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恨不得,毁掉全世界。
01愤怒之火熊熊燃烧,
如果真的如她所愿,将这世界烧得片甲不留
《三张广告牌》说的是一个少女被害后的故事,通过不同的人物呈现了法律、种族、人性等等冲突,可以说每一个线索都值得深入思考,独立成章。
少女在小镇的荒僻的路上惨遭奸杀,单亲妈妈米尔德雷德痛失爱女,
案发七个月了警察毫无线索,并且也表现得似乎要让这个案子就此过去,于是她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加上变卖了自己的一些财务,凑齐了广告费,租下爱女被害那条公路上的三块20英尺高的广告牌。
每块广告牌上分别写着一句话:
“爱女在此惨遭奸杀”
“凶犯至今逍遥法外”
“警长威洛比你接下来要干嘛?”
爱女就这样被残忍地伤害了,但是除了这个结局,她什么也没有得到。
她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没有人告诉她女儿生命最后的时刻如何度过,她无法将凶手绳之于法,
“总得有人对此负责。”
这是愤怒的母亲面对警长说出的台词。
即使她很清楚,警长已经身患胰腺癌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
她还是对恳请她将广告牌撤下的警长说:如果你死了,那这些话对你就没有作用了。
在那一刻,
似乎,警长就是那个凶手。
但如果我们去体会,随着电影的推进,这位定格在“受害者”形象的母亲米尔德雷德的生活背景会逐渐拉宽,清晰,立体,不再狭窄单一,
然后我们会体会到,她那巨大的愤怒尽管以责问警长威洛比的形式宣泄在巨大的广告牌上,
但其实这愤怒里面包含了很多很多。
她恨这命运,
她恨奸杀她爱女的凶手,
……
她恨和女儿关系破裂的自己,
她恨那个在女儿遭遇奸杀前和女儿吵架对她吼出“我希望你被强奸!”的恶毒话语的自己,
她恨既没有借车给女儿也没有给钱女儿打车,间接导致爱女步行在荒芜的小镇道路上遭遇惨剧的自己,
她无数次地在午夜梦回时觉得爱女遭受这样的惨剧是由于自己导致的,她可能无数次地去想:
假如我可以是一个更好的和女儿关系更和谐的妈妈,
假如我保住了婚姻,
假如我能够在那天借车给她,或者给钱她打车或者阻止她出门,
——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果说,米尔德雷德对警察的愤怒可以通过广告牌上血淋淋的三句话表达出来,
那么米尔德雷德对于自己巨大的愤怒,是无法表达的。
02她愤怒的故事,其实以不同的版本,也在很多人身上演绎。
我们用对别人的愤怒,掩盖对自己的更为巨大的愤怒,
我们用对别人无情的攻击,来代替那些对自己的强烈攻击。
它不可能凭空消失,如果将它视为一种能量,它必然导致某种表达和行为,如果压抑(假如你压抑得了),那么这股破坏性的力量还是会以其他方式,在别的时间地点,或者在漫长的时间流逝里,发出它的声音。
前者是愤怒被压抑得太深,所以意识已经体验不到,所以它攻击了这个人的身体,
后者是愤怒无法导出,转而在潜意识向自我不断攻击,这种破坏性力量会引发抑郁症,成为心理疾病的动因。
还有很多人像米尔德雷德那样,不需要思考,不属于刻意,但是将对自己的愤怒扔出去,扔到一个可以接受这种愤怒的对象身上。
从心理学来说,这种防御方式是投射的一种。
她对命运愤怒,但是她无法直接暴揍命运;
她对凶手愤怒,但是她根本找不到凶手是谁;
她对自己愤怒,但是她又不可能动手将自己杀死,不知道如何面对对自己的巨大愤怒,面对自己也要承担的这部分责任,她面对不了;
所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所有的怒火导向一个可以接受这种怒火的对象身上——小镇警察局,
而“总得有一个人对这件事负责”,所以她缩小了范围,直接将焦点瞄准了警察威洛比。
当如此多而强烈的怒火,都导向了责任人威洛比的时候,他已经死一百次都不够解恨了,所以她不可能意识到这个人已经得了癌症只有几个月生命,警长威洛比的悲伤现实换不起她任何的怜悯。
她不是不能去悲悯,而是被愤怒给淹没了。
当一个人被淹没在愤怒中的时候,
她在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潜意识完成的)一个可以投射愤怒的对象的时候,
她会毫无同情心,毫无悲悯,并且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残忍、过分或者不公正。
我说这个愤怒的故事,是想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我们都可能是故事中的角色。
我们可能是一个无法处理愤怒,因此将愤怒指向他人的人,
也可能是被他人当做愤怒投射对象的无辜的人。
但这样做同样是有后果的。
当一个人被你巨大的愤怒导致的行为伤害,这个人也可能会因为你打过去的这一拳转过来打你一拳,或者两拳。
电影里这愤怒传递在各个角色之间,愤怒引发愤怒,伤害引发伤害。
而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在到处上演。
一个人挥出的愤怒之拳,最后往往也会毁掉她身处的关系,愤怒之火,扑向距离我们最近的他人,然后也会烧到我们自己身上。
03有的人常常在关系里进入这样的场景,
好像我什么也没做错,但是在那个人看来却都是错的,
或者我好像只做错了一件小事,但是那个人对我报以的愤怒却巨大到好像恨不得我立刻消失,
于是我们觉得很受伤,甚至在关系中不断感到幻灭,
他不爱我,从来就没有爱过,我做错了什么,不过是一件小事,他却要说出那么无情和恶毒的话语,那么强烈的攻击我,恨不得我死掉,或者如此后悔当初选择了我,
不可否认,这种场景深深地伤害了关系中的很多人,也会毁灭掉很多关系。
但是伤害你的那个人,可能就是米尔德雷德。
他也许是在恨他的原生家庭,
表达他过去在父母面前压抑的那么多的愤怒,
或许他在恨他无法接受的自己或者命运,
而当你身处愤怒的狂风暴雨中的时候,假如你能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也许,你体验到的伤害会略微减轻,
假如你意识到了这种愤怒流走的路径,原因,
那么这种感受虽然痛苦,但是不至于对你的自我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你不会因此去怀疑自己,因此毁掉自我认同,因此责问“我是不是真的如此糟糕”,因此去想“他从没爱过我”。
你会感觉好一些,他的愤怒不会毁掉你,不会引发你的愤怒和进一步的伤害。
愤怒会勾起愤怒,伤害会引发伤害。
当一个命运的受害者,无法控制地用他的愤怒对你施害的时候,
尽量不要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施害者”。
米尔德雷德的救赎,不是靠愤怒的发泄。
让我们变得快乐的方式,也不是从受害者成为加害者。
关于愤怒,未完待续,我们3月8日的推送再见。
<The End>
有一种看见叫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