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芳姐分享家训(一)
日期:2018-01-08 作者:刘方 阅读:

芳姐分享家训(一)

  阳明先生家训说,“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我觉得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就要听话,要勤读书,要孝悌。那么听谁的话?从小我们就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现在学习阳明心学致良知后,我们要与圣贤牵手,听圣贤的话。我们常说,父母不会骗我们,爷爷奶奶不会骗我们,圣贤更是在护佑着我们,希望我们成为有人格、有胸怀、有智慧有勇气的高品质人才成就自己美好人生,能够担当起家族和整个社会伟大复兴。

  今天我想说什么呢?就是“孝悌”二字。古人对我们讲,“孝是人道第一步。”那么究竟什么是孝?应该怎么孝?我这里有一封家书,讲的是一位做母亲、做儿媳妇的,自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来,她感受到自己要链接的关系、家族的根就是自己的公婆,于是她写下了和婆婆相处的一点感悟

  一天早晨,先生对我说:“妈打过电话了,说家里的麦子都卖了,要把钱寄给咱们。”我对先生说这个钱咱不能拿,要给妈留着。先生说婆婆坚持拿给我们。这件事让我心里特别感触,当我走到单位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了,一下子跪在地上,哭得哇哇的。我的婆婆这些年来一直用心照顾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毫无保留的把能给我们的都给我们了,当我感受到婆婆这份心的时候,我也照见了自己的那颗心,我觉得很羞耻,甚至无处躲藏。婆婆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她全部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爱,而我这个做媳妇的却仅仅停留在嘴皮子上,行动的太少了。

  回想起嫁到婆婆家这十年来,我一直对婆婆有看法,总是嫌她不会逗我开心,不会说暖我心窝子的话,觉得婆婆说话少、冷冰冰的,甚至我这个不懂事的人常常还让婆婆给我道歉认错。自从我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后,传统文化启发了我的心,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

  老师说,在家里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父母公婆,要想枝繁叶茂,必须连根养根。我回顾这十几年来自己总是自以为是,说得头头是道,对朋友包容,对自家的老人却百般挑剔,真是不应该。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好,他对别人能够真实吗?这完完全全说明自己是一个虚假的人,完全是为了利益,现在我才知道自己哪有资格挑剔老人呢?

  我越来越感觉到升起了惭愧心,不断地改正自己,一边改一边做,一边做一边改,后来,我发现我的婆婆真是太好了,她的那颗心真是难能可贵,而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发现,真是愚昧。我真的感受到之前对婆婆有看法只是因为自己的这颗心,是我自己的这颗心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这才理解了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我们自己家里如果丢了东西就会急得要命,小狗小猫跑了就到处去找,甚至有的人为找回一条狗到处做广告,找不到的话整天失魂落魄的,可是自己的这颗心不知道感知别人,不知道孝敬父母,完全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自己的心丢了都不知道去找回来。当我的心安静下来,变得柔软了,变得纯粹真诚了,我的心就对了,外面的世界都对了,看到的一切都好了,所以我现在整天乐呵呵的,我真的是缺了这一课。我来到我的婆婆面前,我的婆婆是帮助成长的,现在的我除了感恩就是感恩,回头想想,感到最多的是惭愧和后悔,幸亏我遇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我遇到了圣贤的思想

  各位做媳妇的,我想对你们说,天下无不是的老人,他们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好,只是咱们带着对立与傲慢的心,在伤了他们那颗爱我们的心的同时,又损了自己的福德,中华文化就是让我们觉醒的文化,我们今天遇到了,人生还有机会去醒悟,去弥补,去孝顺父母,不会让自己在悔恨中度过此生。如今,我打心眼里感恩,敬爱我的婆婆,不是因为婆婆给了我什么,而是我从事事物物的背后感受到婆婆在用实际行动,在用她的那颗心温暖我,呼唤我。现在我对家人、对所有的人就是一份感动和一份满满的想给予他们的爱,让我们一起爱天下的父母,共同建设我们每一个家庭,建设我们幸福的家园。

  这位儿媳妇在十多年来一直怀疑自己的婆婆,对家人这儿看不好那儿挑剔,其实在她的背后,先生和孩子总有些过不去。当有一天,她真正感受到婆婆那份心的时候,就像我们学习圣贤文化,感受到圣贤那颗心的时候一样,她的内心就升起了力量突然间,她觉得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从此,自己后悔了,心就柔软了,改正了,家庭就美好了,会发现生活原来还有那么大的空间,那么美好的世界。这就是孝。

  我还想给大家讲点关于孝道的事。关于孝敬父母,内容其实是很广泛的,我们不仅仅要孝养父母的身。就像上面那封家书所讲的,她感受到那份心的时候,她自己心上有感觉的时候,她给予孩子、给予丈夫特别是给予婆婆带来的那份内心的安慰,这是特别难得的。

  《尚书》上面有讲,臣民之所以努力的种植各种粮食谷物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当他们收成好了,牵着牛车将谷物送到远处去贸易的时候,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这里指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学问。

  在《诗经·小雅》当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育我,教育我,照顾我,牵挂我,出门进门抱着我。所以,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经》上也讲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传统伦理当中,对父母的孝养是十分的重视。

  在《孝经·五刑章》当中也有“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就是指对于孝道来讲,三千种刑罚中不孝的刑罚应该是最大的。

  《唐律》规定,骂祖父母及父母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对不孝的种种罪行都做出了具体惩罚,如果一个人不孝,他的罪过是很大的。

  《论语·为政》当中也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给予父母一些物质方面的供养就是孝道了,其实是不对的,养狗养马也同样是这样养,如果我们仅仅赡养父母的身,而没有尊敬父母的话,又怎么能把养父母和养狗养猫养马区别开来呢?

  《礼记》当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子女要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感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这就是养父母的心。

  孔夫子说“色难”,我们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但是这也是孝的一种升级,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到底有没有孝敬父母的那颗真心,所以,养父母之心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不能让父母担心,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担忧,而不为其他任何事情担心牵挂,这才是孝子。

  例如,作为学生,到学校读书,功课不好,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不尊敬老师和同学,不能和大家相处好,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到了社会上,工作认真负责,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从这样的一些做法来看,我们从小就不是一个孝子,长大后又能成什么样子呢?还想成就一番事业,那是空想啊。

  《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就是一个走向完美的人,绝不会因为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等问题锒铛入狱,使父母蒙羞。在历史上,包括现实生活当中,都有很多的案例,古人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有很多这样的孝子贤孙因此都非常受益。养父母之志,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养育儿女也希望儿女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如果儿女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学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养父母之志,就是父母的骄傲

  例如,这几年春节的时候,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要么在边疆,要么去农民的家里探望那些贫苦的人,虽然他没有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端茶倒水,但他的母亲也不会觉得他不是一个孝子,相反,他的母亲会因为有这样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好儿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自豪。所以,孝不仅仅局限于父子关系,还可以扩大到亲戚、家族之间,扩大到社会之间,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天下的父母。大孝者,孝天下父母,所以,为国家尽忠是最高层次的尽孝,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迎刃而解了。

  今天我们分享了一封家书,还讲了孝道的一些浅层的道理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我们要去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回事,如果身不修不足以齐家,齐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孝是人道第一步”,我们有了这样一颗心就一定能够做到孝敬父母,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用,一定会热爱自己兄弟姐妹,也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成就美好的人生,成为新时代新征程路上的无畏战士,所以,做人是要有根基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芳姐分享家训(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