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作品为我们重现那个过去的时代
让我们反思我们当下的我们。」
from艺非凡 ID:efifan
2013年,一向宁缺毋滥的冯小刚为没有好的电影题材,而一筹莫展,遂向王朔诉苦:“我不知道拍什么。”
王朔说,你不是对你自己的文工团经历特别有激情拍么?那你就让严歌苓写,严歌苓创作这类小说是具有唯一性的。
冯小刚便找到了严歌苓,并给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严歌苓直言相告:冯导演,如果我写,就只能写我自己的故事,剧本出来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当成我的新书吧。
于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悲歌被搬上了银幕。
莫言曾说过,作家不必写自传,因为TA所写的每本小说,都是自传的一部分。严歌苓的《芳华》也不例外,无论在书中,还是在冯小刚的电影里,《芳华》都有严歌苓对人性的透视。透视的后面,也是对自身心灵史的挖掘。透视的后面,也是对自身心灵史的挖掘。要想知道《芳华》是如何创作的,不如先读读严歌苓的人生。
01
1967年,严歌苓亲眼目睹了演员严凤英的死。
文革开始后,被打成特务的严凤英,吞了一百粒安眠药自杀。小孩子们纷纷跑去观望,看着“一个很高很细长的人抽筋抽成了很短”。
严凤英的丈夫王冠亚哀求旁人救救妻子,得到的却是造反派忿忿的回应:“不救她,一定要让她先坦白”。
严凤英死了,却又活成了严歌苓心里的一块阴影。
而严歌苓没有看到离开后,发生更恐怖的事情——医生用手术用的小斧头从咽下开始,向下一根肋骨一根肋骨地砍,把内脏拉出来,剖开,找所谓的“发报机”、“照相机”等“特务工具”,最后一无所获。
那一年,严歌苓九岁。那些年,世道很乱,风声很紧,人心惶惶。
02
继母俞平是一位舞蹈家,在她的影响下,12岁的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1971年,年仅12岁的严歌苓就考入了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舞鞋磨烂,脚尖钻心地疼,她却佯装云淡风轻。
从小,她就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将所有不能吃的苦吃一遍,亦如将她能走到的路走一遍。日后她谈到创作,用了“痛苦”与“寂寞”来形容。那与自己博弈和交战的过程,无异于一场漫长的泅渡。如果没有那些曾经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训练,没有踮起脚尖宛如小人鱼走在刀尖上的痛楚体验,很难有其后苦行僧一般一心面壁,素心若水的禅定。
舞蹈一跳整整8年,她却悲哀地发现:“我喜欢舞蹈,舞蹈却不喜欢我。”
03
1979年,严歌苓做出了一个惊人胆大的决定主动请缨担任战地记者,第一时间赶赴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
那时的她只有21岁,坚强干练,在帮助前线的战士疗伤之余,她更多的把注意力给了战场上的“人”。
当炮火硝烟、血肉横飞已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战争场景,而成为凛然生寒的现实,当她看到无数残肢断臂的伤员,那些被掩埋的牺牲的战友,闻着空气中充斥着的那种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血的咸腥气味时,巨大的冲击与震撼一下子引爆了潜藏在内心多年的文学因子,于是,她把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写进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
从此,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年仅二十多岁的她崛起于文坛。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积攒的阅历就像一颗种子,在严歌苓的脑海里生根,随着积累发了芽,日复一日带着生长的力量,迫不及待的要呈现在白纸黑字里。
在频繁的采访和无休止的体验中,严歌苓开启了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而后来著名的《天浴》和《少女小渔》,更是让她在文学界一炮成名,1988年,严歌苓就被美国文艺界邀请前去学习。
而严歌苓用作品让我们看见,你的每一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成功只不过来得或早或晚。
严歌苓一动笔,便是三十年。
30年来,她坚持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作六七个小时,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在开始创作的时候,甚至经常写着凌晨,忘记睡觉。
04
除了勤奋的坚持,严歌苓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对“参与感”严谨认真的执着。
写《陆犯焉识》时,为了写好陆焉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二十年的劳动改造生活,她赶赴青海,花钱去开座谈会,把劳教干部请来,然后要找人帮忙,找很多关系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第九个寡妇》以中原农村为背景,她特地到农村去住,看农民怎么起红薯,怎么摘棉花。
写《小姨多鹤》,为了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活动,她住进了日本长野的一个村子,看到了日本老人是如何跪着端来茶和食品,又如何退着走出去,多鹤的倔强和温柔才有了眉目。
写《老师好美》的时候,她在五六年间几次跑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做起了旁听生,去学习高中生的语言系统。
《妈阁是座城》是写赌徒的,她觉得既然要了解这些赌徒,就要自己会赌,不然写起细节来心里会没底。于是她又跑到澳门,在赌桌上一路狂输,赌徒没当成,却成了一个失败的赌客。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朋友质疑过她,一下花出去那么多钱,以后能不能挣回来都是问题,可是严歌苓说:我感觉这些故事非写不可,我不写,这辈子就白活了。
05
这样又煎熬又奔波的写作生活在外人看来十分清苦,甚至近乎折磨,可严歌苓却十分喜欢,这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浓度的,有一种比较有凝聚力的精神。她反而讨厌长久的放假状态,让人变得懒散,脑子也会逐渐不那么爱思考。
她说自己这点随母亲:“一天发现自己没干什么有用的事,没让自己哪怕成长一点点,就慌。”
严歌苓的自律是从小就养成的。
在军队学跳舞时,她每天四点半起床练功,脚搁在最高的窗棂上,双腿分开,劈成一条直线,哪怕写信也保持这个姿势,不到双脚麻木绝不罢休。
这份自律成了一种近乎于本能的习惯。如今五十多岁的严歌苓身材挺拔,脸上精致的妆容,是她永远的礼貌和周全。
她很美,也爱美。
每隔一天就游泳1000米,和少女一样会因为淘到漂亮的衣服激动不已,在镜头前总是挺直腰背,没有一刻松懈,永远神采奕奕地面对世界。
永远精致得体的严歌苓,在最终的爱情修成正果前,也曾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历经坎坷。
06
在严歌苓15岁的那年,情窦初开,爱上了一个长她许多的军官。
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跟军官告白,然而军官却严厉的批评了她,并把这件事情报告给组织,还当着众人的面骂她。
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15岁的姑娘因为懵懂的爱情,一下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不知羞耻,道德败坏,这样的批判让她差点要自杀,所幸后来,她把情绪付诸文字,来对抗一腔苦楚的热血。
1986年,严歌苓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任丈夫,——著名作家李准的儿子李克威。
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同样的写作爱好,让他们觉得彼此就是自己最适合的另一半。1988年,他们结婚了。
婚后一年,夫妻俩便前后出国。
严歌苓去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写作,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聚少离多的生活中,没有一方愿意为对方妥协,感情只能以离婚告终。
第一次失败的婚姻让严歌苓长久地陷入了痛苦。
如此高压之下,也不得不继续前行,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一边写小说。这样的日子,她一人撑了很久。
严歌苓曾经说过:“现代人的爱情我不想写,因为无力、苍白、现代人想得开,想得开的还叫什么爱情?”
07
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在朋友家准备晚饭的严歌苓看见一个年轻帅气的美国帅哥站在门前,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美国国务院/劳伦斯.沃克”。
听说,只要一个宿舍里有东北人,整个宿舍都会很快学会说东北话。
在美国驻中国沈阳的领事馆工作了两年的劳伦斯,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大碴子味儿中文,与严歌苓相谈甚欢。
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久处不厌。
有一次,严歌苓在卧龙发现红桦树的树皮很美,就在上面写了字,寄给他。
她将情书看做是“一种白纸黑字的结盟”:“这种结盟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潜意识里让你一次一次确认爱情。”
无论在作品还是现实中,严歌苓都非常喜欢情书:“在这个没有情书的年代,我对爱情的想象力非常苍白……那时,接到情书简直就是你的一个节日,特别私密而盛大的节日。现在这种可能都没有了,是不是爱情从生到灭的过程也就短了?”
这样关于慢慢咂摸,细细品味的态度,锻造了她永远从容不迫的气质。
恋爱一年后,由于严歌苓是中国女人,而劳伦斯在美国国务院身份特殊,劳伦斯受到FBI的监控和审查。
美人在身畔,江山又何妨?
为了和严歌苓在一起,劳伦斯主动放弃了自己外交官的身份。就在1992年的秋天, 他们在旧金山结婚了。
2004年,劳伦斯恢复了职位,被派往非洲。
严歌苓和丈夫开始了旅居生活,做起了专职的外交官夫人,她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作品也越来越优秀。
08
高晓松曾在《晓松奇谈》中两次提到严歌苓作品《扶桑》,他十分喜爱这部作品,以至于直接买下了它的音乐剧改编权。
他说:“我这辈子都是挣别人钱,人家投资拍电影我去拍,人家投资做唱片,我去当制作人、写歌。我就是一个卖艺的,从来没有买过艺。”
这是高晓松这辈子,第一个自己掏钱买的作品。这个浪荡不羁的清华才子,也不得不屈服于严歌苓的才华。
高晓松曾经赞美过:“严歌苓这样一个美的女人,不怜悯自己,不怜悯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怜悯她笔下的人物,我觉得这是她宝贵的素质。”
她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裸裎人性的残酷,时代的悲怆,在僵化、冰冷、动荡、嗜血的背后,更有人性温暖的光辉,有历尽劫难后的希望复苏。
那曾匍匐于污泥浊水中的卑微灵魂,那曾屡遭命运碾压的创痕累累的生命,也能得到体恤与抚慰。
就如《芳华》里在越战中丢了一条胳膊的刘峰,老婆跑了,过了二十多年病倒后,被何小萍接到身边照顾,两人抱团取暖,一如亲人。
另一个戳中泪点的细节则是: 刘峰被联防队员欺凌,被打倒在地,假肢也被甩到一边,这一幕被昔日的文工团战友郝淑雯撞见,她遂大爆粗口:“操你妈的,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我要报警!”
多少美好被毁灭,但苍天有眼,它也让良善最终找到了出口。
09
阅历丰富,严于律己;抽身事外,不逐名利;但写好文,不问前程;不疾不徐,渐入佳境。
她的作品为我们重现那个过去的时代,而她的为人、她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下的我们。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忧者自冗。
愿每个人都可以像严歌苓这样,在浮躁的时代里坚持严谨,在劳碌的生活里依旧从容。
- end -
如果喜欢《芳华》这部电影,就请点赞哦~