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觉得追热点很商业,
而我不想那么商业;
很多人也不喜欢看负面新闻,就不看,
或者随便看看,八卦一下,
因为觉得大多数负面新闻,都离我们无比遥远。
安全感、信任都被影响,这种影响不只是发生在悲剧之中的幼儿、家庭身上,看到这个悲剧的很多置身事外的人,也出现了针对创伤性事件才会有的“应激障碍”。
我有一个朋友,未婚未育,看到这则新闻后,两天没有睡着觉。
她做了一个规模可观的时尚类公众号,辗转反侧后,她决定打破自己的工作界限,在这个公众号里,公开谈谈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似乎真的很大,
有人感到非常愤怒,有心理学作者在文章里说,这种巨大的愤怒也是源于一种无力。
我想,这种无力恐怕是这样的感觉
——我们以为自己安全而强大,结果,一件非常糟糕的黑暗的事情发生了,一瞬间就让我们,集体地站在了一直想回避的那些人生的阴暗面前。
我们的确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
你甚至觉得无法理解,无法解释。
但,无处可逃。
2.
身为成年人,可以成功地存活在这个有黑暗面的世界上,就必须掌握一项技能——将自己与世界的其他人隔开,在无意识地情况下,就天然地相信,那些糟糕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亲近的人身上,我的生活之中。
这是一种,对于正常的活着极其必要的内心防御机制,有时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指标。
但是,有的创伤性事件,因为威力太大,对心灵人格创伤的强度太深,
它会摧毁我们的防御系统,毁坏它,直捣内心,造成几乎难以愈合即使愈合后也会永久留下痕迹的伤害。
性侵事件和对于孩子的虐待(精神、物质、肉体)就属于这类伤害。
羞耻感
《这不是你的错》是一本谈论童年创伤的书籍,作者贝弗莉.恩格尔,在她几十年的工作里,接触了大量童年被性侵或者被虐待过的来访者。
她试图总结一种方法去帮助他们走出那片挥之不去的黑暗。
这本书,一直提到一个词,羞耻感。
童年被性侵,或被虐待,会让这个孩子在当时就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会因为这种创伤往往得不到处理或难以处理,就长久地固着在这个人身上。
这个被侵犯的孩子,往往一生都在抵抗着羞耻感的困扰。
他们小心翼翼,害怕和别人建立深刻关系,怕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内在有很大的问题,不够完美,他们不敢爱自己,他们的内在小孩羞于见人。
憎恨
他们也可能会满含愤怒,对当年那个实施的人,对无视这件事的至亲,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憎恨,卷入了这件事情的自己。
这种侵害性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人为此承担责任,这个孩子的正义如果没有人伸张,巨大的伤害如果没有被看到,憎恨很难消散。
很多被性侵的孩子,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就是因为源源不绝的攻击转向了自身。
“为什么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而是我的身上?”“一定是我不够好,我太顽皮,我不应该吃那个人的糖”。
“为什么我没有及时地制止他?拼死反抗?大声呼救?”“难道我如此胆小,没有是非观,或者,我就是和那个坏人一样?”
无力
他们有深深的无力感。
因为一件创伤性事件,就这样眼睁睁地发生在他的生活中。他知道这很糟糕,可是他没能阻止或者逃脱。
这种无力感于是根植在一个人的内心人格之中。
我们的防御系统,需要一些信念和人格自信才能运转正常,我们天然地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很幸运,我可以过上好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童年就受到性侵,或者被残酷对待,虐待的孩子,他的世界过早地面对了一个孩子不能承受的部分。
这个部分,太过黑暗、冰冷而残酷。这种力量太大,以至于这个孩子如果不坚持进行顽强地对抗,不进行内心成长,不寻找新的精神力量,就很容易彻底被黑暗吞没,
没有自信,没有信念,不相信自己能过上好日子,不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不再期待,只有绝望。
不再信任
你本来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突然间,你见证了它特别黑暗的一面。
你会有巨大的内心冲突,
你会陷入一种难以达到内心一致性的状态,
你无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整合你对世界、爱、亲人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小孩子,
你本来觉得吃糖是美好的,
去幼儿园是美好的,
去叔叔家玩耍是美好的,
去公园是美好的,
突然间,你吃着糖,或者去幼儿园,或者去叔叔家,或者去公园,竟然“导致”了一个悲剧的发生,你一下子掉进了羞耻感的深渊,你的身体被侵害,你看到了你根本面对不了的人性阴暗面。
尽管,这件事不是真的是你或者糖导致的,但你还能保有对糖果、叔叔、电影美好的感觉吗?
不可能了。
你不再信任,
不再信任这个世界、他人,
既然外部社会也反射着我们的内心,
所以你也不再相信自己。
3.
你的防御机制被打破了。你的自我也瓦解了。你满含负面情绪,隐没在黑暗里。
相信吗?身为人类,其实我们的潜意识也是相通的。
佛教里面说,无分别心,我们其实都是一个一,一个整体。
这是佛教思想。但是从潜意识角度来说,生为人的感受,往往也是互通的。
一个孤立的创伤事件,没有经过传播,可能不会引发另一个人的任何感受。
但是,在这个时代,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潜意识的创伤,同样也会传播。
确切的说,是同样生为人类的一个个体遭受了程度强烈的创伤时,这个事件又被传播,那么它也会唤醒你的潜意识感受。即便创伤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
我们是一个整体,因为我们有共同体验的这种能力。
羞耻感,是研究心理学的人,或者那本书的作者才会清晰写出关于性侵和虐待带来的一种强烈创伤感受,但是,完全没有学过心理学的遭受了童年性侵或儿童虐待事件的不同来访者,也曾经不约而同地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当年的感受。
无力感,不但是当年的那个孩子在长大之后,无数次回忆起事件对于自己无法阻止、无法惩罚坏人的无力感,不但是虐童性侵事件的家长觉得无法保护孩子的无力感,很多人也感到了,当自己面对这个世界强烈的黑暗面的无力。
不信任感、不安全感,不只是遭遇事件的孩子、家长会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不安全感,有创伤应激反应,没有遭遇事件的看到新闻的人,也会被唤起潜意识的感受,他们也同样的觉得防不胜防,觉得这种坏太难以想象,觉得身处的环境,似乎不安全,觉得从来不会去怀疑的人,朋友、亲戚、老师,一瞬间都成为了怀疑对象。
本身,我们就具有羞耻感、愤怒、无力、不安全感,只是我们用自己防御机制,不断在平衡着它,因此我们常常感觉不到,我们需要觉得自己活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之中。
但是创伤性事件,可能会勾起你内心的各种感受,让你突破防御,直面了你一直回避的世界的黑暗,人性的黑暗,某些似乎不可控的危险。
于是,我们和当事人一起,一起愤怒、难过、无力、陷入不信任,我们都体验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
很多人连续几天都在用这件事刷屏。
很多人夜不能寐。
有人也许会说,可能家里有孩子的父母会更紧张反应更大,毕竟自己就有孩子,
但是就像我那个未婚的做时尚公号的朋友,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即使没有孩子,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类。
我们都在意自己的身体,安全,尊严,我们都会因为这种边界被侵犯,而受伤。
4.
所以,不只是这些孩子需要心理治疗、这些家长需要采取措施,
我们,看到了这则新闻,身处同一世界的我们,也需要去做点什么。
我们产生了共同的体验,
那么我们就要采取一些行动,
让自己度过这一个创伤性事件。
抵抗无力感,消除愤怒和悲伤。
需要去表达。
刷屏是一种表达方式。
交谈这个事件,表达你的情绪,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是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你是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好防范措施,建立保护自己身体的认知,更有耐心和包容力地去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
如果你是老师,你除了可以教孩子保护自己,也请你留意你身边可能发生的不恰当行为,并勇敢地挺身而出;
如果你身边有遭受过童年性侵害或者虐待的人,多给他们尊重、耐心和爱。
保护好自己,并对这种行为,
绝不姑息和保持中立,无论他是谁。
当我们做了这一切,
我们仍然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
或者我们在意的人,绝对安全。
你的每一分努力,
都会让这个世界比你不努力的时候,
更安全更美好,这就是意义。
写在最后
如果你的童年遭遇了这样的事件,
并且它一直是你一个人的秘密。
找个你真正信任的人,
或者在咨询中建立一段你信任的关系,
把它说出来,让它见光,
不要一个人承担。你的创伤需要被人看见。
然后,无论你是谁,我想对你说,
这件事是个悲剧,但是你没有错。
你仍然,非常美好。
经历了创伤而努力活着的你,
非常非常美好。
我虽然无法隔离黑暗,
但黑暗也无法湮没我。
<The End>
有一种看见叫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