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年轻人穷一点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甘于贫穷,不思进取。
——曹默
文 / 曲一刀 图 / ins
来源:曲一刀(ID:welovequyi)
“你一个月工资多少?”
“3000......”
“恩,我也是3000,看来大家都差不多嘛。”
年轻人,如果你还沉浸在周围的人都与你一样,每个月只赚3000多快的幻觉里。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快没救了。
01
在中国,月入过万的人数已经超过1500万。
随着北京煎饼大妈“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的新闻引爆网络,那些你所想不到的“隐形富豪”被曝光在众人眼前。
不仅仅是卖煎饼的大妈,浙江卖烧饼的杨师傅更是攒下7套房,引人关注。一夜之间,周围月入几万的人仿佛雨后春笋,全都冒了出来。就连这些在你印象中应该生活在底层的小商贩,也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的“隐形土豪”。
而你,那个天天早上排队买煎饼,自以为高高在上帮助大妈脱贫的人,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只有她的十分之一而已。
其实,你一点都不用感到匪夷所思。
根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月入过万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500万。
而相关的媒体又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从各地公布的自主申报个税人数、私人汽车保有量等相关数据,得出中国月入过万的人数不仅仅只有1500万,而是远高于这个数据,并一直在上涨。
虽然目前仍有很大一个群体月收入在3000多徘徊,甚至连最低工资标准都不一定能达到。但是,这个群体的人数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减少,群体规模也慢慢缩小。
一句话,别因为自己学校不好,专业一般还能月入3000而心满意足。没准儿在你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时候,隔壁曾在工地搬砖的王大哥已经月入上万,还在北上广买了一套房。
02
月入3000不可耻,可耻的是,你满足于月入3000。
当然,如果你现工资不高,没必要感到羞愧,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渣渣。因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月入3000很正常。
有调查显示,我国2016届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4000元左右,而那些没有名校光环加持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可能会更低。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的观点:劳动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而年轻人作为不拥有资本、或者拥有极少资本的社会阶层,靠劳动赚取回报永远比不上那些坐拥资本的富人阶层。
年轻人穷,工资低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你觉得自己穷得理所当然,整天生活在大家都和我一样的幻觉里,看不到每一天都有大批人跨入月入过万,跨入有车阶级的行列,看不到中国低收入人群在迅速减少。
那么,作为年轻人的你,就已经没救了。
毫不夸张,事实就是如此。
03
你可以当个月入3000的年轻人,只要你够自私。
我看到过很多年轻人,他们常常跟朋友、恋人和家人抱怨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自己的上司,不满意一切的一切。
而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收入一般都不会高。
因为他们只是抱怨,等抱怨之后,他们还是过继续过着他们所抱怨的生活,一直周而复始的重复,而不愿意跳出那个怪圈,站出来说不,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个世界功利、不公平、特现实,但我们不能否认只要努力,我们还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越努力越多,机会就越多。
你可以说,我月薪3000,我很满足,只要,你够自私。
因为你爱的人可能会因为你的不努力,受着极大的委屈。
你的老婆,可能因为你只有3000,生产时就要选择顺产而不是剖腹产,为了省钱,她只能忍痛坚持;你的孩子,可能因为你只有3000,只能放弃辅导班而在家埋头做题,为了省钱,他可能要比别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
04
你可以当一个月入3000的年轻人,只要你不后悔
没有人可以为你做决定,人生的道路,人生的选择还是得自己选择。
只要,你不后悔。
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实不用等到老,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就会让你焦头烂额:不努力,对象怎么办?学区房怎么办?父母养老怎么办?告诉你,这些少了一分钱都不行。
前几天看到刚换宝马的同学发朋友圈: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没有退路,人当且如此。
哪怕为了父母老年能安心在牌桌上码牌,哪怕为了不让老婆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哪怕为家里每一个人上终身人寿保险时不犹豫,哪怕最后仅仅是为了自己活得像个人,也该让自己优秀起来。
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中年危机,只是年轻时不够努力。
人的一生有10000万种可能,但你不努力,得过且过,你的人生就只有一种可能:一直羡慕别人,委屈自己,委屈家人。
05
只有年轻时的刻苦努力,才能让以后的你,毫不费力。
一直很喜欢看《最强大脑》这个节目,除了被每一个天赋异禀的人所折服,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明明可以靠天赋吃饭,却依然努力得让人害怕。
在中德脑王争霸赛上,仅23岁的中国选手黄胜华因身体不适,遗憾落败,但他正言辞地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也想过用心理战术去赢得比赛的胜利,但我更愿意通过光明正大的方式去与对手较量,分出谁才是这个舞台上真正的最强大脑。尽管比赛输了,但是让我知道自己与强者的差距在哪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为了能自信站在她面前。”
为了亲情,你应该努力奋斗。
“我想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自己,你更应该努力奋斗。
......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06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成功的人还都在努力......
雷军:在业内有“最勤奋的CEO”之称,据金山董事长求伯君说,16年来,雷军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16年的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终于有了足够的积累,最终厚积薄发、创办小米。
苹果CEO库克:每天早上4:30起床发邮件,5:00出现在健身馆,而且往往还是晚上办公室走得最晚的人。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每天从健身开始,通常是跟他夫人一块骑车,然后6:00到办公室。
陆奇:微软总部高层里惟一的华人陆奇通常凌晨3点起床,跑步5公里,然后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生活规律,每日清晨4点起床,游泳、早操、跑步、读书,到9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之后宴客。
李嘉诚:87岁还在工作。早上6点起床后先锻炼一个半小时,包括打高尔夫球、游泳及跑步,他也需要闹钟,通常会订两个叫早。
郭台铭:起床时间据说也是四五点,起来后游泳或跑步,七点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自称创业35年以来,每天平均工作15小时。
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
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还努力!
世界上更可怕的事情是:
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聪明,真的还比你努力!
世界上最最可怕的事情是:
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聪明努力,
还比你有远见、抓住了更多机会!
所以,你要更加努力啊!
醒醒吧,年轻人,奋斗的理由千千万万,只要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