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理博古论今
图片
南宋末年,文天祥与陆秀夫一左一右,
文天祥后兵败被执,从容就义;
而陆秀夫则背负小皇帝赵昺蹈海而死
仍不失为大英雄,除此之外,
宋理宗宝佑年间,国家开科取士,一甲第一名文天祥,
二甲第一名谢公枋,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
此三人都是不肯降元宁死不屈的义士,
廷试时,宋理宗一见文天祥名字,龙颜大悦,
脱口赞叹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理宗亲自简拔文天祥为状元,后文天祥改字为宋瑞
天祥也好,宋瑞也好,
都无法挽回宋朝的残阳夕照,暮鼓晨钟
宋稗类钞载,元人南下,逼近临安,
文天祥召集幕僚开会商讨对策,
天祥语事已窘迫,奈之若何?
相公既死,我们也不独活,大家其赴国难
图片
只是文天祥深黯人性,敢于大义凛然这么说的人,
未必就会这么做文天祥笑了笑,讲了一段笑话,
同志们啦,记住你们今天说的话,
不过你们可知过去有个叫做刘玉川的人?
山盟海誓白头到老这位名妓闭门谢客,
一门心思全放在他刘哥身上了后来刘哥及第拜官,
她刘哥效率挺高,马上置办了毒酒
喝到一半时给她刘哥,再看他刘哥,
跑得比兔子还快,小三殉情而死,
而她刘哥心满意足的前往赴任同志们啦,
你们会不会也在忽悠我,想效仿刘玉川之流?
慷慨就义,从容赴难,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
果然,文山指南后录载,跟随文天祥转战南北,
后又颠沛流离的幕僚一共有七人,这些人中,
有的人望风而逃,有的人死于乱兵之中,
还有的人因人格低下被文丞相驱逐,
文天祥兵败被执后,让手下一个叫孙礼的人,
携带诗书以别诗友,并给他家里报个信,
不曾想孙礼苟且偷生,不辞而别
只有一个叫做刘荣的人,不离不弃,
甘冒斧铖陪伴左右
图片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文天祥所结交的挚友中也不乏忠肝义胆之人
张毅夫,别号千载,是文天祥的文友
当文天祥执掌中枢显贵之时,
就有心征召张毅夫出山为国效力,张毅夫坚辞不就
并将文天祥羁押囚禁之后,张毅夫求见先生,
自愿陪同文天祥千里迢迢共赴北地
到了燕地后,毅夫宿于先生囚禁之侧,
文公能结交这样的刎颈之交,亦三生有幸
焚其尸,收敛夫妇二人,
一说,文天祥的夫人欧阳氏为免落入乱兵之手,
遭受污辱而自刎而死,天地有正气,
文天祥夫妇事迹皆可歌可泣,令人肃然
与文丞相异类的是,
时同为祈请使谢太后所倚仗的国之重臣,
贾余庆,刘岊(jie),
都是望风而降卖主求荣的奸邪小人,
更令人作呕的是投降后的那副摇尾乞怜的丑态,
当时文天祥被元人羁押,而贾刘降元后,一起北上,
一日夜里,元人燃起篝火,饮酒作乐
恬不知耻,满口脏字,极力诋毁宋朝人物,
以此献媚而邀宠新主子,元人见其唾液横飞,
骂得起劲,都不作声,只是哧哧傻笑
做着猥亵的下流动作,奉承讨好元人,
元人被逗乐了,索性从周边民船中抓来一位村妇,
居然假戏真作,搂搂抱抱,凡此种种,不堪入目
图片
时幽闭一隅的文天祥见到昔日同僚,
不禁瞋目裂眦,不胜悲愤,随口占一绝,
讽刺贾余庆甘心卖国罪滔天,酒后猖狂诈作颠
把酒逢迎酋长笑,从头骂坐数时贤
骂完贾余庆,文公仍难抑愤怒之情,
樽前百媚佞旃裘当年鲍老不如此,留远亭前犬也羞
据坚瓠集载,文天祥慷慨就义之时,这一天,
而百官入朝也只得靠火把引为前导,
可见老天也为文天祥的凛然正气所感而大为震怒
元世祖忽生后悔之心,不该仓促处斩文丞相,
于是下诏,追赠文天祥为太子太保,中书平章事,
庐陵郡公,设坛祭典就在丞相孛罗行祭礼时,
骤然间狂飚旋起,龙卷风肆虐,飞沙走石,
天地间一片惨淡,令人难以睁眼,过了一会儿,
狂风卷起文公神牌飘浮于半空中,
天生异像,孛罗不敢怠慢,赶紧上奏世祖,
改封文天祥为前宋太子太保,
右丞相,信国公,诏令既下,天空马上一片晴朗
可见文天祥无论是在时人和敌对双方,
均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生为宋人,死为宋鬼,
而元世祖如此册封,亦是对文天祥的一种强行污辱,
也隐含着对那些首鼠两端,屈膝变节者的讽喻与鞭挞
图片
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某年某月某人过河间府,因赶路疲乏而于道旁休憩,
此人进屋后见有一间雅致的小书房,四壁贴着四首诗,
仔细端详,是宋瑞笔而成,这人是个识货的行家
就对店家说,这几幅字写得真好,
可否以两贯铜钱换给我两幅?店家笑着摇头婉拒,
我也决计不干此人细问原因,
店家娓娓道来我家是宋朝遗民,游落于此,
赵家三百年天下,却只出了这一个官人
文丞相前些年路过此地,兴致勃勃写给我的
宋朝三百年间,只有一个官人,就是文天祥
宋朝小民这句话讲得真好,世上不缺那些投机取巧,
忍辱偷生,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辩解并成为新朝权贵的人物,唯独缺少这样秉天地正气,
这是民族的魂
文天祥又字宋瑞,宋朝能有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岂非宋幸,又岂非祥瑞?
图片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
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佑四年
(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
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
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
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
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
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九死一生,浩然正气,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文天祥以死报国:
德佑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
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
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
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
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
总数达三万人以上
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图片
文天祥九死一生:斥责降将
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
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
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
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镇江逃脱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
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靠岸,
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
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
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
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
没法走动,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后,
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
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
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
扬州过客
到达扬州城下名都扬州经过两次大寇灾,
进入李庭芝据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结局呢?
文天祥无法预料
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
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
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行在,
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
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
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
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
图片
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
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
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
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
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
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
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
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跌倒了又爬起来,咬着牙前进
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
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
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
严防文天祥攻城
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军出没,
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对手遭遇,
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
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
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宦海南归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
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
德佑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
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文天祥决战牙山: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
(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十一岁的端宗惊悸成疾,
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
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继位,
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
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
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
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
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明朝亡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
2018.4.12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