版权,我们就转向做欧美的市场,欧美有很多大作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我们也做得很成功。

  后来其他社看到,哇《百年孤独》可以卖到700万册,那我也要做,又开始跟我们抢欧美的市场。

  我们就转向做中文作家,还有俄罗斯的啊,印度的啊,都可以做啊。

  每一个清醒的公司,它真的会有比较长远的规划,不会疯狂地去跟大家做同样的事情。而是站在今年的关口,遥望未来3年,5年的市场。

  H-所以是不是说,在现在的环境下要保证经典,除了要有更好的眼光,还要有更好的耐心。

  Y-对,不能急躁。

  我们在刚开始做童书的时候,引进了600种,而之后的15年,我们签约量并不多,15年只签了400种。

  你想想这个对于很多出版社来说,是非常少的量。我知道有的出版社只做了3年童书,签约量就已经过千,甚至几千了。

  即便在今天,我们每年的新书都控制在200个品种,童书,也就是五六十个品种吧,不会贪多。

  我们希望用足够好的书,把市场挖得更深一点。

  H-刚刚讲到了新经典的经典,我想问问“新”。怎么理解这个“新”?是换个封面,还是有更深层的东西?

  Y-新就是,以新的面目,呈现给读者。

  它包涵的内容蛮多,不光是一个表面的装帧的问题。就像《百年孤独》,80年代其实有好几个版本,后来慢慢就被人遗忘了。

  我们第一次引进的时候,就想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面貌,所以连翻译都换了,挑选了一位中青年的译者。

  H-您听说过新世相青春版《红楼梦》吗?那个算“新经典”的一种吗?

  Y-不会,不会,“新”的呈现,只是在被遗忘的时间内,让人重新想起;但我们不会像那个什么版《红楼梦》那样,做那么大的改变。

  因为经典的东西,不管过了多少年,它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给它做太大的改变。

  H-那么新的渠道呢?比如现在新媒体崛起下,新经典会在渠道上有所调整吗?我知道大多数童书出版商,都已经建立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渠道。

  Y-我们会做,但不会做得很过,或者说,不会花很多精力去做。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自己的发行公司,做得也很好,在中国排名前三,我们连续7、8年已经是当当最大的客户,线下直接控制的有6000家书店,这也是我们能走上市而且走得比较顺利的很重要的部分。

  H-好像新经典天猫旗舰店也在建设了。

  Y-对,今年的计划。以前一直没有研究透天猫的规则,现在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了。

  H-除了新兴的童书出版商,您有没有关注一些以前并不是做出版的“门外人”,比如凯叔讲故事,虽然不是做童书起家,但抢了多少家长的关注,又占据了孩子多少时间。

  Y-我们从来都不惧怕外行,做出版15年,我们能看到一波一波的公司崛起,也能看到很多公司倒下,但我们要做自己。

  H-那您怎么看待现在的童书出版市场?您觉得,哪些能活下来,哪些会淘汰?

  Y-这3年可能看到童书出版公司、出版社轰轰烈烈,但我有时候想,再过3年,再过5年,会走向何方?

  活下来的,就是能理性面对市场的;淘汰的,就是砸太多钱,但自己没有盈利能力的。

  出版市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洗牌,我们不会去研究对手,或把对手当成对手。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

  把每一本书做好,其他的,不要去想,不要去看,不要去听,这就够了。

  人想太多,会容易错乱。

  本文转载自「谷声熊童书研究所」

  搜索「xiaohuanxi2017」即可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好文

   做書为你精选好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5年只做1000本,单本卖过1000万册,新经典怎么做经典童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