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
文 / 齐宏伟
— 约翰·傅瑞姆《救恩出于主耶和华》阅读报告 —
◉◉◉
《基础神学》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已考完,学习报告已提交。这次提交的是阅读报告。阅读报告要求完成所有单元指定的阅读要求,并在课程结束时提交。阅读报告要不少于两页纸,可对一本书或一些章节进行分析,比如综述作者的神学立场、逻辑思路、立论及主题大纲等,最后给出自己的评论等。
这门课指定的阅读材料计有:《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或《威斯敏斯特信条》)、《救恩出于耶和华》(约翰•傅瑞姆著)和《基督教基础神学》(CETS编制的CC302B面授课讲义)。而参考资料有:《圣经如此说》(凯波尔著)、《系统神学》(古德恩著)、《神学入门》(史鲍尔著)、《简明神学》(巴刻著)、《全权之神》系列(箴士•布易士著)、《基础系统神学》(杨庆球著)、《基督教要义》(加尔文著)、《再思救赎奇恩》(约翰•穆雷著)、《救恩论》(朴亨龙著)和《神学的视野》(萧保罗著)。
还是像上门课《神学导论》一样,指定阅读材料,我已全部读完。而对参考资料,也几近读完(古德恩、史鲍尔和巴刻大作,仅翻阅相关部分)。在阅读材料中,我细读了朴亨龙和萧保罗,觉得两本大著简明、清晰、扼要。尤其朴亨龙对与基督联合的论述和萧保罗对尼采和后现代思想的概述,非常精彩。若不是此处推荐,估计自己是不会去翻阅的。在此,先要特别感谢圣约福音学院的鼎力推荐!
在这里,我想特别谈谈约翰·傅瑞姆的《救恩出于主耶和华》。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包括:1.上帝,主耶和华; 2.上帝和他的作为; 3.上帝,三一神;4.上帝的话语;5.圣经的权威;6.何为神学;7.人,上帝的形象;8.罪与恶;9.神的盟约;10.耶稣基督是谁;11.耶稣的作为;12.圣灵。第二部包括:13.拣选,呼召和重生;14.信心与悔改;15.称义和做儿女;16.成圣和确据;17.坚忍和得荣耀;18.教会的本质;19.教会的使命;20.恩典的途经;21.圣礼;22.天堂与地狱;23.末日事件;24.我们如今该如何活;25.总结与结论。这本书算是系统神学的基础课程,行文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不断使用“三挂钩”的模式。这是这本书里面非常重要的三重区分的方法。这三重区分对应着三个重要观念:掌管(control)、权柄(authority)和同在(presence)。这三点是上帝的主权属性(lordship attributes)体现。掌管就是表明上帝是主,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从最深根源来说都从他而来,但他又不是罪的原因;上帝的权柄,就是他有权命令他的受造物,让他们一定要做什么;而同在,则表明上帝愿意向我们委身,愿意与我们同在。这位立约的主愿意接纳百姓为自己的百姓。
傅瑞姆没有把爱和公义作为上帝的基本属性,反而独排众议,把“主权”作为上帝的基本属性。接下来,他谈到上帝的作为,认为上帝的作为也可以一分为三:他永恒的定旨、他在自然界和对自然界的作为以及他对百姓的救赎。这也正对应着三位一体:圣父掌管、圣子带着大能权柄启示自己、圣灵满有恩典地与百姓同在。第四章谈上帝的话语,也是一分为三来看:上帝的话语是他的大能,是主权属性之掌管;上帝的话语充满权威对应他的权柄;上帝的话语是上帝的自我表达则对应着上帝同在的属性。第五章谈圣经的权威也是从一分为三来看:上帝话语的能力、权柄和清晰,对应主权属性的三方面。
第六章谈何为神学,也是从三种视角来看:情况处境视角、规范准则视角和存在动机视角。还是分别对应着掌管、权柄和同在。第七章谈人是神的形象,还是从三方面谈:上帝的形象样式是物质的,是有身体的(原文如此)对应着情况处境的视角;第二是职分性的,对应着规范准则的视角;第三是伦理的要素,对应着存在动机的视角。
第八章谈罪,罪的结果分为三种:被定罪、受污秽和受惩罚,分别对应着规范准则、存在动机和情况处境。第九章上帝的盟约,盟约中历史性序言代表上帝的掌管,律法代表上帝的权柄,赏罚代表上帝与他百姓不断的同在。接下来两章论到主耶稣基督的先知、祭司和君王三重职分。第十二章讲圣灵,圣灵参与上帝的工作,显明上帝主权属性的能力掌管;圣灵带着权柄宣告上帝的话语;圣灵是上帝在地上与人的同在。圣灵是上帝在地上的掌管、权柄和同在。
上面是本书第一部分,比较强调上帝客观性的作为。接下来,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着重上帝如何把客观作为应用在信徒的主观生命之中。
拣选是规范准则,呼召则是情况处境,重生是存在动机。归正是相信和悔改,所以相信是存在动机,悔改是情况处境,与此相关的规范准则则是相信的客体,也就是主耶稣基督自己。第十五和十六章,讲因信耶稣基督而给我们的三个极为重要的益处:称义、得儿子名分和成圣。称义是规范准则,得儿子名分是情况处境,因为提供新处境,而成圣是存在动机,因为这在信徒里面发生。第十七章讲坚忍、得荣和完全,其中坚忍是情况处境,现在的荣耀是存在动机,而最后的完全荣耀则是规范准则。定规这个过程的是最后的荣耀,它告诉信徒前进的方向。
第十八章是教会论。教会是上帝的选民,是从规范原则看;教会是上帝的百姓,是从存在动机看;教会是有形的国度,则是从情况处境看。次章是讲教会任务,其中敬拜对应的是规范准则,造就对应的是存在动机,而见证对应的是情况处境。第二十章讲恩典的途径,有上帝的道(规范准则)、团契(情况处境)和祷告(存在动机)。第二十一章,讲圣礼是标记、上帝的行动和上帝同在的途径,分别对应这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接下来两章,讲末世论。在末日,上帝要对天使和人类作出最后审判,这是规范准则的视角;这些事件标志着救赎历史的终结和圆满,这是情况处境。永恒状态要标志着上帝同在的盟约应许成就,这是存在动机。
第二十四章讲我们如今该如何活?上帝掌管我们的伦理生活,而善行有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正确目的(情况处境)、正确标准(规范准则)和正确动机(存在动机)。而基督教伦理也有诫命伦理学(规范准则)、叙述伦理学(情况处境)和德行伦理学(动机处境)。基督徒人生最重要的是守上帝诫命,生发仁爱的信心和作新造的人,分别对应规范准则、存在动机和情况处境。
✪
我逐章总结了本书的逻辑思路,并没有照搬作者自己的总结,实在被作者逻辑思路上的惊人一贯震撼了。我情不自禁总结出一个“一分为三”的思路!为何?这是因为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就是说上帝有三个不同位格,却有同一本质。同一本质显明上帝乃绝对真理,因为绝对和终极的真理只能有一个,而位格就是一个智慧生命的存在显现,可以被称之为“生命中心”。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位格,天使也是如此;人的位格又称做为人格;而上帝有三个生命中心,即一个本质,三个位格,故称三位一体。这神圣的“一”保证了宇宙万物看似无限复杂丰富背后的和谐和一致;这神圣的“三”,则表明上帝的存在不是以抽象概念的方式,而是表明三个不同生命中心之间所构成的爱的施予者、爱的接受者和爱之间的团契与圆满,也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和一致背后的复杂和丰富。三位一体犹如永恒无限、活泼不息的灵性舞蹈,支撑和维护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也给出了宇宙丰富和统一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这不能不使我想起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说法,在中国极为盛行,且被认为天经地义、千真万确。这是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乃至正误两面。一分为二原为中国古语,指事物内部的可分性、矛盾性。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提出和阐述过这个概念。《黄帝内经·太素》撰注者隋杨上善已提出:“一分为二,谓天地也。”北宋邵雍在解释《易传·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时,曾用此语(参《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上》)。南宋朱熹在说明“理一分殊”时说:“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思想更名正言顺起来。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957年毛泽东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以后又多次加以论述和应用,并肯定一分为二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来的。于是“一分为二”逐渐广为流传。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一分为二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就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一分为二是普遍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但也有联系和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一分为二也可以看作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
事物总是包含着对和错吗?我们可以用这来描述终极真理吗?哪怕不是终极真理,一加一等于二的数学等式,又包含着什么错误呢?又往哪方面转化呢?真理总在过程之中吗?矛盾为何这么强大?在这本书强大启发力量之下,我猛然发现什么东西都是辩证的,都是矛盾的,都是包含对错的这些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被这个世界的矛盾和正误交织弄瞎了心灵之眼和思维之眼,根本就无法无力以这样的思路去面对和思考神学。但傅瑞姆提到自己的老师约翰·慕理对他的重要影响,那就是一切从圣经出发,从上帝的特殊启示出发,而不是从哲学和逻辑出发,这样才能给这个世界一切哲学和文化以清晰定位和穿透。这是本书对我的最大启迪。
我极为佩服这一思路。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说实话,以前我不怎么看好约翰·傅瑞姆老师,因为他和我在国外的敬拜神学老师丹尼斯·普鲁托争论公共敬拜的规范性原则时,我觉得傅瑞姆给的反对理由牵强附会,是对《威斯敏斯特信条》这一敬拜原则的背离。但这本书,我真是大开眼界,发现他写得深入又浅出,真是了不起。至于说到不太认同之处,恐怕就是他提到的他倾向于后千禧年论。但他给出的理由,并不充分和有力。但不管怎样,上帝都使用他这本好书,教导了我。除了这一思路,在祷告方面,他也给了我很大鼓舞。看到这么一位当代著名神学家,如此器重祷告,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感恩和开心的事。这也说明了这本书为何充满虔敬气息的原因!
支持小驴不需多,一天一角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